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倫[倫,讀音作lún(ㄌㄨㄣˊ)]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黃帝屬下伶官伶倫,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炎黃時期,黃帝身邊有位伶官叫領伶倫。相傳,伶倫是中國古代音律的發明者。黃帝命令伶倫來制定音律,他便從 大夏的西邊一直走道崑崙山北,才在山後發現了一種適宜於做律管的竹子,他採伐了一些筆直而且厚薄均勻的竹子,先做成一根根三寸九分長的管,將它吹出的聲音定為 黃鐘律。然後按比例製作了十二根長短不同的管,帶到崑崙山下,然後根據鳳凰的叫聲來進行矯正。據說,雄鳳能叫出六種聲音,雌凰能叫出另外六種聲音。鳳凰的這十二種聲音正好與他製作的十二根管子吹出的聲音相同。伶倫將十二樂律的奇數各音叫作“律”,偶數各音叫作“呂”,合起來就叫做“律呂”。十二律樂律正好是一個八度的音程。然後,伶倫又製作了十二口編鐘,使它們同宮、商、角、征、羽相配合。這些工作完成之後,黃帝便於仲春二月乙卯的那一天,當太陽出現在奎方位的時候,由伶倫指揮,演出一場盛大的樂舞。樂舞的名字叫《鹹池》。樂舞獲得極大的成功,開創了人間的音樂歷史。黃帝非常高興,賜伶倫以名為姓,稱為倫氏。伶倫的後裔子孫,便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倫氏。
在伶倫的後裔子孫中,皆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倫氏。也就是從此,世代掌管宮廷音樂的官員,皆被稱為“伶人”。伶,成為歌舞藝術演員的別稱。倫氏族人大多尊奉伶倫(泠倫)為得姓始祖。
第二個淵源
源於藏族,出自唐朝時期吐蕃族噶爾世家,屬於以官職稱謂漢化改姓為氏。 吐蕃噶爾世家,漢姓即為論氏,是藏民族中具有舉足輕重地位之“開國承家,世代相續”的門閥世家。吐蕃族,是漢、唐以降漢族對中國西部、西南部地區雅魯藏布江流域的藏族的統稱。唐貞觀初年(公元625~640年之間),悉樸野部族的藏王松贊乾布統一了全部西藏,勢力擴張到青海、甘南、川西、西康一帶地區,建立起強大的吐蕃王朝,並延續有二百年之久。在吐蕃王朝建立的早期,有原蘇毗十二邦之一家臣噶爾氏,其部眾被悉樸野部族所吞併,成為吐蕃貴族。噶爾氏家族中的祿東贊一支,以噶爾·東贊為代表,忠心輔佐悉樸野部族首領松贊乾布,為其出謀劃策,積極參與征戰平定並統一西藏各部,為吐蕃王朝的興建與發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噶爾·東贊出身於今西藏自治區南部加查縣安繞鎮嘎玉村的吐蕃貴族噶爾氏家族,漢文史料譯作祿東贊。加查是吐蕃時期活動頻繁之地,屬塔布地區。噶爾·東贊以察覺出前任大論(即大相、宰相)瓊保·邦色的反叛陰謀並迅速予以平定,而深得松贊乾布的信任,被松贊乾布任命為吐蕃大論。噶爾·東贊在佐助松贊乾布建立吐蕃王朝,協助贊普(國王)制定法律及一系列政治制度,劃分茹與東岱等行政區劃等諸多政務方面功高無比。
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噶爾·東贊受松贊乾布指派前往長安向唐太宗請婚,被唐太宗拒絕。唐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松贊乾布再次授權噶爾·東贊赴長安,向唐太宗李世民為松贊乾布請婚。唐太宗出了八道難題,並以此作為迎娶文成公主的條件。即“絲線穿珠”、“日殺百羊”、“日飲百酒”、“辯馬母子”、“辯雞母子”、 “辯木首尾”、“夜返宿地”、“辯認公主”等。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八難婚使”。噶爾·東贊不辱使命,以其聰明才智力克諸婚使,順利闖過道道難關。
唐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噶爾·東贊復去長安為松贊乾布迎文成公主入吐蕃。唐太宗非常喜愛噶爾東贊的聰穎、善辯和忠誠,賜姓為“論”,並在當時封授噶爾·東贊以右衛大將軍職,並且“詔以琅琊公主外孫女妻之”,卻被他婉言相拒。因此,噶爾·東贊以其“進對合旨”,深博唐王朝廷上下的敬重。漢文史籍稱讚他“頗解兵術,吐蕃贊普以國事委之。講兵訓師,雅有節制。吐蕃之兼併諸羌,雄霸本土,東贊有力焉”。今仍珍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唐朝著名畫家閻立本所繪之《步輦圖》,就是唐太宗接見吐蕃迎婚使者噶爾·東贊的歷史場面。松贊乾布逝世後,即位的贊普芒松芒贊年齡幼小,以其噶爾·東贊輔佐朝政。輔政期間,噶爾·東贊繼續忠實地執行松贊乾布的唐蕃友好及鞏固室政權的各項國策,曾率部平定了吐蕃本土珞部的叛亂。繼而率兵出擊白蘭氏(今青海柴達木盆地都蘭、巴隆),此後連年向吐谷渾部落發動進攻,在唐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大破吐谷渾部,受此打擊後,鮮卑族吐谷渾部一蹶不振,吐谷渾可汗諾曷與弘化公主只得帶數千帳(戶)棄國出走,奔赴中原向唐王朝請求徙居內地。。其後,噶爾·東贊親自率兵屯駐青海地區,後於唐乾封二年(公元667年)逝世於青海日布,其子贊業、欽陵相繼襲大相職,子嗣掌管吐蕃軍政大權、處理內外事務、助理國政達半個世紀之久。
