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維柏

何維柏

何維柏(1510-1588年),又名何維柏,字喬仲、號古林,謚端恪,廣東承宣布政使司廣州府南海縣(今廣東省廣州市)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明代名臣。

基本信息

生平

何維柏早年專志研讀儒學,受陳白沙的理學影響甚大。明世宗嘉靖十年(1531)參加鄉試考中舉人。嘉靖十四年(1535),再次赴京會試考取進士,並授為翰林院庶吉士。後被升為監察御史。其間上書皇帝建議停止征討安南(今越南)的戰事,皇帝一度接受了他的進諫,但未久又再次發動了長達3年之久的征討安南的戰事。何維柏對朝廷的決策深感失望,遂稱病辭官返回家鄉潛心讀書。

嘉靖二十三年(1544),被朝廷召復委為以御史的名義巡按福建。何治理閩政頗有政績,受到民眾的擁戴。他在任內率先上疏彈劾大學士嚴嵩“邪媚邀寵”,因而觸怒了嘉靖帝,派專使逮捕他到京城治罪。何在福州士民夾道哭跪中被押解離閩抵達京城,下在錦衣衛獄中受到嚴刑拷打,但他始終不肯屈服。後被皇帝從輕處置僅罷除官職發配回原籍。而他剛直敢諫,不畏權相的言行贏得了時人的尊敬。何返回家鄉後致力於創辦書院宣講白沙學說,各地來謁見的仰慕者絡繹不絕於道。

他定居家鄉20多年後,於隆慶元年(1567)又被穆宗下詔重新起用,先後任職為大理寺少卿,左副都御史、禮部侍郎、吏部左右侍郎等職。何維柏返回京城後仍然一本直言善諫的風格,向皇帝提出了不少關於整頓朝政的進諫,大多被皇帝所接納。

至萬曆五年(1577),他因不肯順從大學士張居正之意而被張候機報復,先是將他調任南京禮部尚書(一虛設官職),後又藉故奏請皇帝罷了其官職。何遂返回家鄉,主持天山草堂的講學,以白沙學說為宗,倡導以綱常社稷為立學主體 。萬曆十五年(1587)病逝,諡號為“端恪”。維柏嘗從陳獻章游,故詩多講學之語。

著作

著作有《易學義》、《太極圖解》、《天山草堂存稿》(八卷)、《四庫總目》等流傳於世。

清廉敢言與海瑞齊名

何維柏(1510-1587),廣東南海縣人,25歲考中進士,一生為官清廉,體恤百姓疾苦。在以監察史身份巡按福建時,遇上饑荒,他一方面向朝廷提出“救荒十策”,一方面親自督促官員開倉賑濟,救活了幾十萬饑民。他還平反冤獄,打擊貪官污吏,所以深受百姓愛戴。

明嘉靖年間,朝政昏庸,敢言的何維柏上疏奏請停建沙河行宮和金山功德寺工程,及停止征伐安南(今越南),開始時獲得採納。但不久皇帝又再征伐安南。何維柏對朝廷的決策深感失望,於是稱病辭官返回家鄉潛心讀書。這是他第一次退隱。

歸隱講學修橋造福一方

嘉靖二十三年,何維柏被朝廷召復任福建巡按。當時奸臣嚴嵩父子恃寵專權,把持朝政,肆虐奸橫。何維柏不顧個人得失,毅然上疏彈劾嚴嵩的五大罪行,朝野上下大為震驚,嘉靖皇帝不辨正偽,將何維柏逮解上京問罪。當何維柏坐囚車離開福建時,老百姓奔走哭送。後來經朝中大臣竭力解救,經梃杖後削職為民。事後,何維柏返回廣州隱居於南郊曉港(今前進路一帶)20多年,以“天山”自勉,開設“天山草堂”聚徒講學。跟現在一樣,馬涌橫亘在小港村兩岸,當時只有一座木橋聯通,由於年久木朽,每遇雨天,學生過橋非常不安全。為了方便學生往來,何維柏自己出資,將木橋拆除,建了一座石橋,被稱為曉港橋。

由於何維柏教授有方,他的學生中有半數人中了舉人,還有10多人中了進士。這在廣州乃至廣東都傳為佳話,於是鄉里特地在曉港橋頭興建一座“雲桂發祥”的牌坊,取何維柏提攜後進步雲登科折桂枝之意,紀念他教授學生的功績。

民國初年石橋得到修葺

萬曆年間,63歲的何維柏再度被起用,依然不改直言善諫的風格。後來因與首輔張居正意見不合,從此遠離官場。他再次回到廣州主持天山草堂的講學,直至病逝。

經過了400多年的風雨,當年何維柏始建的曉港橋仍較完好保留在原址,即現在曉港公園東門附近,是來往馬涌兩岸的要道。民國初年,鄉里士紳出資重修小港橋,為紀念何維柏,將其更名為“雲桂橋”,小港村也改名為“雲桂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