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指骨舍利

佛指骨舍利

佛指骨舍利,是指佛陀火化後的遺物,其骨舍利,其色白;發舍利,其色黑;肉舍利,其色赤。因為象徵著“遺教不滅”,並具有靈驗性,佛陀舍利就成為佛門傳世的聖物。佛教徒對於佛之舍利,存有難逢難遇之想,故願意恭敬供養。且往往信仰舍利所在,即如法身所在。因此供養舍利,即如同禮拜佛成道的菩提樹、金剛寶座、佛經行之足跡等,欲結下值佛聞法之因緣而速成菩提。作為宗教的象徵物,佛指骨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相傳二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在拘屍那揭城郊娑羅樹下圓寂,遺體火化後共得8萬4千顆真身舍利,其中19份傳入中土,並在東漢桓帝的資助下,在全國設立19座設立寶塔,其中最早設立的阿育王寺,也就是現今的法門寺內,則存有4枚佛指骨舍利。

起源

佛指骨舍利佛指骨舍利收藏塔
二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在拘屍那揭城郊娑羅樹下圓寂,遺體火化後共得8萬4千顆真身舍利,其中19份傳入中土,並在東漢桓帝的資助下,在全國設立19座設立寶塔,其中最早設立的阿育王寺,也就是現今的法門寺內,則存有4枚佛指骨舍利。

由於在歷史上,曾經先後有四位皇帝發動過毀佛、滅佛的事件,分別是韓愈諫佛骨之前的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韓愈諫迎佛骨之後的唐武帝、後周世宗,史稱“三武一宗”,因此在中國的佛骨舍利在當時也大部分遭到毀壞。不過為了避免佛指骨舍利遭到損毀,不少僧尼則是製作仿佛祖真身靈骨製造附屬品,也就是所謂的“隱骨”。

1987年法門寺重建時,工程人員才從傾倒的寺廟底下,發現法門寺塔基地宮遺址,並在遺址中找到4枚佛指骨舍利,4枚佛指舍利,除第三個發現的靈骨微黃,質地似骨以外,其餘特一、二、四號三枚質地均類似白玉,根據地宮志文碑稱之為“影骨”,也就是仿佛祖真身靈骨而造的附屬品。不過在佛教界來看,影骨也是聖骨,同是佛的真身舍利。中國陝西法門寺地宮發現的佛指舍利,其中有釋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靈骨”一枚,同時出土的還有三枚“影骨”。真身舍利為釋迦牟尼佛的一節中指骨。這枚指骨舍利在唐人和後代文獻中有“佛骨”、“佛指骨”、“真身”、“金骨”等不同稱謂,但所指相同。

歷史

佛指骨舍利佛指骨舍利形貌
史書記載,印度當年有兩次大規模的佛舍利崇奉供養活動。一次是釋迦牟尼涅槃荼毗(即火化)後,摩揭陀國等8國修塔供養釋迦牟尼佛舍利。到了孔雀王朝阿育王(當政於公元前3世紀)時期,他將8國供養的佛舍利重新收集起來,用八萬四千個寶瓶盛舍利,放入八萬四千個金銀琉璃寶匣內。傳說,法力無邊的阿育王“役使鬼神,於同年同月同日同時在世界各地修造起八萬四千座塔”,史稱阿育王塔,供養佛舍利。印度供養佛舍利,一是為了尊師敬親,把釋迦牟尼當做恩師來尊崇;再就是擴大佛教影響,避免各國紛爭。而阿育王在印度統一之戰中殺人如麻,後悔不已,於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求助於佛教,造塔供養佛舍利以示信仰,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中國早在魏晉南北朝時,就有《雜阿含經》、《般泥洹經》等經典記載著供養佛舍利的內容,在南京、洛陽等地也出現了多座供奉佛舍利的阿育王塔。到了隋代,隋文帝楊堅推行佛教,模仿阿育王在神州大地上普建佛塔,使佛舍利在中國的崇奉走進鼎盛。在貞觀五年以前,法門寺佛舍利的描述狀況是籠統且不明確的:最初,人們見到只是一塊“方骨”,“或見如玉,光白映徹”。而顯慶時已變成“形狀如小指初骨,長寸二分,內孔方正,外楞亦爾,下平上漸,內外光淨……”而且逐漸出現了“鳳翔法門寺塔有佛指骨”、“……護國真身塔,塔內有釋迦佛指骨一節”等確切的“佛指骨舍利”字樣。