噶爾·東贊的後裔子孫,世代以唐皇所賜“論”為姓氏,稱論氏。唐聖歷二年,噶爾·東贊之孫論弓仁統吐谷渾部七千帳歸唐,官右玉鈐衛大將軍,居家涼州(今甘肅武威),並“以官為氏”,稱論氏。
杜佑註解說:“祿東贊之子論欽陵,本姓‘薛’氏,世為大論,後遂以官為氏。”姓氏學界一般認為,在此前,中國沒有論氏,論氏始自吐蕃之“以官為氏”,後漢化稱論氏,族人大多融入漢族,漢化族系後有改為倫氏者。
第三個淵源
源於滿族,出自金國時期女真族古姓,屬於以氏族稱謂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黑龍江志稿》記載:
⑴.滿族烏古倫氏,亦稱烏色里氏,源於金國時期女真族烏古倫氏部落,在明朝時期改稱烏庫理氏,滿語為Ukuri Hala,漢義“細鱗鯪魚”,世居黑龍江流域,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倫氏、商氏、劉氏、烏氏、李氏、訥氏、桑氏等。
⑵.滿族格倫覺羅氏,滿語為Gerungioro Hala,出自覺羅氏世家。按史籍《清朝通志》的記載:“宗室、覺羅之外,有民覺羅氏。其族屬之眾者,冠以地名,如伊爾根、舒舒、西林、通顏之類;散處者,上加民字以不同於國姓也。”在史籍《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中也說:“覺羅為滿洲著姓。內有 伊爾根覺羅、舒舒覺羅、西林覺羅、通顏覺羅、阿顏覺羅、 呼倫覺羅、阿哈覺羅、察喇覺羅、嘉穆瑚覺羅、格倫覺羅等氏。其氏族繁衍,各散處於穆溪(今遼寧新賓木奇鎮)、葉赫(今吉林四平)、雅爾湖(今遼寧撫順大夥房水庫‘薩爾滸風景區’)、烏喇(今吉林永吉)、瓦爾喀(今吉林琿春河流域)、松阿里烏拉(松花江)、阿庫里(今烏蘇里江上游支流俄羅斯阿庫里河流域)、佛阿喇(今遼寧新賓永陵鎮)、哈達(今遼寧開原、西豐)、汪秦(今吉林汪清)等地方。另外,錫伯族也有覺羅氏,備考。”在清朝末期有冠漢姓為倫氏、趙氏、呼氏、金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⑶.滿族呼倫覺羅氏,滿語為Hulungiolo Hala,出自覺羅氏世家。同上,呼倫覺羅氏的後裔子孫,在清朝末期有冠漢字單姓趙氏、倫氏、呼氏、金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第四個淵源
源於達斡爾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族呼倫貝爾氏族,屬於以氏族稱謂漢化為氏。據史籍《黑龍江志稿》記載:達斡爾族呼倫貝爾氏,以地名為氏,世居 黑龍江流域。後滿族亦引以為氏,滿語為Hulunber Hala。呼倫貝爾氏后冠漢姓有呼氏、倫氏、貝氏、崔氏等。
第五個淵源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族努特倫氏族,屬於以氏族稱謂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努特倫氏,世居蒙古喀喇沁草原。後滿族亦引以為氏,滿語為Nutelun Hala。努特倫氏后冠漢姓有倫氏、曹氏等。
第六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金國時期官吏國論勃極烈,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國論勃極烈,金國政權中設定的官名,是女真貴族承掌的一種職務,“國論”就是“貴”的意思,多由皇子、親王擔當,是勃極烈的助手。金國政體中的勃極烈制度,是金國建國初期的重要政治制度,對金國政權的政體形成起到過極其重要的作用。勃極烈,是金國的開國皇帝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建立的倚重國相級別的高級官員統治國家的制度。
北宋政和五年(金收國元年,公元1115年)農曆1月,完顏·阿骨打建國稱帝。農曆7月,完顏·阿骨打將女真族當時由都勃極烈、國相、各勃極烈參與的相對較龐大的議事會,改組為皇帝朝政和少數國相級別的高級核心官員共議國事的勃極烈制度。金國的皇帝,就是原女真政權中的都勃極烈,而諳班勃極烈是皇儲,此二勃極烈的名稱一般沒有前綴。自諳班勃極烈以下,國論乙室勃極烈以上(包括移國論乙室勃極烈),各勃極烈均有“國論”前綴,表示國相級別的尊貴。這包括相當於國相的原國論勃極烈(後被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改為國論忽魯勃極烈,後又被金太宗完顏·吳乞買加入兩個副手即國論左勃極烈和國論右勃極烈)和相當於國相助手的國論阿買勃極烈、國論昊勃極烈以及國論乙室勃極烈。國論乙室勃極烈以下的各級勃極烈,就沒有“國論”之前綴。他們並非勃極烈制度的核心成員。到了金太宗完顏·吳乞買加入國論左勃極烈和國論右勃極烈成為國論忽魯勃極烈的助手後,就連原來有“國論”前綴的國論阿舍勃極烈、國論昊勃極烈以及國論乙室勃極烈都失去了國相助手的作用,而不再是勃極烈制度的核心成員。
