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玉蘭[京劇演員]

侯玉蘭[京劇演員]

京劇演員侯玉蘭:出生於1919年,1976年去世,本名侯景蘭,籍貫北京。自幼在家學戲,帶藝考入中華戲曲專科學校,改名侯玉蘭,師從何喜春、律佩芳學青衣,後專工程派戲,她經常向程硯秋請教,把她學過的一些傳統戲,請程硯秋加以規整,使她在學習程派方面有很大進步,人們呼之為“女程硯秋”。與李玉茹、白玉薇、李玉芝並稱為“四塊玉”。石景山區區長侯玉蘭:曾任北京社會科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科社研究所副所長、北京社會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副院長、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石景山區委副書記、代區長、區長。

基本信息

侯玉蘭,出生於1919年,1976年去世,本名侯景蘭,籍貫北京。其父侯月亭和姑母侯喜鳳都是京劇演員。

自幼在家學戲,帶藝考入中華戲曲專科學校,改名侯玉蘭,師從何喜春、律佩芳學青衣,學演《玉堂春》、《二進宮》、《武家坡》、《大登殿》、《四郎探母》、《汾河灣》、《春秋配》、《蘇武牧羊》、《緹縈救母》,及花旦、刀馬旦戲《拾玉鐲》、《穆柯寨》、《虹霓關》等。

後專工程派戲,她經常向程硯秋請教,把她學過的一些傳統戲,請程硯秋加以規整,使她在學習程派方面有很大進步,人們呼之為“女程硯秋”。

個人作品

向程硯秋、吳富琴學了《賀後罵殿》、《朱痕記》、《金鎖記》、《碧玉簪》、《鴛鴦冢》、《玉獅墜》、《孔雀屏》、《花筵賺》、《玉鏡台》《花肪緣》、《斟情記》等戲,還由王瑤卿導演,學了《孔雀東南飛》、《雁門關》,並參加新排了翁偶虹編寫的《三婦艷》《火燒紅蓮寺》等戲。

她對藝術執著的進取精神和謙虛好學的態度,贏得老師、同學和觀眾的喜愛,與李玉茹、白玉薇、李玉芝並稱為“四塊玉”。

生平簡歷

畢業後,正式拜程硯秋為師。

侯玉蘭飾蕭桂英 侯玉蘭飾蕭桂英

侯玉蘭的人品也為眾所贊,有“布衣女伶”之譽,被暱稱為“女侯爺”。有人撰文說:中華戲曲專科學校“女生中,品行最佳,居全校之冠者為侯玉蘭。”

1939年她戲校畢業後隨言菊朋到上海演出。她高超的藝術水平和正派的生活作風,都給上海的同行和觀眾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1940年,她又與奚嘯伯掛並牌同赴上海演出,他們合作的《寶蓮燈》、《紅鬃烈馬》、《四進士》等戲,都得到好評。她還與譚富英、楊寶森、李少春等合作演出。演出同時,還向白雲生學會崑曲《琴挑》、《思凡》、《驚夢》等以充實自己。

1944年,侯玉蘭與李少春結為伴侶。,兩人經常一起鑽研藝術。其後他們合作過《打漁殺家》、《四郎探母》等劇。

新中國建立後,她參加了中國京劇院,曾與李少春合作演出過《野豬林》,排演過新戲《探府記》、《玉簪記》和現代戲《白毛女》、《柯山紅日》、《林海雪原》等。“文化大革命”中,李少春受到衝擊、批判,她一直與他同憂共難,1975年李少春被迫害致死,她也在1976年逝去。

活動年表

1939年6月22日,農曆己卯年五月初六日,6時:言菊朋六次抵滬;

應黃金大戲院之邀,言菊朋攜侯玉蘭、言少朋、言慧珠、高盛麟以及琴師高晉卿等三十餘人,乘盛京輪抵申,下榻南洋橋金家老公館(黃金戲院宿舍)。此系言氏第六次赴滬。

1939年7月23日,農曆己卯年六月初七日:言慧珠第一次正式出台;

