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西肯鄉

依西肯鄉,地處中國黑龍江省塔河縣,下轄4個自然屯,5個村,面積1515平方公里,人口1785人(2000年),由於晝夜溫差大,使種植的瓜集香,甜,脆、於一身而小有名氣。

基本信息

自然概況

基本簡介

黑龍江省塔河縣依西肯鄉位於大興安嶺東的黑龍江畔,與俄羅斯隔黑龍江相望。鄉轄國境線上自雙河口下至富拉罕河口總計63公里。東南水路65公里,陸路145公里與呼到縣鷗浦鄉接壤相連;鄉所在地距塔河縣城經十八站150公里,經84支線120公里。地理坐標東經125度北緯52度,鄉轄區域151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5萬畝。無霜期80—100天,年平均降水量450毫米。

基本概況

依西肯鄉隸屬塔河縣管轄,位於縣境東北部,黑龍江右岸,東北與俄羅斯隔江相望,東南與呼瑪縣毗鄰。鄉政府駐地距縣城105公里。依西肯鄉轄依西肯、新東屯、瓦乾、綏遠站四個自然屯,依西肯、奮躍、新東屯、瓦乾、綏安站五個村,截止2000年末,全鄉居民509戶、1785人,其中農業人口1333人。鄉政府有職工幹部29人,其中科級9人,一般幹部14人,工人6人。

經濟簡介

依西肯鄉堅持以農為主,致力於發展“兩高一優”家業,尤其注重發展特色農業。依西肯鄉的香瓜,由於晝夜溫差大,使種植的瓜集香,甜,脆、於一身而小有名氣。有天然草原10萬多畝。目前畜牧業發展勢頭較好,大牲畜存欄達1200多頭,生豬存欄800多頭,羊存欄300多隻,家禽萬餘只。依西肯鄉從事鄉村企業勞動力達300多人,占勞動力總數的42%商飲服務,作坊,加工等各類業戶101戶。

歷史沿襲

解放前

依西肯一帶,清代,屬黑龍江副都統管轄。清末,1909年(清宣統元年)設依西肯卡倫,隸屬呼瑪爾河總卡官,屬黑河府境內。中華民國成立後,先後隸屬呼瑪廳設治局和呼瑪縣管轄。1929年6月,劃歸鷗浦縣管轄。東北淪陷後,隸屬鷗浦保。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1947年3月,劃歸呼瑪縣管轄,隸屬鷗浦區,後改隸第四區。

解放後

1956年撤區劃鄉,設定依西肯鄉。1958年9月,撤銷鄉的建制,1963年增設依西肯公社。1981年8月,劃歸新成立的塔河縣管轄。1984年初,政社分開,改為依西肯鄉。

依西肯鄉中心校

塔河縣依西肯鄉中心學校是1所中國小合一的六年制地級合格學校。位於依西肯鄉人民政府所在地的東南側,與俄羅斯隔江相望,是塔河縣東北的邊境鄉級學校。
該校現有6個教學班 , 學生共100餘人;教職工總數19人,其中專任教師11人, 行政管理人員1人,工人3人。教師中有中學高級1人,中學二、三級各1人;國小高級4人,國小一、二級各5人。教室學歷通過率為94%。學校校園占地面積為1萬平方米,綠化面積為2000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為3390平方米。學校有教室10個,輔助教室2個,辦公室9個;有衛星接收設備1套,室外籃球場1個。
塔河縣依西肯鄉中心校始建於1949年秋,當時校名為呼瑪縣鷗浦公社依西肯國小;1958年9月,校名改為呼瑪縣依西肯公社中心校;1982年校名改為塔河縣依西肯公社中心校;1984年至今校名為塔河縣依西肯鄉中心校。
1949年建校時的校舍是老村公所的土木結構的舊房子。1959年6月,國家撥款蓋了400 平方米的土木結構平房教室1棟。搬進新教室後,師生自己動手改善辦學條件,平整了1個2800平方米的操場。1968年,師生打撈漂流木,鋸成板條,修校園圍欄500延長米。1969年9月, 學校勤工儉學蓋了210平方米的土木結構的平房教室1棟。1982 年 10 月和1983年10月,分別在原校址上拆除舊房,新建面積為400 平方米和200平方米的磚瓦結構的教室兩棟。1985年4月23日,黑龍江倒開江,依西肯鄉遭受到特大的冰凌襲擊,學校 600平方米的磚瓦結構教室被毀,學校成了一片廢墟;冰凌過後,學校就開始了易地重建工作;同年10月,兩棟總計920 平方米的磚瓦結構的校舍交付使用。1986 年秋, 又建成了總計640平方米的磚瓦結構的平房4棟,分別為食堂、宿舍、 車庫等。1987年,建成200平方米的國中教室1棟。 同年又建成了1個405平方米的水泥籃球場1個。在1990--1992 這三年時間中,又分別增建了實驗室、水房、幼稚園、倉庫、綜合活動室及電教室、體育室等共710 平方米。2006年學校新建二層教學樓,於辦公及教學為一體。
依西肯鄉中心校建校時只是在工人和農民中挑選一些有一定文化的人員擔任教師。1958年有教師11人,其中公辦教師5人,民辦教師6人。1964年8月,該校有教師 16 人。1979年至1981年,相繼有14名民辦教師通過統一考核後,轉為國家正式教師。建校以來,教師經各種函授取得大專以上學歷者8人,使師資水平不斷提高。現有教師29人,大專以上學歷教師13人,中專、中師學歷的教師有15人,國中學歷教師僅1人。教師中獲地級及地級以上榮譽稱號的有15人次,其中李承禎被省教委授予“先進工作者”光榮稱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