在女真族諸多勃極烈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爵稱謂為姓氏者,稱國論氏,女真語為Golun,後漢化為單姓國氏、論氏、以及諧音的倫氏,皆世代相傳至今。該支論氏、倫氏族人皆尊奉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完顏旻)為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
泠倫(伶倫)、論東贊(祿東贊、噶爾·東贊)、完顏·阿骨打(完顏旻)。
遷徙分布
倫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灣省也名列第七百零四位,多以南海、京兆、武威、遼東為郡望。
今在廣東省的廣州市、佛山市南海區、三水市、高要市、江門市、肇慶市懷集鎮、封開縣、東莞市、韶關市、平南市,吉林省的吉林市、通化市、洮南市,遼寧省的瀋陽市、撫順市、開原市、營口市大石橋、海城市、鐵嶺市,山東省的濟南市省章丘市、商河縣、日照市莒縣、壽光市、淄博市、濰坊市昌樂縣、聊城市茌平縣、菏澤市、臨清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烏魯木齊市,河南省的安陽市湯陰縣倫黃村、滑縣瓦崗寨、漯河市、新鄉市長垣縣、獲嘉縣、信陽市,黑龍省的齊齊哈爾市,北京市,河北省的石家莊市、滄州市吳橋縣、唐山市灤縣、秦皇島市盧龍縣、邯鄲市臨漳縣,內蒙古自治區的巴彥淖爾市磴口縣、烏蘭浩特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南寧市隆安縣、貴港市桂平市紫荊鎮、崇左市,上海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湖北省的武漢市,山西省的晉城市高平市,江蘇省的蘇州市,湖南省的株洲市,澳門特別行政區,香港特別行政區,台灣省,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新加坡等地,均有倫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
南海縣:亦稱南海郡,即今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南海地望歷史悠久,早在六千年前就孕育出新石器時代的“西樵山文化”。千百年來,南海人民在這裡辛勤勞作、開基拓業,創造出燦爛的文明,農業、手工業、商業曾盛極一時。進入近現代,更是名人輩出,湧現了 康有為、 陳啟沅、 詹天佑、鄒伯奇、黃飛鴻等一大批熠熠生輝的傑出人物。隋朝開皇十年(庚戌,公元590年)設定南海縣,縣署設廣州。唐屬廣州都督府。宋朝開寶四年(辛未,公元971年)屬廣南東路,五年屬廣州。元朝至元十五年(戊寅,公元1278年)屬廣東道廣州路。明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屬廣州府。清屬廣東省 廣州府。清宣統三年(辛亥,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後屬粵海道。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縣署遷佛山鎮。民國九年(庚申,公元1920年)廢道後直屬省。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屬中區綏靖公署,民國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屬第一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抗日戰爭期間,縣治曾遷九江西岸。1950年3月成立縣人民政府。1951年1月經政務院批准,佛山撤鎮設市,南海縣與之分治,縣人民政府仍駐佛山市城區。1950年1月~1952年11月屬珠江專員公署;1952年11月~1956年2月屬粵中 行政公署;1956年3月~1958年11月屬佛山專員公署;1958年11月~1959年1月屬廣州專員公署;1959年1月~1967年3月屬佛山專員公署;1967年3月~1968年3月屬 佛山地區軍事管制委員會軍管;1968年3月~1979年3月為佛山專區(1970年10月起改為佛山地區)革命委員會管轄;1979年3月~1983年6月屬佛山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6月,廣東省實行 市領導縣的體制,佛山地、市合併,南海縣隸屬於佛山市。1988年7月,經國務院同意,縣人民政府駐地遷至桂城鎮。1992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南海縣,設立南海市,省直轄,佛山市代管。2002年12月8日國務院同意廣東省調整佛山市行政區劃,同意撤銷縣級南海市,設立佛山市南海區。以原縣級南海市的行政區域(不含 南莊鎮)為 南海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南海大道。
