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概述
歙硯指用古歙州的歙石為材料所生產的石硯,有狹義和廣義之說。狹義的歙硯指“龍尾硯”,特別是在古代,歙硯即龍尾硯,龍尾硯亦即歙硯。甚至在20世紀20年代前後,人們仍持見解。如章鴻釗《石雅》(1927年版本)稱:“歙硯,以安徽婺源龍尾石最有名。”但近代婺源泉縣已屬江西省的轄地,無疑龍尾石婺源泉亦屬該省所擁有。廣義的歙硯除以龍尾石為材料進行製作外,尚用歙縣、休寧、黟縣、祁門等地的硯材料進行加工和製作,現今安徽省生產的歙硯大體屬此。南宋趙構《翰墨志》記述浙江吳興的青石圓硯時稱:“今苕(“吳興”的別稱)間不聞有此石硯,豈昔以為珍,今或不然?或好事者發之。抑端璞、徽硯既用,則此石為世所略。”“徽硯”亦有狹義的和廣義的之說:狹義的徽硯指上述的“歙硯”。廣義的徽硯指用安徵全省的硯石材料所生產的石硯,除包括上述廣義的歙硯外,尚包括宿縣的宿石硯和樂石硯、靈璧的磬山石硯、宣城的宣城石硯、壽縣的紫金石硯等。基本特徵
歙石主要為灰黑色板岩和灰色千枚狀粉砂岩,質地縝密、細膩、堅韌、溫潤。歙硯磨墨無聲,發墨如油,滑不拒
筆,澀不滯筆,貯墨久不乾涸。歙石的顏色以黝黑色為主,若以水浸之則顯青黑色,少數呈美麗的綠或青綠色。在一般情況下,其光澤暗淡。當雲母、綠泥石等礦物含量較多,且其顆粒較大時,則顯示出強弱不一的珍珠光澤。比重2.7-3.15,平均比重約2.9。硬度變化較大,通常為3-4。但歙石最為重要的工藝美術特徵是具有千姿百態的天然花紋。據程明銘的研究,按色澤、形態、成因、分布特色等可將歙石的天然花紋分為以下類別:(1)金星及銀星---金星是由於歙石中分布有星點狀黃鐵礦,色澤金黃而得名。那種狀似寸點下降的金星稱為“雨點金星”,至為艷麗。銀星是由於歙石中分布有星點狀白鐵礦,色澤銀白髮亮而得名。(2)金暈及金花---歙石中的黃鐵礦或黃銅礦因遭受氧化所呈現出來的一圈又一圈的環狀、暈狀暈彩稱為“金暈”,其中暈層似花狀者稱為“金花”。(3)水浪紋---水浪紋又稱“角浪紋”,以形態恰似河海中蕩漾的波浪而得名。(4)魚子紋---魚子紋的外形像魚卵,又稱“鱔肚紋”,由隱晶質的綠泥石聚集而成,在歙石中構成圓形斑點。(5)刷絲紋---刷絲紋的外形好像是用刷過的平行紋理,實際上,它是歙石中的細理。(6)羅紋---羅紋的外形像羅絹。其細者稱“細羅紋”,在外觀上不易看出,當浸入到水中時則隱約可見,其中色暗者稱“暗細羅紋”。那種與犀牛角紋理相似的羅紋稱“古犀羅紋”;像松木紋者則稱“松紋”。(7)眉紋---眉紋的外形好像美人的眉毛,其成分多為鐵錳、炭、綠泥石等。紋理顏色偏黑,也有顯青色或綠色者。(8)玉帶紋---玉帶紋為條帶狀紋飾,顏色偏黑,條頻寬約0.3-2厘米。(9)棗心紋---棗心紋指歙石中結核的存在而形成的同心狀、外觀像棗核的紋飾。(10)紫雲玉斑---紫雲玉斑是指紫色歙石中含有翠綠色的玉斑、玉點或玉塊,或翠綠色中夾有紫色或紫雲般的暈彩,從而構成的“紫中帶翠”、“翠中夾紫”、彩雲飄飄、金星點點的天然紋飾。(11)青綠暈---青綠暈是指歙石中的青綠色條帶狀紋飾,但也可以通體青綠,製成的硯具有青綠色暈彩,甚為美麗。品種
