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3月8日 俄國二月革命爆發 |
二月革命前的俄國,是一個經濟上落後、政治上反動的軍事封建帝國主義國家,國內充滿尖銳複雜的矛盾。處於饑寒交迫之中的人民再也無法忍受沉重的壓迫,民眾鬥爭此起彼伏,連綿不斷。 沙皇尼古拉二世雖然平庸無能,卻是鎮壓革命的老手,人民稱他為“血腥的沙皇”。1905年-1907年的俄國第一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就是被他扼殺的。為了轉移人民鬥爭的視線,也為了對外掠奪,尼古拉二世把俄國拖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果俄國軍隊屢遭失敗,本來就很落後的經濟遭到了極大的破壞,戰爭的災難引起了廣大人民的強烈不滿。 1917年1月,俄國各地爆發了大規模罷工示威,紀念1905年的“流血星期日”。首都彼得格勒工人回響布爾什維克的號召,舉行罷工和示威遊行,他們高呼“打倒戰爭!”、“共和國萬歲!”的口號。這次行動成為二月革命的前奏。 3月8日(俄歷2月23日)是“三八”國際婦女節,彼得格勒50家工廠約13萬男女工人舉行罷工和遊行,拉開了二月革命的序幕。第二天,參加罷工示威的民眾增加到20萬。25日,在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下,首都各大工廠舉行了有30萬人參加的聯合總罷工。革命風暴嚇壞了沙皇尼古拉二世,他下令不惜採取任何措施,迅速恢復首都秩序。布爾什維克彼得格勒委員會的各領導人和其他一百多名革命積極分子被逮捕,激起了民眾的極大憤怒。他們上街遊行,抗議政府暴行,但遭到更野蠻的鎮壓。於是領導罷工的維堡區黨委決定將總罷工轉變為武裝起義,推翻沙皇政府。工人們立即行動起來,攻占軍火庫,奪取槍枝彈藥,築起街壘,與反動軍警展開戰鬥。同時工人們還積極開展爭取軍隊的工作。在工人們的宣傳、感召下,有數萬名士兵公開站到革命的一邊。他們同起義工人一起,占領了沙皇的巢穴冬宮和政府各部,逮捕了沙皇的大臣和將軍。首都起義獲得完全勝利。 尼古拉二世不甘心自己的失敗,立即從前線調軍隊企圖奪回首都,但沙皇軍隊在革命影響下也發生了兵變。尼古拉二世見大勢已去,被迫於3月15日引退,讓位給其弟米哈依爾。第二天,米哈依爾也宣布退位。這樣,統治俄國達304年的羅曼諾夫王朝被二月革命衝垮了。俄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獲得了勝利。 二月革命後,俄國出現了歷史上罕見的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一個是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一個是工農兵代表蘇維埃。為此,列寧又領導布爾什維克黨和人民,進行了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後,臨時政府被推翻,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工兵農代表蘇維埃誕生了。 |
相關詞條
-
俄國二月革命
俄國第二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因發生於1917年俄歷2月(公曆3月)而得名。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戰爭使俄國經濟瀕於崩潰,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社...
戰爭簡介 戰爭過程 政權並存 歷史意義 -
二月革命
1917年3月(俄歷2月),第一次世界大戰正酣時,俄國爆發了第二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二月革命。二月革命推翻了統治俄國長達300多年的羅曼諾夫王朝,結束...
簡介 背景 過程 後續 革命成功原因 -
二月革命[俄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帝國主義戰爭激化了俄國的社會矛盾,反戰運動日益高漲。1917年3月8日至12日(儒略曆2月23日至27日),俄羅斯帝國爆發二月革命,推翻了羅曼諾夫王朝,...
簡介 背景 過程 後續 革命成功原因 -
1917年俄國革命
1917年俄國革命是1917年於俄國發生的一系列革命運動的統稱,這些運動最終滅亡了俄羅斯帝國並建立了蘇維埃俄國。在1917年3月(儒略曆2月)的二月革命...
基本信息 重大事變 原因 總結分析 幾點經驗和教訓 -
俄國1917年革命
1917年俄國革命,是1917年一連串發生於俄羅斯的革命,其推翻了沙皇專制政權,並建立蘇聯。在1917年二月(公曆三月)的第一次革命中,沙皇被廢,並由臨...
概況 背景 二月革命 1914-1916年表 十月革命 -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俄國人民在В.И.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下從1917年11月 7日(俄歷10月25日)彼得格勒武裝起義開始的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革命。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
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俄國蘇維埃武裝起義]
俄國十月革命(又稱紅十月、十月起義、彼得格勒武裝起義或布爾什維克革命),獲勝的蘇聯紅軍一方稱為“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是俄國工人階級在布爾什維克黨領...
背景 過程 結果 事後 意義 -
托洛茨基[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家,十月革命直接領導人]
列夫·達維多維奇·托洛茨基(Лев Давидович Троцкий,1879年11月7日—1940年8月20日),原姓勃朗施坦,全稱列夫·達維多維奇...
人物生平 馬克思列寧 影響 著作 -
null[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家,十月革命直接領導人]
列夫·達維多維奇·托洛茨基(Лев Давидович Троцкий,1879年11月7日—1940年8月20日),原姓勃朗施坦,全稱列夫·達維多維奇...
人物生平 馬克思列寧 影響 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