特徵

佛指骨舍利佛指骨舍利
佛指舍利的形制,唐道宣《集神州三寶感通錄》記載為:“其舍利,開頭如小指初骨,長寸二分,內空方正,外楞亦爾,下平上圓,內外光淨。”《大唐鹹通啟送岐陽真身文志》載:“長一寸二分,上齊下折,高下不等,三面俱平,一面稍高,中有隱痕。色白如雨稍青,細密而澤,髓穴方大,上下俱通。“形狀與道宣《感通錄》《志文碑》所記吻合。
另三枚為影骨。影骨即靈骨之影應、應現,以證示靈骨之不滅。佛教界認為,影骨與靈骨是不一不異的關係,趙朴初先生讚頌說:“影骨非一亦非異,了如一月映三江。”

佛指舍利用五重寶函包裝。第一重寶函為鐵質,出土時已銹跡斑斑,呈深褐色。當初此重鐵函之外,還曾包裹著一層絲綢織物,因年代久遠而朽壞殆盡,僅可從殘片中識別出它原來的材質和紋樣。第二重寶函緊套在第一重寶函之內的是一個精美的銀質鎏金函,函身雕鑿有45尊造像。第三重寶函是一銀包角雕花檀香木函。第四重寶函是一副水晶槨。槨頂嵌有黃、藍寶石各一顆。在槨蓋上雕著觀音菩薩坐像。第五重寶函是一個壺門座玉棺。棺蓋雕刻普賢菩薩像。玉棺放在雕花棺床之上。玉棺之內供奉的舍利是釋迦牟尼佛真身靈骨,為左手中指。指節顏色微黃,有裂紋和斑點。據發掘者介紹,剛剛出土時,靈骨因在液體中浸泡千年而使骨質鬆軟,而且還有白色小霉點附在靈骨之上。

價值

佛指骨舍利佛指骨舍利
佛指骨舍利出現,世界為之震動。著名學者季羨林認為這佛指骨舍利在13層寶塔下埋藏了千年,唐朝‘迎佛骨於鳳翔’的佛骨竟然還存在於宇宙間,它的重現讓人肅然起敬。

陝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陳景富先生。作為長期研究佛教的學者,他參加了陝西省政府當年組織的法門寺文物評審會,並撰有專著《法門寺史略》。在這部寫於近20年前的論著中,陳景富留下一個持續多年的疑問:“法門寺真身佛指骨舍利究竟從何處來?由誰瘞藏於此?是什麼時候開始瘞藏的?諸如此類許多謎題,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這個千古謎題,很多學者都想弄個明白。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李斌城先生在一篇《法門寺文化與法門學》的序言中也提出,放置在地宮的佛指骨舍利是什麼人怎樣從遙遠的天竺送到法門寺的。陳景富翻遍史料典籍,試圖探尋謎底。終於寫出一篇13000字的研究論文《法門寺佛指骨舍利與玄奘大師的關係揭秘》。陳景富認為,是人們熟知的唐僧玄奘法師去西天取經時,請回了佛指骨舍利,並密藏於法門寺。因此,佛指骨舍利具有極高的宗教價值和文物價值。

相關研究

法門寺地宮共藏有佛指骨舍利4枚,其中真身靈骨一枚,其餘3枚是影骨。有人說這是一真三假。其實,佛教界認為,假也非假,影骨同為佛界靈物。

真身靈骨為乳黃色,出土時有白色霉點附著其上,有裂紋,有蠟質感,當時因液體浸泡千百年骨質發軟不能觸摸。靈骨之外的3枚影骨,均為玉質。由於歷史上曾出現過多次“滅佛”運動,玉質影骨是為了保護真身佛指骨舍利特製的。晚唐時期的武宗李炎曾敕令毀碎佛指骨舍利,但受命者只是毀了影骨,而將真正的靈骨密藏起來,到鹹通年間才又重新在密道中找到。

從古至今,幾乎無人懷疑佛指骨舍利的真實性。釋迦牟尼佛於公元前485年涅槃,這枚指骨歷時近25個世紀,它能存在至今確實是個奇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