京兆:京兆原本為京兆尹,“尹”為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時期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壬寅(公元222年)又改名為京兆國。曹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曹魏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陝西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期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曹魏時期縮小。十六國時期的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諸國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定京兆郡(或京兆尹)。隋、唐兩朝均立都於長安,京兆郡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朝時期改為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為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辛亥革命後,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原址統稱為西安。
武威郡:西漢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在原匈奴休屠王的地域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肅民勤),為涼州的州府所在,歷史上曾稱“西涼”、“姑臧”。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黃河以西、武威以東的地區。西漢朝元鼎年間(公元前116~前111年)以後轄地在今甘肅省黃河西部、武威東部及大東河、大西河流域地區。東漢時期移治到姑臧(今甘肅武威)。十六國時期的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諸國皆建都於該地。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凌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改為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末地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為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啟元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為後金(清)所並。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堂號
南海堂:以望立堂,亦稱西樵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武威堂:以望立堂。
遼東堂:以望立堂。
東武堂:源起密州的倫氏堂號。密州,今山東膠州、膠南沿海地區。
家譜文獻
河北唐山灤州倫氏家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手抄本,殘卷。現被收藏在河北省唐山市灤縣倫庚龍處。
廣東佛山南海倫氏重修族譜,(現代)闔族編修,2003年計算機雷射製版膠印本。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佛山市圖書館地方文獻室。
字輩排行
河北盧龍、內蒙古烏蘭浩特倫氏字輩:“井樹武志……”
河北灤縣、廣東南海倫氏字輩:“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註:有循環使用者。
河北吳橋倫氏字輩:“代文金秀士”。
遼寧瀋陽倫氏字輩:“泉楓庭貴(桂)……”
遼寧開原、山東壽光倫氏字輩:“連祥海朋……”
河南湯陰倫氏字輩:“苣□硯振蹤玉”
山東莒縣倫氏字輩:“立志知英廣..."