(1)金星石---指含有星點狀黃鐵礦、外觀金光閃閃的歙石。(2)銀星石---指含有星點狀白鐵礦,外觀銀光閃閃的歙石。(3)金暈石---指黃鐵礦遭受氧化後,形成一圈又一圈金黃色暈彩的歙石。(4)水浪石---又稱“角浪石”,指花紋如河海中蕩漾之波浪的歙石。(5)魚子石---指具有魚子狀花紋的歙石。(6)刷絲石---指具有刷絲狀花紋的歙石。(7)羅紋石---指具有羅絹狀花紋的歙石。(8)眉子石---指具有眉紋的歙石。(9)玉帶石---指具有條帶狀構造或玉帶紋的歙石。(10)棗心石---指具有棗心紋的歙石。(11)紫雲石---指具有紫雲玉斑花紋的歙石。(12)青綠暈石---指具有青綠色暈彩的歙石。資源分布
歙石資源主要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三省交界處的黃山與天目山、白際山山脈之間的歙縣、休寧、黟縣、祁門、婺源等縣境內,其中以婺源泉縣的龍尾石質量最優、歷史悠久、最為有名。
現代名作
近四十多年來,歙硯的生產曠古未有的繁榮,如水牛歙硯、歙硯王“八仙圖”等。特別是後者的創製,作者程蘇祿選用的是龍尾山眉子坑的眉子石,硯長168CM、寬58.8CM、厚12CM、重100KG以上。其構思高雅,造型優美,技藝精湛,為國寶級歙硯傑作。又如安徽歙硯廠、徽州硯廠、黃山藝海樓藝術中心等均設計和製作出了一批稀貴的歙硯,它們既是實用品,同時又是藝術品,像是著名的黃山迎客松歙硯、袖珍花邊歙硯、秋聲歙硯、雲龍歙硯、九龍戲水歙硯、嫦娥奔月歙硯、雙鳳朝陽三足歙硯、喜鵲登梅歙硯、黃山日出歙硯、龍水歙硯、八百里黃
山圖歙硯、黃山歙硯等屬之。製作聽雨歙硯所用的歙石具有金暈羅紋,創作者根據其金暈和金斑進行巧色雕琢,使蛟龍騰空,雲水連天,氣勢磅礴。九龍戲水歙硯的製作取材於江西婺源泉龍尾山水舷坑的羅紋金星石,致硯具有金星,龍水一色,承受波逐流,龍眼星光閃爍,別有風韻。嫦娥奔月歙硯則取材於龍尾山水舷坑的金星金暈石,故硯具有金星、金暈。通過巧色雕琢使之構成彩雲,並藉以襯托出月宮中的瓊樓玉宇。嫦娥飄然升空,直奔月窟,渴望與吳剛相會,顯示出一派天上人間的勝景。雙鳳朝陽三足歙取材於龍尾山眉子坑之眉子石,故硯具有眉子紋。通過線刻手法,鐫刻出了中國傳統的“雙鳳朝陽”的圖案,象徵著美好、光明和遠大的未來。喜鵲登梅歙硯取材於龍尾山的玉帶金星石,基於玉帶金星的華麗富貴,以致喜鵲戀梅,怡然自得。黃山日出歙硯取材於龍尾山水舷坑的金暈石,因其具有熠熠閃亮的金暈,乃導致刻硯師使之變成了燦爛的朝霞和清涼台觀日出的美景,中部和底部的黃山松則顯示出晶照青山、大地生輝。龍水歙硯取材於龍尾山眉子坑的闊眉子石,因眉子紋的存在,刻硯師乃使其龍智周萬物色變、海水橫帶、古怪神奇。八百里黃山圖歙硯長87CM、寬65CM、高11CM、重達120多公斤,呈方圓形。其下沿為黃山大門,左沿為觀瀑樓、半山寺,上沿為玉屏樓、迎客松、松鼠跳天都、排雲亭、猴子觀海,右沿為人字亭等。