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孝義村

北孝義村

北孝義村隸屬萊蕪經濟開發區鵬泉街道辦事處,位於萊城東北7公里,孝義河西側。東鄰孝義樓,南連後宋,西接畢家莊,北望西峪,205國道由村中穿過。地處丘陵、平原相接地帶,耕地2120.4畝,710戶,計2150人。 據村中“觀音堂”碑記載,觀音堂建於金貞祜二年(1214年).可見建村當在金代以前。若從村西南孝義河考古發現的“漢井”推測,2000年前,已有人在此生活居住,村史可謂悠久。

北孝義村

北孝義村 北孝義村

隸屬萊蕪經濟開發區鵬泉街道辦事處,位於萊城東北7公里,孝義河西側。東鄰孝義樓,南連後宋,西接畢家莊,北望西峪,205國道由村中穿過。地處丘陵、平原相接地帶,耕地2120.4畝,710戶,計2150人。
據村中“觀音堂”碑記載,觀音堂建於金貞祜二年(1214年).可見建村當在金代以前。若從村西南孝義河考古發現的“漢井”推測,2000年前,已有人在此生活居住,村史可謂悠久。
明天順年間,孝義村為萊蕪縣孝義保所轄,至清未變;民國初年,屬當時的一區;1939年至1941春為萊東縣礦山區所轄;1945年10月,抗日戰爭勝利後,萊蕪縣恢復原建制,孝義村仍屬礦山區:1951年3月又改為一區;1955年10月復歸礦山區;1958年3月,隸屬北孝義鄉;1958年10月屬孝義人民公社;翌年2月屬礦山人民公社;1982年1月為城關鎮所轄;1984年4月為萊城辦事處所轄;1985年撤處並鄉,設北孝義鄉,為鄉政府駐地;2001年10月,原北孝義鄉並人鳳城街道辦事處,此孝義村遂隸屬鳳城街道辦事處;2002年10月22日萊蕪經濟開發區設立鵬泉街道辦事處,北孝義村隸屬鵬泉街道辦事處至今。

村中姓氏有李、狄、王、張、劉、楊、尚、陳、田、孫、亓、呂、高、韓、董、孔等,多為“坐地戶”,近又有徐、謝等姓遷入。姓雖雜但和睦,互助相安,村風文明淳樸。
村中設集市,十里八鄉來此貿易,當時稱“鋪地”,農曆二、七逢集。人物盈滿,貨品齊全,極為興隆昌盛。後挪至鄉政府前商業一條街。現村中多有亦農亦商者,經營靈活,生活富足,有的自蓋小樓。值得一提的是本村饃饃房、火燒鋪、油條鋪、榨油坊數量很多,信譽好,質量高,為十里八鄉所稱讚。
村里自古就有尊師重教之風。在村西、村東、後村等處設有學堂。1965年冬本村建立農中,1968年下半年建立孝義联中,最初有兩個班,後擴至6個班。從1968年到1989年合班並校,孝義联中培養了無數人才,提高了村民的文化水平。現在的孝義國小被評為區級規範化學校。本村自恢復高考以來,已有30餘人進了大中專院校,師範院校畢業生最多。現在默默耕耘在教育戰線上的老中青年教師達25人。
北孝義村一直有著優良的革命傳統,村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均表現出較高的革命覺悟和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早在20世紀20年代,北孝義村就建立了中共孝義支部。在抗日戰爭中,村民積極參軍,出入出資,取得了圍子裡戰鬥的勝利。解放戰爭時期,李紹明等人參加了著名的萊蕪戰役。狄西鋒、狄建富等人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鋤頭事件”,更說明了本村人疾惡如仇的精神。建國後,村民又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建設中去,體現出無私奉獻和苦幹實幹的精神。
歲月如流,村貌已非往昔,痕跡也漸趨消失,而世世代代的村人卻耕耘在這片土地上,憧憬著,期盼著,相信勤勞淳樸的北孝義人會用智慧和雙手創造出更加美好幸福的明天。

