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貢獻和事跡
核桃壩村位於湄潭縣城東南角,距縣城10公里。建國初期,一首民謠道出了村裡的貧困:“核桃壩幾大灣,十年中有九年乾,頓頓紅苕包穀飯,吃水要翻幾匹山,不少男的往外走,姑娘不願嫁進山,一年辛苦無收成,大田變成放牛山”。家鄉的貧困深深地印在了時任黨支部書記何殿倫的心裡。窮則思變。從上世紀60年代起,他就開始帶領村民因地制宜築壩引水,探索致富之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他帶領村民大面積地種植茶樹,做到“戶戶有茶葉,集體搞工廠”。並提出“培養萬元戶,消除困難戶,家家農工商,致富奔小康”和“要使生活過得好,一人一畝茶園少不了”等發展思路,大大地調動了村民的積極性,全村形成了1000餘畝的茶葉基地,培育的優質茶苗不但滿足了本縣15個鄉鎮的需要,還遠銷四川、廣西、重慶等省區市。近幾年核桃壩茶園的發展更快,全村茶園面積達4500畝,人均茶園面積達1.5畝,種茶戶從4戶到如今的戶戶種茶;村里成為貴州省茶葉無性繁殖良種基地。全村人均年收入達3500元以上,村民安居樂業,有65%的農戶新建住房,程控電話安裝率達80%以上,電視機、VCD等家用電器覆蓋率達100%,家用汽車、機車有282輛。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如今,已是76歲高齡的何殿倫儘管已不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但他依然熱心村裡的工作不減當年,挑起了茶果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的擔子。他學經濟理論,學企業管理,學行銷策略,已成為公司的頂樑柱和企業管理的行家。他所在的企業每年都吸引了周邊鄉鎮及鄰縣3000多名農工前來打工。
“餵,北京訂購的茶葉3天后發出……”近幾天,何殿倫的手機很少有閒著的時候,常常響個不停。採訪他時,他侃侃而談,口裡不時會蹦出一些時尚的辭彙,如“網路經濟”、“私人助學”、“股份制”、“產銷一條龍”……“老茶農”仍然在為核桃壩人致富奔小康操心不已。
老支書帶領大家辣椒湯驅寒築壩引水解水荒
“核桃壩、幾大灣,十年中有九年乾;頓頓紅苕包穀飯,吃水要翻幾匹山;不少男的往外走,姑娘不願嫁進山;一年辛苦無收成,大田變成放牛山”。這是上世紀60年代核桃壩村的真實寫照,也是核桃壩人一生擺脫不了的苦曲。六七十年代的核桃壩是全縣出了名的窮山村,村外的姑娘不嫁核桃壩人,村裡的姑娘也不肯嫁核桃壩人,情願往外面嫁。時任大隊黨支部書記的何殿倫認為,“缺水”是核桃壩窮困的根源,要拔掉“窮根”,就只有解決水的問題。從哪裡引水呢?最近的水源是湄江河,但湄江河水位遠遠低於核桃壩。時當壯年的何殿倫繞著湄江河走了幾大圈,最終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築壩!引湄江河的水解決核桃壩“十年收成九年乾”的難題。農曆1965年冬月二十八,在何殿倫的帶領下,全村民眾冒著嚴寒,打響了改變核桃壩命運的關鍵一役——築壩引水。寒冬臘月,天寒地凍,屋檐上的冰條都有一尺多長。但這沒有動搖核桃壩人改變命運的激情。在何殿倫的帶領下,全村人分工負責各施其職,用土辦法搬石運土築壩,而他們用於驅寒的,就僅僅是那一鍋河岸邊熱氣騰騰的辣椒湯!在全村人團結一心的努力下,核桃壩人僅用了97天便築起了一座長57米、寬7米、高5米,能裝12台水能泵的堤壩。
堤壩修好的第二年,核桃壩村的糧食產量由50萬斤,一下增加到了150萬斤。從此,核桃壩人告別了“頓頓紅苕包穀飯,吃水要翻幾匹山”的生活歷史。何殿倫從這一年起,眼光逐漸變得深邃而銳利。這是他人生的第一場漂亮仗,事實證明,只要敢想敢幹找準路子,再大的困難,也是能走過去的!