倫姓宗祠通用聯
1、 四言通用聯
南倫家聲,京兆世胄:河南湯陰倫氏家族宗祠楹聯。
2、九言宗祠聯
一門四進士名垂青史,
千古多豪傑光照後人!
橫批:“無與倫比”
歷代名人
倫氏劉氏本“一家”
《南海倫氏族譜支派圖》中看到,該族譜是由倫文敘直系第五代孫子所寫,當時還邀請了有社會名望的友人梁葉千(倫文敘中狀元時擔任宰相的梁緒太師後代)作序。
第22代後人倫杏港翻開泛黃的族譜,“其實倫氏家族一開始並不姓倫,我們都是劉伯公的後人。” 倫杏港說,倫氏鼻祖本是陝西封土食爵德奚劉伯公,其後裔劉忠官至後唐的兵部尚書。退休後居於江西,他的兒子劉倫愛打抱不平,喜結交義士,官府因此感到懼怕,要加以治罪。後來劉倫逃到廣東南雄封川江口落戶,以名為姓,此乃南倫姓氏始源。
後來,第三世祖倫次陸繼續遠遷南下,在南海黎涌村落戶(現禪城區黎涌村),出任廣州司教授的職位。“在第六世祖倫善被奸人陷害而入獄後,倫氏後人開始分散各地,倫文敘的祖輩則繼續留在黎涌村。”
倫次陸
字鴻漸,號羽儀,先汴人。生於宋淳熙乙丑歲六月十五日,宋寶慶乙酉科舉人,丙戌科進士,官至儒林郎,特授廣東廣州府教諭,終於宋淳佑丁酉歲七月初八日,享壽九十三歲,葬於封川縣崗口石燕山。原配何氏,誥封宜人。生於宋淳熙丁卯歲七月十六日,終於宋淳佑丙戌歲二月十五日,享壽八十歲,合葬在封川縣崗口石燕山。祖祠建在南海黎涌鄉,其生四子,長子:倫樂靜,遷居順德石啃鄉落借,丁財一向平穩,離祖祠僅十里遠,鹹豐歲辛酉科東莞倫常得中第六十三名舉人是其開支,三子: 德輔,一向落借南海黎涌鄉,離始祖祠甚近。明朝 倫文敘父子四元是其所出。
倫文敘
(公元1466~1513年),字伯疇,號遷岡;南海黎涌人(今廣東佛山),著名明朝大臣。明弘治皇帝御賜: 倫文敘父子一家為:“中原第一家”,及“文章四海無雙士、翰院中原第一家!” 倫氏宗祠聯:“一門四進士名垂青史、千古多豪傑光照後人”,橫批:“無與倫比”,以此來緬懷、紀念我們的先人。明孝宗在位期間,勤於理政,選用賢臣,當時被任用的 倫文敘和徐漙、劉建、 李東陽、謝遷、王恕、馬文升等人,都是正直忠誠的大臣,在弘治一朝發揮了較大作用。 倫文敘自幼家貧失學,附近何塾師見憐,免費收為學生。因性聰敏而又勤學,每試必列前茅。其後塾師年老病逝, 倫文敘因而失生,但仍一面操持餬口,一面專心鑽研經典。
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二十三歲的 倫文敘以儒士身份到省就試,中高等肄業入 太學。
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 倫文敘三十三歲時在京參加考試,列第一(會元)。在參加殿試時又名列第一(狀元),遂衣錦還鄉祭祖。後不幸遭受奸臣陷害而下獄。後來平反昭雪,官復 翰林院編撰之職。
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 倫文敘出任安 南充正使,因丁外憂沒有上任。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恢復 翰林院原職,先後充經筵講學官,及右俞德、翰林院侍講等職。每進講,必闡發理奧,啟迪君心。不久,升右春坊右諭德兼翰林侍講,讀到“舜有臣而天下治”一節,語多規諷。
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 倫文敘受命纂修玉牒(皇室族譜),記載精竅,文辭豐蔚豪宕。
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 倫文敘出任 順天府主考,是年病逝於京師,終年四十七歲。 倫文敘性格 溫純,與物無競,常以 書史自娛,平日手不釋卷。他為文宗尚韓愈和 楊雄,有理致,辭藻溢發,學行才器,為世人所重仰。著有《迂岡集》十卷。十分難得的是,倫文述的三個兒子均先後考中進士,留下“一門四進士”的佳話:長子倫以諒高中探花,次子 倫以訓高中榜眼,而三子倫以銑則殿試及格,考獲進士名銜。
倫明
