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過程
這一習俗又稱“掛親”,按二十四節氣推算,若“清明”那天落在農曆二月,人們便於“清明”後的第三天祭奠;若是“清明”落在三月,便於“清明”前三天上墳。掃墓活動及其祭祀方法與漢族基本相同,但若亡人之墓太遠,可於寨邊路上燒香化紙遙祭。掃墓回歸途中,於路邊插上香紙,祭供一切不幸死去的人的惻隱之心。
活動特點
在侗鄉每年的清明節祭祖活動,大都是以房族“補拉”的方式集中進行。祭祖活動除了自己的親祖父輩或父母外都是由“補拉”集體研究安排的。從祭祖的時間、準備祭品、集資購買鞭炮、聚會的酒菜等,都由“補拉”集體商議。清明節侗族人的祭祖活動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補拉”統一購物
清明節祭祖用的香、紙、炮和聚會吃的酒、菜、肉等物品都是根據“補拉”聚會預算,各戶統一集資20元左右,在清明節前由承擔“補拉”聚會做東的那一家去負責收集、購買。另外,“補拉”中的每一戶都自己準備200套碗筷,“補拉”聚會時用的碗筷由做東的那一戶負責安排。
二)“補拉”統一行動
侗族人民的“補拉”就是由房族各戶組成的民間組織,每年的清明祭祖活動是根據上年的清明節“補拉”聚會集體的約定,“補拉”中的各戶按時間要求到指定的最古老的墳墓上集中。各戶把自己帶的祭品拿到指定地點擺好後,等待“補拉”全部到齊後,統一上墳掃墓、上香、掛紙錢。
“補拉”統一放炮
掃墓、上香、掛紙錢完後,“補拉”把統一購買來的鞭炮、大炮由幾個人統一燃放。
“補拉”統一行祭拜禮
放完炮後,就到“補拉”行祭拜禮活動了。整個“補拉”幾十個人不分老幼、不分秩序、圍繞那個最古老的墳墓按“U”字形狀排開,由“補拉”中的長者喊口令,先行三個站拜禮,後行三個跪拜禮。祭拜活動很嚴肅,不準嘻鬧。
聚會形式
祭拜禮儀結束後就轉入聚會活動。聚會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直接在墳墓上進行,將各戶帶來的已炒好的菜和帶來的酒等擺在一起,大家圍成一團統一吃“團圓飯”。
另外一種就是回家到做東的那家去把事先買好的菜、肉等拿來加工。擺好桌子板凳、上好碗筷,等加工好飯菜後,擺上酒,鳴放三個大炮後,全“補拉”聚會活動正式開始。“補拉”聚會由房族“補拉”中的長者主持,對“補拉”一年來的情況進行總結,肯定“補拉”各戶做得好的方面,針對“補拉”各戶、個人存在的問題,進行教育、幫助。對下年的清明節活動作出安排部署。
區別
侗族清明節祭祖的特點與漢族同胞有較大區別。侗族人清明節祭祖同“補拉”聚會結合起來,也是侗族文化的活動之一。它體現了侗族各“補拉”之間的團結、和諧氛圍,也是侗民族提高凝聚力的有效形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