此硯構圖新穎,技藝精湛,虛實結合,既保存了原有歙石的輪廓,又巧妙地利用了歙石的色澤、花紋。對那些不平整的層面和紋理則因勢利導,精工雕刻,變成了時隱時現的雲朵及雲層。這種天然藝術美與人工藝術美的有機結合,使那些隱藏在變幻無窮的黃山雲海中的奇峰異石、樓群台亭閣、文化古蹟等得以真實和生動地再現出來。人們觀賞之後,可以感到這一傑作巨而不粗,詳而不繁,充滿了詩情畫意,為一幅絕妙的黃山立體導遊石雕圖,也是一件稀世的藝術珍品。黃山歙硯長137CM、重175公斤,其上雕刻有溫泉、玉屏樓、北海、西海等勝景,為現知最大的一件歙硯,被視為“硯國明珠”。現代歙硯有了這些傳世之作,使之在今天世界上的聲譽獲得了很大的提高,出現了“歙硯天下第一”、“勝似紫端”、“硯之最”、“歙硯技術,中國最好“等贊語。在晶趨繁榮的國際交行為表現中,歙硯發揮出了重要的文化交流作用。特別是在日本和東南亞,人們往往把歙硯當作文化交流的珍品之一,每到黃山參觀遊覽,必來徽州尋求歙硯。硯歙石小知識
歙硯石的優良體現在硯石的質、紋和色上。質:硯石的內在質量。龍尾石結構堅密,紋理縝密、石膚滋潤,故有“堅潤”之說,對此宋代蘇軾曾有“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瓜膚彀理,玉德金聲”之美譽,“澀不留筆”是指龍尾石有細微的鋒芒,既發墨,又不損傷筆毫,“滑不拒墨”是指龍尾石既細堅光潔,又易於墨,“瓜膚彀理”指的是龍尾石的手感如瓜膚般的細嫩,其紋理又如絲綢一樣柔美,“玉德金聲”是指龍尾石扣之有金屬般的聲音,其內在質地又如美玉那樣的溫潤。紋:硯石中的天然紋理。龍尾石絕大多數都有內在的天然紋理,且紋理形態多樣,美妙異常,主要有金星、金暈、羅紋、眉紋、玉帶、魚子等多個品種。1、金星,色金黃,成點狀,分布在青黑色的硯石中如天空閃爍的星斗顯得十分耀眼。按其形態又可分為雨點金星、雨絲金星、鳳眼金
星、金花、水浪金星等多個品種。2、金暈,金黃色呈片、塊狀分布。金暈和金星都屬硫化鐵物質。所謂“暈”,本指日光或月光通過雲層時,因折射作用而在太陽或月亮周圍所形成的光圈。3、羅紋,紋理如絲綢般的旖旎,給人一種瑩潔、素雅之美。羅紋的紋理有粗、細,疏、密,明、暗的區別,根據形態又分為粗羅紋、細羅紋、水波羅紋、角浪羅紋(即水浪紋)、刷絲羅紋、金星羅紋等多個品種。4、眉紋,也稱眉子,呈黑色,為條狀,猶如美人之眉毛,其石質堅細溫潤,既發墨,又雅靜。眉紋有闊有細,有長有短,有疏密,各具風采。5、魚子,硯石中有細小的黑點,分布均勻密聚,其形如魚卵,鱔魚黃屬其中的珍品,即偏黃色的硯石中有細小的黑點,其紋色如鱔魚腹部的膚色。6、玉帶,石質瑩潔如玉,顏色偏綠,上有黑色條紋直線分割,其間距寬窄不等,這種寬窄不等的綠色條紋就稱為玉帶。玉帶石中多有銀星,因此又稱為銀星玉帶,是歙硯一珍稀紋理。色:硯石固有的色。龍尾石的色彩為青黑色,乃歙硯色彩的主調。歙硯石質與鑑定歙硯的名貴,除了巧奪天工的雕刻藝術外,起決定作用的是它那稀世的石質。