(公元1872~1942年),字哲如,又字喆儒;廣東東莞人。著名近現代藏書家、版本學家。清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鄉試舉人,畢業於中國第一大學京師大學堂。歷任北京大學、輔仁大學、師範大學、嶺南大學等校教授,東方文化事業委員會編纂委員,廣東省立圖書館副館長等職。倫明治學除詩文外,尤致力於目錄版本學,曾應邀往日本鑑定古書,為我國現代版本學家。 倫明認為,清乾隆年間的四庫館纂修諸臣不識版本,又經常胡亂刪改,造成多處錯誤,故於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纂寫了《讀四庫全書芻議》,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又撰寫了《擬印四庫全書之管見》一文。 倫明藏書至富,約有四百數十箱,分貯於北京、廣州兩地。所藏大部分為清朝著述,其中以單行本、初印本、罕傳本、名家批校本為多。“ 七七事變”後,倫明南返隱居故鄉,致力於校勘群書。題自校圖書詩有“千元百宋為吾有,眼倦燈昏擱筆初”之句。校勘之餘,仍吟詠不輟。所撰《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陸續在《正風》雜誌發表,直至抗日戰爭勝利以後,始輯入《矩園餘墨紀書畫絕句》內排印刊行。 倫明病逝後,將廣州藏書全部讓於廣東省圖書館。北京所藏部分,於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全部歸北京圖書館。
倫明與北京書肆通學齋主人 孫殿起(字耀卿)以書為友,成莫逆交。其所藏精品多經孫氏採購。因之,倫氏出資開設通學齋書店於 和平門外之新華街。 孫殿起任經理,倫氏指導其經營方向,如何為學術研究服務,二人相互砥礪切磋,志同道合。 孫殿起在經營中特別留意《四庫》未收之書和《四庫》以後的著作,作了大量記錄,輯成《販書偶記》二十卷,以及《叢書書目》、《清代禁書知見錄》、《琉璃廠小志》等書,頗為學術界所稱讚。 倫明每遇珍本秘笈,如不能購得者,則設法假借抄寫,為他抄書的經常有二、三人,修補書者一人。所抄之書皆親手校訂,凡每得一書如獲至寶。稍有損傷則重加裝修,數十年如一日。 倫明生平著有《孔子作孝經證》、《漁洋山人著書考》、《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版本學》等書。
倫明於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病逝於廣州,終年七十一歲。
倫瑛
河北灤州人,明天順六年,進國子監,後任山西布政司理問(正四品,管理刑事校勘、訴訟)。
倫浹
河北灤州人,字元古,著有《長城二永平府部藝文釣台記》和《元谷文集》。
倫之楷
河北灤州人,字百式,倫浹之子,天啟年間(1627年)丁卯舉人,明朝崇禎七年(1634年)丁卯,任巡倉御史,滎澤令,雲南道、陝西道監察御史(正七品),巡視京通倉場。
倫品卓
河北灤州人(葬於盧龍縣),清朝(1677年)前後,任南康知府(今江西星子縣,正四品),與姚啟聖重修白鹿洞書院(有歷史記載)。
倫可久
河北灤州人,品卓長子,康熙31年(1692年)陝西慶陽府同知(正五品)
倫可大
河北灤州人,品卓次子,字子受,監生,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任化州知州,康熙三十一年到任陝西澤州知州(晉城)(從五品)。康熙三十二年,澤州知州倫可大終於完成了擴建體仁書院的計畫。與此同時,康熙皇帝的老師 陳廷敬恰巧返回晉城,準備主持修建 皇城相府的“中道莊”。於是,倫可大請 陳廷敬一同去參觀了古書院的舊址,而陳廷敬則應倫可大之邀,寫了一篇《體仁書院記》。
倫覺
河北灤州人,倫可大之子,雲南大理府通判(正六品)。
倫鐵兵
河北灤縣人,天琪影視藝術學校客座教授、主講影視藝術創作。著名設計師、 美術家、中國廣播電視學會會員、中國錄音協會理事。原八一電影製片廠製作主任、 橫店影視城秦王宮的總設計師。創作的影片多部獲國家政府級多項大獎,併入選為《中國電視藝術年鑑2006卷.電視藝術人物篇》。
倫朝平
1952年8月出生,一級高級檢察官。北京市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