後來,頭腦靈活的何殿倫又向縣裡有關部門爭取在堤壩上裝上了發電機,讓核桃壩人率先在湄潭農村用上了電燈。雖然燈光有點昏暗,但正是這盞昏暗的燈光,不斷的指引著核桃壩人邁向小康富裕的生活。
改革路上領頭羊:
老支書帶頭種茶為民尋找致富路
雖是深秋,走在不知何老支書走了多少回的,蜿蜒在茶園中的水泥路上,仍是滿目蔥綠,處處生機盎然。不時從蔥綠的茶園間,露出新修的黔北民居農舍,好一幅祥和寧靜、美麗富足的新農村新景象。
“沒有何老支書,就沒有核桃壩現在的面貌,就沒有我們現在這么好的生活。”核桃壩村民這樣銘記著何老支書的業績。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腦子活泛、點子多思路廣的何殿倫坐不住了。他在心裡暗暗把核桃壩村的整體情況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地下沒有礦產,發展三產更不可能。唯一能做文章的,還是面前這一畝三分地!可是靠種糧食,再勤勞苦幹,也鋤不出金娃娃來啊!恰在此時,省茶科看中了何殿倫的開拓精神,提出與他合作,在核桃壩村開展茶樹良種研究,在何殿倫的認真配合與參與下,茶樹良種培育科研項目取得了成功。何殿倫眼前一亮,認準了這棵“搖錢樹”,自己率先種了3.5畝茶樹,並“強迫”另外3名大隊幹部試種了2畝。也就是說,當年的核桃壩只有5.5畝茶!可時光荏苒,幾十年光陰逝去,就是當年這5.5畝茶,改寫了核桃壩村的歷史!走在核桃壩數千畝茶園中,你無法知曉哪一處才是最初的那一捧茶!也正是當年這5.5畝茶,帶出了今天湄潭16.5萬畝優質茶園的農民致富的大產業!帶出了屢次榮獲金獎的“湄潭翠芽”!
翻開歷史的相簿,倒退二十年,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破釜沉舟的何殿倫!一個把一腔熱血全灑在茶業路上的硬漢子!當年黨員示範帶頭種下的5.5畝茶成功了,可是,民眾卻苦於沒有本金,眼睜睜看著致富的機會將在面前錯失而逝。人們只好又把眼光投向了支書何殿倫,在他們眼裡,不管有什麼困難,何支書都能幫大家解決的!面對民眾信任與焦灼的目光,何殿倫拿起筆,和有關部門立下字據——由部門幫助民眾解決資金困難,如果不成功,債務由他一家來承擔!何殿倫在多年以後說到提筆那一刻時,仍是感嘆萬千:不簽吧,就辦不成事;簽吧,那可是白字黑紙。到頭來,要用全部家當來賠的!!!咬咬牙,也就簽了。回家挨罵了是當然的,做做工作嘛!
籌到了首筆資金,何殿倫親自出馬,認真核審,買來了優質茶苗發放給村民,並允許村民在第二、三年收到效益後再還付茶苗款。在何殿倫無私的幫助與辛勤的管護培育下,核桃壩的茶園面積不斷擴大,茶葉的產量也不斷增多;本來到了這個時候,何殿倫該鬆口氣了,然而何殿倫沒能輕鬆幾天——隨著產量的增加,茶葉堆積量較增,賣茶葉成了最大的難題。這時候,何殿倫把眉頭一皺,帶上乾糧、背著茶葉出門了,他以一個農民的踏實與憨厚,憑袋中茶葉的優良品質,一路走過遵義、貴陽、重慶等地,風餐露宿,每天到機關單位、車站碼頭到處推銷宣傳核桃壩的茶葉。1986年,中國評酒會在貴陽召開,何殿倫瞄準商機,帶著茶葉便直赴貴陽。抱著試試看的想法,他把茶葉送到了參會人的手中。這一送,居然把核桃壩的茶葉一直送進了中南海!並引來了當時中顧委的領導前來湄潭參觀。隨後,中國人民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的專家學者們也紛紛前來考察,並撰文盛讚核桃壩茶葉。《求是》雜誌刊登了署名文章《中國的地表開發起始於核桃壩》,一時間,核桃壩聲名遠播。何殿倫也眾望所歸地走進北京,成為全國勞模、十四大代表。在湄潭,他是唯一得到國家三代領導人接見並交談的輝煌人物,也是湄潭人最引以自豪的一張“城市名片”。
商海浪中掌穩舵
老支書80高齡帶領大家走產業化之路