歙石的形成,有它自身的特定條件。歙石產於風景秀麗的黃山山脈與天目山、白際山之間的歙縣、休寧、祁門、黟縣、婺源等縣境內。上述產地歷史上均屬歙州府管轄,所產之硯石統稱歙石,製成硯後統稱歙硯。歙硯石質堅韌,溫潤瑩潔,紋理縝密,色如碧玉,又具有不吸水,不拒墨,不損毫,貯水不涸,易洗滌等特點,享有“孩兒面”,“美人膚”之稱,歷代文人和書畫家如柳公權、歐陽修、蘇東坡、米芾、蔡襄、黃庭堅、唐寅等無不視歙硯為至寶,讚美歙硯的詩人甚多。大書法家米芾(南宮)在《硯史》中對歙硯的特點作了高度概括說:金星宋硯、其質堅麗,呵氣生雲,貯水不涸,墨水於紙,鮮艷奪目,數十年後,光澤如初。”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在《硯譜》中說:“龍尾遠出端溪上。”他認為歙硯勝過端硯。書法家蔡襄(君謀),偶得一方歙硯後喜呤道:“玉質純蒼理致精,鋒芒都盡墨無聲,相如聞道還持去,肯耍秦人十五城。”把歙硯比擬為價值連城的和氏壁,這足說明一方歙硯精品是何其珍貴而難得的了。從歙硯石質與端硯石質來看,各有不同的特點。從地質年代上看,端石屬泥盆系,距今約六億年。而歙石屬前震旦紀,距今十億餘年。端石的硬度為莫氏三點五度,而歙石硬度為四度左右。從上述情況可以看出:歙石在質 地上的主要特色是堅老,一般皆用“堅潤”二字概據之。而端石的特色是柔嫩,一般用“溫潤”二字概括之。清代乾隆年間,賞鑑古硯的藏硯家,曾開展過“硯貴堅老”還是硯重柔膩”的爭論。以劉石奄為首的一派,認為石質堅勞為貴;而以鐵冶亭、金聽濤為代表的一派,則認為石質以柔潤為妙。紀嘵嵐折衷二說,認為凡是瑩潤發墨者,下管石質堅老或是柔嫩,都屬於上品。實際上,這是一場端歙之爭。在當時,端硯稱譽藝壇之際,有人能為歙硯力爭,可說是難能可貴的。由於歙石的生成和成分所決定的堅老特色,因而具有如下特點:歙石發墨之利,是其它硯石不可比擬的。由於墨的硬度最高為莫氏二度,而歙石平均硬度超出墨一倍以上。而硯面石英分布粒度,一般在零點零三厘米之間,緻密程度和端硯不相上下。因而磨研結果,不僅下墨甚快,而下墨細膩,涸墨之遲,也不比端硯遜色。故乾隆年間江寧程綿莊有詩云:“一生多被端溪誤,老去方知歙硯佳。”當然這裡指發墨而言。歙石另一獨一無二的優點是雖用年久、墨膏滿面,而滌之立淨。古人對歙硯的這一特點是特別欣賞的。徐毅在《歙硯輯考》中說:凡石質堅者必不嫩,潤者必有滑,惟歙硯則嫩而堅,潤而不滑,扣之有聲,扶之若膚,磨之如鋒,兼以紋理燦爛,色擬碧天,雖用積久,滌之略無墨漬,此其所以遠過端溪也。”歙石這種“多年宿墨,一滌既瑩”的優點,在明以前既有人指出過,認為歙石獨有。他硯所無,可說是獲得公認了。鑑定硯石之優劣,有不的標準。由於人們喜愛不同,則重點和標準也不一樣。從客觀上來看,共同的標準不外乎在於發墨宜筆,紋理美妙,歙硯不管何種硯石,石質都瑩潤細密,品種多有美紋象徵。如眉子、羅紋、刷絲、水浪、犀角、魚子、玉帶、金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