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筆

侯筆

侯筆,古稱象筆。始於明永樂年間的衡水,清朝被奉為御用,衡水因此被稱為“毛筆聖地”、“北國筆鄉”。特點是筆長桿硬,剛柔相濟,含墨飽滿而不滴,行筆流暢而不滯。

衡水毛筆

侯筆 及衡水毛筆,古稱象筆。始於明永樂年間,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朝被奉為御用,衡水因此被稱為“毛筆聖地”、“北國筆鄉”。
衡水毛筆品種多達二百七十多種,筆長桿硬,剛柔相濟,含墨飽滿而不滴,行筆流暢而不滯。主要產於“衡水毛筆之鄉 ”桃城區候店村。
衡水毛筆筆尖選取黃狼尾、香狐尾、南山羊毛、羊須、白馬毛、牛耳毛等各種動物毫毛為原料,筆桿採用毛竹、紫竹、斑竹、湘妃竹、鳳眼竹等材料,筆桿上嵌裝牙、骨、角、竹、硬木等多種樣式口頂。生產工藝精細,樣式新穎、造型美觀。尤其配上紅木、黃楊木和象牙等材料,精心雕刻鑲嵌的二龍戲珠、龍鳳呈祥、雙鳳展翅、鳳凰戲牡丹以及古裝人物、山水花木等圖案的高檔筆桿,更似錦上添花,成為一件件既有實用價值,而又精緻高雅的工藝美術品。深受國內外書法愛好者的喜愛和讚賞。 
制筆工藝分水盆、零活、乾作、刻字、色裝等三百多道手工操作工序。整個流程全部執行嚴格的檢查驗收制度,使產品質量穩定可靠。衡水毛筆中“風雲”、“水月”、“小狼毫”等多種毛筆被天津口岸定為“信得過的免檢產品”。 衡水毛筆暢銷日本、新加坡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量達三百多萬支。

歷史淵源

史有秦代蒙恬造筆之傳說。傳蒙氏選用兔毫、竹管制筆,制筆方法是將筆桿一頭鏤空成毛腔,筆頭毛塞在腔內,毛筆還外加保護性大竹套,竹套中部兩側鏤空,以便於取筆。蒙氏造筆後統稱為筆,因此毛筆中有其最為著名的一種毛筆,即“蒙筆”,又稱“蒙恬精筆”、“侯筆”。
據史料記載,公元前221至公元前207年,蒙恬帶領三十萬大軍固守秦朝北部邊疆,路經侯店,時值三月三日,始(試)以兔毫竹管為筆寫成家書一封,隨後將毛筆贈送給侯店人。後來,侯店人便仿製出“蒙恬精筆”。到了唐代,侯店村毛筆藝人李文魁在北京開設筆店,一名愛好書法的太監同他結為兄弟,經常把他製作的毛筆買進皇宮,受到皇帝的賞識,於是侯店毛筆譽滿天下,並被奉為御用之品。所以,每逢三月三日,侯店一帶制筆藝人都放鞭炮、擺宴席,紀念毛筆創始人蒙恬。而當地制筆之業盛起於明永樂年間,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所制之筆,馳名遐邇。光緒年間,因製作技藝精湛,亦奉為御用,光緒帝立碑表彰,稱之“御筆”。民國初年,巴拿馬賽會曾獲有獎章,故衡水侯店村因此被稱為“毛筆聖地”、“北國筆鄉”。侯店毛筆也與內畫和宮廷金魚一起,並稱“衡水三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