簡介
巴列赫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它是歷經了幾個世紀的古老傳統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展的必然結果,它繼承了祖祖輩輩的聖像畫家的技藝,古老的巴列赫微型畫形形色色,經驗豐富。自古以來,古老的俄羅斯藝術傳統在巴列赫微型畫中都被體現並保留下來。風格
聖像畫到十八世紀中期才形成自己獨特的巴列赫風格,它既吸收了諾夫哥羅德和斯特洛卡諾夫學派(Строгановская школа)的基本元素,又吸收了十七世紀下半葉伏爾加河流域的繪畫特點,十七至十九世紀期間,巴列赫的大師們多次完成了諾夫哥羅德風格的聖像工程和莫斯科福利亞茨(фрязь)特色的聖像工程。雖然教會要求聖像的每一個部分都要嚴格遵照教會的法規和古制,但是聖像還是隨著完成的時間和地點的不同而有所變化,聖像的面部表情,身材,風景,建築物,馬車等都逐漸的有了改變,在聖像畫中可以看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品如:家具,衣物,武器,馬具等。這一切都被巴列赫的能工巧匠們潛心琢磨然後精挑細選,再加以創造性地變革,然後運用到巴列赫微型畫中。一些聖像畫描繪的是有些聖人的生平和奇聞軼事,這樣的聖像被稱為聖徒傳,聖像的中心畫的是聖人的圖像,他周圍有一系列的被稱為“標記”的小圖,這些小圖上一般都以凡人為題材,標記性的小圖常常被畫在直角的方形框裡,但有時候聖像周圍的凡人們的位置也很隨意。
普及
雖然十四世紀已經有了聖徒傳記類型的聖像畫,但它們的普及是從十六世紀才開始的,尤其是斯特諾卡諾夫(Строганов),斯特諾卡諾夫風格以微縮,精巧的書法特點和複雜的結構有別於其他風格,在現代的巴列赫藝術家的作品裡依然可以找到獨具特色,色彩絢麗的斯特諾卡諾夫聖像線條。對巴列赫藝術產生影響的不僅僅是斯特諾卡諾夫聖像,十七世紀,雅拉斯拉夫(Ярославль),卡斯特洛馬(Кострома),大羅斯托夫(Ростов Великий)出現了新的具有民間特色風格的水彩壁畫和多圖案聖像畫的發源地,這些風格都帶有普遍的生活特色,同時,莫斯科也出現了烏沙科夫風格(Ушаков),該風格的特點是非常突出對人的容貌的刻畫,力求逼真的效果。在巴列赫聖像畫以及後來發展為巴列赫清漆微型畫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出這些不同風格的影子,其中還可以看到西方對其產生的影響。
特點
巴列赫清漆微型畫在不同的物品上均可繪製,在首飾盒上、小箱子上、薄板上、胸針上、香粉盒上、柔韌度很高的制型紙製作的物品上……這這些物品上都可以繪製巴列赫微型畫。典型的巴列赫派有以下幾種形式:微型畫、多種標記的書法、普通的柔和的書法風格、多樣化的結構及繪畫手法。大廳里的書法圖案、各種各樣的虹彩、用爐磚畫出的大山、有真樹葉的樹木畫等等。
十月革命前,巴列赫屬於弗拉吉米爾省的瓦茲尼科夫縣(Вязниковский уезд),1918年,伊萬諾夫·瓦茨聶塞斯科省(губерния Иваново-Вознесенская)成立,巴列赫加入該省。如今的巴列赫是個工業城鎮,是伊萬諾夫區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