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佛曇是漳浦縣東北部重鎮,東臨台灣海峽,近海稱佛曇灣,海岸線長2.5公里。歐厝、花林、東坂、下蘇、先鋒、下坑、岸頭、石埕、大白石、後社、後許、軋內在海岸線上,岱嵩為海島,井尾為半島。佛曇鎮境北至歐厝場隔虎形山(海拔129米)與前亭鎮大社村交界;至洞野村,隔西山(海拔103米)與馬坪鎮文安村交界。西北至下坑村、港頭村,隔大薈山(海拔142米)與馬坪鎮林埭村交界。西至新安村,隔台山(海拔240米)與湖西鄉後溪村交界。西南至松仔嶺,與白竹湖農場古山作業區交界。南至軋內村,隔岩山、蓮花山與赤湖鎮半石村交界。
源自石過陂諸山的鴻源溪流經林埭,至佛曇鎮境內稱鴻儒江,流經港頭、下坑、先鋒、岸頭、石埕等村,入於佛曇灣海域。又有庵前溪流經石門、吟兜至大白石村匯入佛曇灣海域。南部有軋內小溪流入佛曇灣海域。
自清末至民國時期,由舊客帶新客,佛曇一帶很多人前往荷屬東印度(今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一帶謀生,有的經商有成,僑匯成為佛曇一大經濟來源。
農業漁業佛曇耕地較少,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過開荒、圍墾,至20世紀末,扣除基建用地,共有耕地28170畝(其中水田1042畝,農地17758畝)。原來農地主要種花生、番薯,水田主要種稻,靠山的一邊大都是山園、山壠田,靠海的一邊大都是沙園、埭田,產量較低。改革開放以來,推廣種植蘆筍於沙園,一些易受鹹淹的埭田改為魚蝦池,效益大大提高。
地名來歷
佛曇鎮因芙蓉山下從前有一口清潭,映現山頂一塊狀如佛頭的天然岩石,稱佛潭,以至成為地名。橫跨在鴻儒江上的橋樑稱佛潭橋,以後橋名又成為地名。早在唐代,“開漳”刺史陳元光已經寫下壯麗詩篇《曉發佛潭橋》,當時陳元光奏準設立漳州和漳浦縣,立行台於四境,其中東行台設在漳浦縣佛潭橋。自唐至清朝,官方的文書、地方志都稱現在的佛曇鎮為佛潭橋,民眾訛音為“浮南橋”,文字上則簡寫為佛潭,民國初年,開始將佛潭寫成佛曇,沿用至今。
沿革區劃
民國29年(1940)置佛曇鎮,1958年改公社,
1984年復置鎮。
1997年,面積66.9平方千米,人口5萬,轄佛曇居委會和園東村、石埕村、岸頭村、石門村、下坑村、先鋒村、下蘇村、井尾村、岱蒿村、港頭村、呤兜村、新安村、人坪村、大白石村、後社村、後許村、軋內村、東坂村、洞野村、花林村19個村委會。
經濟狀況
佛曇鎮經濟自古以來以農、漁為主,並以港口的優勢發展商業及榨花生油等農產品加工業,尤其自清末廈門闢為對外貿易口岸以後,佛曇以接近廈門而成為漳浦縣東北部商業重鎮。濱海的軋內、後許、白石、後社、下坑、先鋒、下蘇、岸頭、石埕、東坂、整美等村歷史上都是漁農兼業的鄉村,只有岱嵩是純漁業村。佛曇鎮共有機動漁船三百多艘,年捕魚量達四萬多噸。漁民合資成立“佛曇漁業開發公司”,擁有漁船三百多艘,各船均有航行、探測、聯絡等現代化通訊設備,其中150匹馬力以上的大綾網漁船六十多艘,具有外海捕撈能力,其中16艘曾加入漳州市遠洋漁業公司,到秘魯洋域捕魚。佛曇鎮共有耕地28170畝(其中水田1042畝,農地17758畝)。原來農地主要種花生、番薯,水田主要種稻,靠山的一邊大都是山園、山壠田,靠海的一邊大都是沙園、埭田,產量較低。該村推廣種植蘆筍於沙園,一些易受鹹淹的埭田改為魚蝦池,效益大大提高。佛曇灣有灘涂四萬多畝,從前只有利用天然灘涂拋放石塊讓牡蠣自行附苗,圍墾一些海埭養魚。1981年,省水產養殖公司在石埕村建立蝦池180畝,試養毛對蝦成功,引起佛曇人養蝦的興趣,從1982年東坂村建魚池1030畝收到良好效益開始,佛曇鎮興起圍建魚蝦池高潮。1985年,鎮政府利用世界銀行貸款,並發動村民合股投入資金,大規模圍墾海灘建魚蝦池,至1991年,共有魚蝦池二萬多畝。1992年發生蝦病,養蝦業受挫,以後吸取教訓,實行魚蝦輪養、混養,並引進美國及南美洲白對蝦,效益良好,養殖業又興旺起來。整美、岱嵩港口水較深,適宜網箱養魚,至2001年,已發展網箱養魚3500口。
工業發展
僑鄉佛曇鎮大抓工業發展,現已有工業企業43家,年創產值5億元,工業經濟形成了特色食品、電子電機、針織服裝、新型建材等發展格局。佛曇鎮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努力對接廈門產業轉移,做大做強工業區經濟。20世紀末,佛曇鎮已創辦四大園區:在新安設立佛曇工業園區,東安工業園區,鮑魚養殖園區,樂海水產養殖園區。至2001年,已有50多家國內企業在工業園區落戶,有20多家水產企業在兩養殖區展開業務,形成電子電器、針織、石建材、食品四大支柱產業。老字號食品:雙桃豆仁餅。
