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該行政村隸屬紅河縣浪堤鄉,地處浪堤鄉西北邊,距浪堤鄉政府所在地4.40公里,到鄉道路為土路,交通方便,距紅河縣42.60公里。東鄰安品村委會,南鄰樂育鄉,西鄰紅波洛村委會,北鄰浪堵村委會。轄俄期、咪東、哈木普等12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597戶,有鄉村人口2787人,其中農業人口2787人,勞動力1554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431人。全村國土面積11.00平方公里,海拔900-1800米,年平均氣溫14.5℃,年降水量1163.7毫米,適合種植稻穀、玉米等農作物。有耕地面積2078.00畝,人均耕地0.81畝,林地3774.1畝。201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75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78元。該村屬於其他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078.00畝(其中:田892.00畝,地1186.00畝),人均耕地0.81畝,主要種植稻穀、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3774.10畝,水面面積1.00畝,其中養殖面積1.00畝;荒山荒地9882.00畝,其他面積764.90畝。基礎設施
截止2010年底,該村已實現通電、通路。全村有115戶通自來水,有482戶飲用井水。有592戶通電,有63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382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9.2%、10.5%和64%);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5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46戶(分別占總數的76.4%和74.7%)。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2.00公里,無集貿市場。全村共擁有汽車1輛,農用運輸車1輛,拖拉機4輛,機車27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850.00畝,有效灌溉率為40.90%。
到2010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456戶;裝有太陽能農戶5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111戶。全村有12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2個自然村已通路。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57戶居住鋼混結構,121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1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本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54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92萬元,占總收入的38.7%;畜牧業收入205萬元,占總收入的27.2%。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025頭,肉牛172頭,肉羊321頭;漁業收入18萬元,占總收入的2.4%;林業收入21萬元,占總收入的2.8%;第二、三產業收入218萬元,占總收入的28.9%;工資性收入175.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78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68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42人(占勞動力的15.5%),在省內務工230人,到省外務工12人。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10年全村主要業銷售總收入211.2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28%。該村目前正在發展姜生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養殖業、泡核桃產業。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597戶,共鄉村人口2787人,其中男性1508人,女性1279人。其中農業人口2787人,勞動力1554人。該村以哈尼族為主,其中哈尼族1941人,彝族846人。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7人,占人口總數的0.3%;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240人,參合率95%;享受低保258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衛生所面積為15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4公里。該村建有公廁7個。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2所,校舍建築面積1928平方米,擁有教師10人,距離浪堤鄉中學9.00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531人,其中小學生386人,中學生145人。全村建有業餘文娛宣傳隊3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村務公開
全村村務公開項目在本村的民主理財小組的監督下實施,主要以會議、貼上等方式開展村務公開。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349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588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鄉級代管,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主要以會議、貼上等方式開展村務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0個,共有黨員32人,少數民族黨員32人,其中男黨員32人、女黨員0人。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哈木普、新連、浪施等12個村民小組。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12個,共有團員186人。
人文地理
仰阿娜節又名趕姑娘街,是哈尼族支系弈車族的一種主要節日,在每年農曆五月,以村為單位,男女青年喬裝打扮,戴面具,塗反動派花臉,穿長袍,或披獸皮,頭頂牛羊角,腰束紅綢緞,走村串寨,盡情嬉戲。夜晚男女青年相聚,徹夜歡樂。發展重點
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無支柱產業,文化水平低,交通條件、水利設施差、村內道路部分沒有硬化,無公共娛樂設施。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發展甘蔗、葛根產業,種植面積分別為500畝、500畝;林業面積達2300畝;發展養殖業:發展生豬1200頭、肉牛800頭、發展肉羊700頭;改變傳統養殖模式,改善人居環境,健全民眾文化娛樂設施;改善民眾公共活動場所,硬化村內道路;大力發展勞務經濟,每年轉移勞動力800人。到"十二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0年的1978元增加到2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