1989年,核桃壩村榮獲中央授予的“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1996年、1998年又先後兩次被省委、省政府評為“小康村”。在核桃壩村的陳列室里,數十塊從中央到縣鄉的獎牌,記錄著何老支書帶領核桃壩人奮鬥的艱辛歷程。如今,核桃壩茶園的發展已成規模,全村茶園面積達6300多畝,人均茶園面積達1.9畝,戶均茶園面積7.8畝,種茶戶從原來的4戶到如今的戶戶種茶,成為貴州省茶葉無性繁殖良種基地。村裡的人均年純收入達4600多元。
進入新世紀後,從村支部書記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何殿倫並沒有閒著,他繼續用他那獨到的經濟敏銳感關注著核桃壩的發展。他整天泡在書堆里,學習經濟、企業管理、行銷策略等方面的書籍,開拓自己的視野,為村裡的發展出謀劃策。
儘管已過古稀之年,但他認為,雖然核桃壩茶葉已名聲在外,但那是茶葉名聲在外,而不是茶業名聲在外,建好了茶園不是最終勝利,十多年前背著茶葉進京賣茶的經歷還在何殿倫眼前揮之不去,這讓他深刻意識到,不把茶葉產業化,那眼前的數千畝茶海,最終有可能變成其他商家的“原材料殖民地”,要讓茶農真正得益,必須要有自己的品牌,就要走產供銷一體化的現代農業之路。為此,必須要進一步促進核桃壩人的市場意識和現代管理理念,要深入挖掘茶文化、拓展茶葉市場,樹立更好的品牌,
為此,他下定決心帶領村中的農民,投資數百萬元,辦起了股份制茶葉加工企業。今年6月份,“貴州湄潭核桃壩四品君茶業經紀發展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何殿倫親自出任董事長。該公司也成了湄潭縣第一個由茶農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茶葉公司。而在該公司正式成立之前,山西太原清亮光茶葉公司就已經向其拋出了“橄欖枝”,與其簽訂了500噸乾茶葉的大單。
如今,“四品君”廠房在滿山蒼翠的茶園間靜靜等候它的董事長,可山川依舊、人已作古!廠房轟鳴的機器與隨風輕拂的茶芽間,仿佛還有老支書花白的頭髮與燦爛的笑容在其間隱現;站在核桃壩陳列室里,人們仿佛還能聽見他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豪言壯語……
“做得做不得,問問何老支書就曉得。”這句樸實的話語道出了何殿倫在人們心中的份量。
茶山作證!歷史作證!老支書何殿倫走了,但他的精神會留下來,留在茶鄉湄潭在山山水水間,留在茶鄉湄潭每一片茶葉的清香里,留在茶鄉湄潭每一步前進的路上……
用他的話說:“先解決民眾的生活問題”。1969年他作為全國勞動模範,受到毛主席的接見。之後,他又2次見到毛主席,至今記憶猶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他帶領民眾大面積地種植茶樹,做到“戶戶有茶葉,集體搞工廠”。並提出:“培養萬元戶,消除困難戶,家家農工商,致富奔小康”和“要使生活過得好,一人一畝茶園不能少”等許多口號。至1988年,在核桃壩已形成了1000多畝的茶葉基地。培育的優勢茶苗不但滿足了本縣15個鄉鎮的需求,還遠銷四川、廣西、重慶等省市。為此,《求是》雜誌刊登了“中國的地表開發起始於核桃壩”的署名文章。核桃壩近幾年茶園的發展更快,全村茶園面積達4500畝,人均茶園面積達1.5畝,人均年收入達3500元以上。如今的何殿倫雖然不任村黨支部書記,但依然熱心不減當年,當起了湄潭縣核桃壩茶果有限責任公司的顧問。從他的口裡常常蹦出一些時尚的辭彙,如“網路經濟”、“私人助學”、“股份制”、“產供銷一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