三資企業近年招商引資取得較大成果,三資企業有:大漁夫水產有限公司、思樂得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松昌水產開發有限公司、鴻嘉水產開發有限公司、三聖畜產有限公司、聯合水產有限公司、虹海水產開發有限公司、生太水產開發有限公司、福茂水產開發有限公司、同泰金屬家具有限公司、鴻裕食品有限公司、騰達日用品有限公司、盛豐蔬菜製品有限公司、鴻群電器有限公司、德發石製品有限公司、佳禾紙品工業有限公司、全友電器有限公司、萬國石材開發有限公司、新昇平製衣有限公司、新信食品有限公司、東陵電器有限公司、誠興食品有限公司、吉祥泡沫塑膠有限公司、鴻山石板材開發有限公司、光華建材有限公司、利得電子有限公司、浚達電子有限公司、思樂得食品有限公司、鴻圖服飾有限公司、大展電子工業有限公司、東安酒店有限公司、鴻群成片土地開發有限公司、香山娛樂有限公司、新都酒店等。
城鎮建設
宣傳到位。通過發放《鎮容鎮貌整治通告》、張貼宣傳標語,出動宣傳車沿漳東線進村入市廣泛宣傳,教育引導,提高了村民的思想認識水平,倡導社會各界人士形成“共建文明鄉鎮,共享幸福家園”的共識。人員到位。整合公安、工商所、交警、邊防所、市管組、電信、國稅等23個鎮直機關及鎮政府65人共約250人的力量,分為4組,每組又分成若干小組,要求每人每日必須到位集中力量進行整治。
時間到位。從11月5日持續到年底為鎮容鎮貌大整治階段,每日上午8:30—11:30、下午2:30—5:30為集中整治時間,實行簽到制度和組長負責制,任何人不得無故遲到、缺席、早退,有緊急事件確實需要請假的必須先向小組長提出申請,經大組長批准後方可離開。
措施到位。一是實行日匯報制度。平均每天一匯報、一小結,由鎮主要領導主持召開日匯報會,每組組長就當天開展工作作小結,點評工作成效,分析存在問題及不足,部署隔天工作重點。二是實行掛鈎制度。在鴻江大街及兩側、農貿市場及周邊、市場十八米路、海濱路、學府路、浮南橋至花林路段、各企業單位的周邊等重點整治區設立指揮點,由鎮主要領導擔任總指揮,相關鎮直單位掛鈎,其它區域也實行鎮領導掛鈎制。三是實行巡查制度。在非集中整治時間,由一名鎮領導率領5-6名幹部對各整治片區進行巡查,鞏固已整治成果,一發現影響鎮容鎮貌的行為,及時制止,並將巡查情況向鎮主要領導及四大組長匯報。四是突出重點,狠抓整治。清理整治突出抓好“四個重點”。即以“治髒”為重點,抓好環境衛生整治;以“治亂”為重點,抓好交通秩序整治;以“治差”為重點,抓好經營秩序整治;以“治違”為重點,搞好違章搭蓋、占道經營等整治。經各部門通力合作,狠抓落實,佛曇鎮共出動2000人次、每日出動2輛鏟車、2輛挖掘車、2輛宣傳車、7輛拖拉機,規範了6個廢品收購點,新建2個垃圾中轉站、3個垃圾收集池,共運走垃圾500多車次,拆除違章搭蓋、建築300處約15000。
旅遊發展
漳州濱海火山地質公園位於前亭鎮至佛曇鎮濱海地帶,規劃開發建設面積4平方公里。距廈門市、漳州市和漳浦縣城均約50公里,交通便捷。2001年3月26日,國土資源部批准漳州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為全國首批11個國家地質公園之一。首期工程香山景區投入人民幣8000萬元,於2004年10月1日實現正式開園,2007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它是中國唯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特色最突出的濱海火山地質遺蹟,屬世界罕見,被省政府列入福建十大旅遊品牌。2005年榮膺《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發起評選的“中國最美的十大海島”之一。濱海火山是一處典型的第三紀火山地質地貌,是距今1700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運動中岩漿由地球深處沿北東向斷裂處向上湧出噴發形成的,火山構造顯現異常清晰,反映了西太平洋新生代驚心動魄的火山活動和地質構造的歷史進程,經漫長的地質演化,最終形成當今罕見的地質地貌景觀。景區內保存了中心式火山噴發構造形跡和後期風化海蝕地質地貌。主要地質遺蹟有:柱狀玄武岩、古火山口、火山噴氣口群和玄武岩西瓜皮構造等四種。景區由“三山(香山、煙樓山和魚鱗石山)、三島(林進嶼、南碇島和整美半島)、三灣(崎沙灣、江口灣和後蔡灣)”組成,三個海灣連綿10公里的潔淨沙灘,被美國遊客譽為“中國的夏威夷”。該景區規劃開發建設面積3.5平方公里,計畫投資10億元人民幣,工程分三期實施,擬建成一個集地質遺蹟保護、科研科普、國際會議、觀光攬勝、海上運動、濱海旅遊、休閒度假和療養健身為一體的旅遊區。現已開始投建二期工程,規劃用地3000畝,計畫投資人民幣8億元。主要項目在崎沙灣、江口灣至後蔡灣,建星級火山酒店、國際旅遊度假村、“海之韻”療養院、火山地質博物館、火山風情街、海峽國際會議中心(含五星級酒店)、火山動感廣場、帆船俱樂部、濱海旅遊大道和其他配套服務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