言菊朋六次赴滬演出,演於黃金大戲院。當日有言菊朋、侯玉蘭《王寶釧與薛平貴》。言慧珠《扈家莊》。此為言慧珠第一次正式出台。

成就及榮譽

1942年,農曆壬午年:寶華社重組;

因挑班初演受到挫折,李華亭重新策劃,最佳化組合,聘請侯玉蘭、葉盛蘭、李多奎、茹富蕙、哈寶山等知名演員參加,劇目仍為《四郎探母》,上座情況和上年底形成強烈對比。這次由於配角整齊,紅花綠葉,相得益彰,深受觀眾歡迎,當時大柵欄廣德樓人山人海,擠得水泄不通。從此楊寶森的大名紅得發紫,不久便被選入“四大鬚生”行列。

其它信息

1947年5月,農曆丁亥年:高盛麟、李少春、譚富英在滬打擂台演出;

周信芳要提攜總掛“特別牌”的高盛麟,決定接下來由當年32歲的高來挑班頭牌唱大軸。當時上海由於有麒老牌、李玉茹掛頭、二牌,每每演出,高只能“名列前茅”。當時高在京劇界也有一定影響,但不是太大。再者當時北京正紅的兩大名角正在上海演出,一台是譚富英、王玉蓉在皇后大戲院,一台是李少春、袁世海在天蟾舞台。高對此信心不足,而周信芳則慧眼獨居,為高拍胸:一切有我!這樣,高在芙蓉草、苗盛春二位先生鼓勵才下頂下這個“雷”。

經過他們一番策劃,以武生聞名的高盛麟出其不意,以文武老生戲打炮:頭天《戰太平》,二天《打棍出箱》,三天《定軍山》,頭天打炮,高盛麟飾花雲,芙蓉草的二夫人,苗盛春的花安,姜妙香的王子,李克昌的北漢王。當天傾盆大雨而劇場觀眾爆滿,台前台後水泄不通,劇場氣氛熱烈,效果極好。當天李少春也唱《戰太平》,侯玉蘭的二夫人,孫盛武的花安,高維廉的王子,袁世海的北漢王,陣容頗佳,一時觀眾真有顧此失彼之感。

高頭天滿堂,下兩場《打棍出箱》、《定軍山》又座無虛席,三天過後,高換戲歸行,大演楊派武生戲和蓋派武生戲,戲碼不斷翻新,觀眾處之若騖。又演過了半個多月,高又出新裁:每天一文一武雙出,前演《戰長沙》、《定軍山》、《捉放曹》、《武家坡》、《逍遙津》等,後就演《一箭仇》、《四傑村》、《洗浮山》、《鐵籠山》、《挑華車》、《四平山》、《長坂坡》等。就這樣,高盛麟和譚富英、李少春三人,足足唱了近兩月的對台戲,上座始終不衰,天天爆滿,皆大歡喜。奠定了高的大武生地位。

社會評價

1956年7月12日,農曆丙申年六月初五日:中國京劇院首次赴日本代表團舉辦救濟日本廣島核子彈受難者及戰爭中的孤兒義演;

中國京劇院組建的訪日京劇代表團在廣島與朝日新聞社聯合舉辦救濟日本廣島核子彈受難者及戰爭中的孤兒義演。在日本最大劇場國際劇場上演,日夜兩場,兩場觀眾達一萬一千多人,因劇場只有四千多個座位,每場都有一千多人買站票,影響很大。

演出劇目

日場:

《鬧天宮》(李少春);

《秋江》(侯玉蘭,孫盛武);

《霸王別姬》(梅蘭芳,袁世海);

夜場:

《除三害》(李和曾,袁世海);

《三岔口》(李少春,谷春章);

《拾玉鐲》(江新蓉,江世玉);

《雁盪山》(王鳴仲);

《貴妃醉酒》(梅蘭芳,姜妙香,孫盛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