人文自然

北孝義村村名稱之“孝義”,蓋取“忠孝節義”之說,寓意深厚,有“厚人倫,成教化”之義。明朝時曾用名“孝義店”,因在此地設鋪,故又名“孝義鋪”,因有“南”、“北”之分,以免混淆不清,便冠以“北”字,遂名“北孝義”。
北孝義村村西北有山,名曰小崮山,山高百米。據長輩講,山上原有松、柏、槐等樹,五月槐花盛開時節,望之漫山遍野,千樹萬樹槐花開,槐香十里,蜂飛蝶舞,很是喜人。然20世紀五六十年代幾乎毀壞殆盡,近幾年又疏於管理,所剩也大都被砍伐,加之無及時補植,今日山林已不復秀美景致。遠觀濯濯童山,頓生荒涼之感。
村東南有孝義河流過,孝義河源於龍崮山陵地帶,雨季河水暴漲之時,迂迴曲折,一路奔流,至村東南地段,河面寬闊,水勢有所減緩,泥沙多有積澱,村民建房築屋多取沙於此,現已禁止採挖。平時,孝義河水清沙淨,魚游碎石間歷歷可見,魚類眾多,均為野生,魚種優良,魚蝦成群往來嬉戲。源於村北山嶺的一條小河也在此匯入孝義河。
村東北有著名的孝義水庫,人稱“龍頭水庫”叫。高居嶺上,遠望庫水波光粼粼,藍天白雲映照其中,現有村民承包,著力開發,綠化美化。發揮城鄉結合部交通便利的優勢,大興旅遊業,增加水上遊樂設施,常有遊玩觀光、垂釣之客。
井乃百姓飲水之源,村民特別重視井的穿鑿,這村東南孝義河中考古發現了漢代的吃水井,此井別具一格,陶圈作井壁,用之固井,以防坍塌。村中還有一井,相傳為周朝所建,稱之為“周井”,在村的中部,現已成枯井。從井中挖掘打撈出的瓶罐花紋,饒有古韻,但始於何時,已無法稽考。
村中本多古槐,1947年國民党進村,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多被毀壞,僅餘村後一棵。樹雖中空,枝葉茂盛依舊,樹高20餘米,4人合抱,樹齡在四五百年以上。在中空部位,村民用土石塞充,植一柳樹,人稱“槐抱柳”。逢年過節,多有老嫗燒香焚紙,磕頭禮拜,可見對其敬畏之心。
村中多門樓,有前樓、南樓、後樓、多為當時地主豪紳所建,為“名門望族”的標誌。門樓建築均為上等木材,雕樑畫棟,風格各擅其長。門樓西邊有石獅,惟妙惟肖。然為富不仁者必遭百姓痛恨和反抗,1947年土改時,村民鬥倒大地主,其門樓也黯然消失。

景觀古蹟

觀音堂

北孝義村 北孝義村

觀音堂,也稱圓覺庵。廟門朝北,供奉觀音像,是倒坐觀音。觀音堂建築造型古樸典雅,廟內原有泥塑神像若干,牆上有壁畫,形象逼真。

廟內的壁畫有一幅描寫的是朱麻子娶媳婦的故事。朱麻子娶了媳婦忘了娘,把娘背到山溝里,把媳婦背到炕頭上,結果驚動了天神。朱麻子夫妻二人遭到報應,狼狽不堪。朱麻子的娘在山溝里,卻天空晴朗,安然無恙。老人說,壁畫中的雲霧、雷電、老虎、蠍子精等至今歷歷在目。“百善孝為先,這個故事警告後人要孝敬老人,否則會得罪上天。”老人說。可惜的是,壁畫已被塗抹掉了。
孝義之名,取忠孝節義之意,這個故事與村名之意恰好契合。
觀音堂遠近聞名。直到今天,每月初一、十五,都有人來上香。舊時,古道從觀音堂東側經過。村民把觀音堂南側的空地稱為鋪地,孝義集(農曆二、七為集)曾設在這裡,每年舉辦廟會,熱鬧非凡。
在觀音堂南側,原有一眼古井,名為月牙池。“先有月牙池,後有圓覺庵。”觀音堂就是依託月牙池而建。
觀音堂何時建成,村里沒有人能說清。北孝義村頭1988年立的村名碑載:原觀音堂匾額載“圓覺庵,金貞佑二年(1214年)立,足見始建村當在金代以前”。據此分析,觀音堂已經有800來年的歷史。匾額已經消失,但廟裡保存的幾塊石碑為我們了解觀音堂及當地歷史提供了線索。
觀音堂周圍原來石碑林立,但保存下來的只有幾塊。其中一塊是“重修觀音堂記”碑,記載觀音堂原名圓覺庵,背面是施財題名,記錄了很多人的名字。還有一塊落款為“光緒二十三年歲次丁酉”的碑,記載了“觀音堂香火會記”,碑文里的北孝義村還稱孝義鋪,上文中提到鋪地名稱應該就是由此而得。