倫立廣
(公元1951年~今),主任醫師,山東莒縣人,原國家衛生部衛生檢疫局檢疫處處長,北京市衛生檢疫局局長,現任北京市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巡視員、中國信鴿協會副主席,在衛生、食品檢驗檢疫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倫立勇
山東莒縣人,現任中國人民銀行山東莒縣支行副行長。
倫立軍
祖籍山東莒縣,現任哈爾濱師範大學計算機系教授,碩士生導師,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計算機專業,碩士學位,教授,主要講授的本科生課程有作業系統和軟體工程。長期從事軟體工程理論與套用研究工作,先後主持黑龍江省教育廳和哈爾濱師範大學科研項目四項,參加多項,發表學術20餘篇,編寫和主審多部本科生教材。
倫立德
男,(公元1963年~今),主任醫師,山東莒縣人, 1984年畢業於山東醫科大學醫療系,1991年畢業於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獲內科腎臟病碩士學位。從事臨床工作20餘年,注重在工作中不斷提高臨床工作能力,多年刻苦、嚴格的臨床訓練,使之奠定了雄厚的內科學基礎,掌握了臨床工作的各種技能,具備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倫立民
男,1963年4月出生,中共黨員,博士,副主任檢驗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青醫附院東區檢驗科主任,青醫附院檢驗科副主任,青島市分析測試學會臨床檢驗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青醫附院德靈示範實驗室副主任,青島大學醫學院臨床檢驗診斷學教研室副主任。並於89-90年赴北京協和醫院檢驗科進修。
倫知見
男,漢族,山東莒縣人,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1982年參加工作,副主任醫師。現任沂水中心醫院超聲科主任。主要社會兼職:濱州醫學院、濟寧醫學院、臨沂醫專兼職副教授,中華醫學會會員,山東省超聲醫學工程學會常務理事,山東省生物醫學工程學會醫學超聲工程委員,臨沂市超聲學會副主任委員。
倫麗芳
女.1958年1月生,廣東省東莞市人,大專文化,廣東省東莞市人民醫院護理部副主任,主管護師。多年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及優秀護士長。1997年被市團委、市青會授予東莞市“優秀青年”稱號.同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廣東省勞動模範”稱號。論文《胃竇部狹窄的良惡性X線鑑別診斷》,1995年在全國專科專病學術研討會上獲優秀論文證書,同年入編《中華醫學新論》。論文《老年人股骨頭學缺血性壞死的探討》,1997年獲國際優秀論文證書,1998年獲國際老年臨床醫學“醫家杯”論文獎,頒發證書及獎盃。同年入編《老年醫學大系》,獲編委證書。1999年9月被第四屆世界中西醫結合學術論壇暨卓越醫家頒獎大袋子地錄用,頒發優秀論文證書及華人醫家冒成就獎。論文《罕見股外傷—例報告》、《老年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讀者探討》。代表作:《胃竇部狹窄的良惡性X線鑑別診斷》、《老年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探討》、《遺傳性家族性骨軟骨瘤病的X線診斷》、《牛皮癬性關節炎的X線診斷》等。1997年以來,收到美國、德國、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函及特約邀請函15餘封。工作業績先後入編《現代名醫大典》、《中國專家大辭典》、《中國專家人才庫》、《中華百年人物篇》、《輝煌成就、世紀曙光》、《世界優秀專家人才名典》網路版第六版等。