孝義鋪

關於孝義鋪,萊蕪現存最早的明嘉靖《萊蕪縣誌》中“郵傳”一段記載,“……我朝稽古定製,要衝之處,鹹設馬驛,至於僻壤,唯置鋪舍。萊亦僻邑也,難設馬驛,其文檄飛報,使賓往來,唯賴鋪兵以迎遞之耳……總鋪在縣治西,鋪司一名,兵夫四名。孝義鋪縣東北十五里,鋪司一名,兵夫二名。”
當時,萊蕪共設有12鋪,功能就是傳遞檄文,接待過往官員或外國使者。由此可見,北孝義村自古就位於交通要道。
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如今的觀音堂已經沒有了當年的熱鬧,但是在當地人心中依然是一種精神寄託。

人物事件

一、烈士英名錄
狄建義 狄建英 狄聘三 呂慶瑞 狄建利 狄雲利 狄雲三
呂光珠 張連德 劉俊成 張奉純 狄立星 呂愛鴻
二、歷任村支書
1926年秋-1928年2月  狄立安
1938年5月-1939年6月   狄曰德
1939年7月-1944年4月   狄建篤
1944年5月-1944年10月  狄曰德
1944年11月-1947年12月   狄西英
1948年1月-1951年12月  呂愛俄
1952年1月-1953年10月  狄立講
1953年11月-1953年12月   狄曰德
1954年1月-1955年11月  狄立講
1955年12月-1960年3月  李玉臣
1960年4月-1960年10月  陳會林
1960年11月-1967年   狄建信
1967年-1971年
1971年1月-1985年11月  呂愛平
1985年12月-1989年1月  楊慶讓
1989年1月-1999年2月   呂清良
1999年2月-2002年1月   呂莊順
2002年1月-   狄元傑
三、歷任村主任
1939年1月-1939年6月 呂愛曰
1939年7月-1940年12月  藺仲權
1941年1月-1943年12月  呂愛俄
1944年1月-1947年12月  呂愛法
1948年1月-1948年12月  狄立順
1949年1月-1949年12月  狄立講
1950年1月-1950年12月  狄海三
1951年1月-1953年l2月   呂愛法
1954年1月-1963年12月  狄立講
1964年1月1967年12月   呂愛平
1968年1月-1970年12月
1971年1月-1989年1月   狄建信
1989年1月-1999年2月   狄純亮
1999年2月-2002年1月   呂清良
2002年1月-   呂慶順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
李恩照  原黑龍江省人大副主任
狄立功  原駐廈門部隊某部副師級政委
張學武  原泰安軍區副司令員
王學源  曾任萊蕪市體改辦主任,已退休
呂萊芝  曾任萊蕪市公安局副局長,已退休
狄延祜  曾任萊蕪市貿易總公司主任,享受副縣級待遇
張翠玲  現任萊城區政協副主席
五、副高級及其以上專業技術人員
狄建民  中學高級教師
狄延通  中學高級教師
六、“鋤頭事件”
1947年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大舉進攻山東時,路過此地,有一國民黨小官滯留不走,欲對躲藏在村前的青年婦女圖謀不軌,遭到堅決反抗。頑軍拔槍威脅時,被青年婦女及兩個男村民制服捆綁,用手邊鋤頭將其砍死,投入井中。後來此鋤頭被革命紀念館作為革命文物收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