倫偉
山東聊城人,現任山東省聊城市莘縣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倫志華
廣東番禺人,現任廣州市地稅局南村分局局長。
倫智義
山東莒縣人,現任山東省日照市工商聯合會常務副會長。
倫智傑
山東莒縣人,現任山東省莒縣招賢鎮黨委書記,人大主席。
倫智峰
山東莒縣人,生於 1984年,畢業於 北京交通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現就職於公安部直屬北京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
倫志明
現任黑龍江省食用菌研究所所長、黑龍江農業經濟職業學院副教授,在國內食用菌種植培育技術方面有一定的造詣和影響。
倫立吉
(公元1943~今),山東莒縣人。著名中共基層黨務工作者。原莒縣 閻莊鎮倫家當門村黨支部書記。他牢記黨的宗旨,一心一意為民眾辦實事,各項工作都取得了較大成績。
倫傑賢
1950年生,遼寧金州人。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教育委員、評審委員會委員,遼寧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大連市人大代表,大連市書法家協會主席。書法作品相繼榮獲全國第四屆書法展一等獎,全國首屆電視書法比賽一等獎,全國首屆蘭亭書法大賽一等獎及遼寧省政府獎,大連市文學藝術最高獎“金蘋果”獎等。部分書法作品被 中南海、中央電視台、中國美術館、遼寧博物館收藏,書法作品曾入第三、四、五、六屆全國中青年書法展,首屆全國篆刻展,首屆全國藝術博覽會,中日代表書法展,香港中日書法交流展等國內外重大展覽,名字被編入中國美術年鑑,中國書法名人辭典等。
倫志明
生於1956年,山東莒縣人,中學高級教師,現為山東省楹聯藝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商聯書畫院會員,受莒縣老一代書法家王君安、王玉寬老先生的親自指點,常參加一些書法比賽活動,並多次獲獎。1998年7月畢業山東廣播電視大學漢語言專業,1973年至今筆耕不輟,一直從事一線教學。
倫志炎
(公元1934~今),建築結構工程師地產代理先驅——永倫集團總裁,倫志炎先生自一九七零年代以來即為具有豐富經驗之香港地產投資者。彼於一九五七年畢業於中國華南理工大學土木工程系,自二零零一年起即獲委任為中國華南理工大學客席教授。彼為香港地產代理商總會之永遠名譽會長,以及中國廣東省羅定市榮譽市民。倫志炎先生為永倫集團之創辦人,該集團為在香港成立之多元化業務公司集團,主要從事物業投資、放款(只接受不動產或上市公司股份作抵押)及提供酒店與物業管理服務之業務。倫志炎先生並透過合營企業在中國從事多個基建投資項目。
倫西全
高級工程師。男,1964年出生,河南滑縣人。中共黨員。1984年畢業於河南中醫學院。現任河南省安陽路德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副經理。主要業績:多年來任公司研究所所長,從事新藥開發研究工作,先後開發出了降血脂、降血壓、降低血液粘稠度的中藥保健新藥“益壽調脂片”,通過外貼肚臍治療小兒腹瀉的國家級四類新藥“小兒敷臍止瀉散”。此2項產品分別獲河南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其中“益壽調脂片”還被評為河南省優秀新產品。對中醫臍療及中醫學“內病外治”有一定的研究,採用中藥貼臍療法治療道尿症、小兒頑固性腹瀉、婦女病經、腸梗阻,自汗、盜汗具有獨特的療效;採用中藥塞鼻與貼臍療法相結合治療偏頭痛、神經性頭痛有非常好的效果。先後發表《談談臍部用藥》、《胡椒敷臍治療小兒腹瀉有關問題的研究》、《敷臍療法在婦科方面的運用》等論文11篇,並先後發表中醫藥科普文章30餘篇。個人成就及傳略載入《中國人才庫〈中國醫學專家〉》中。
倫義強
現任桂平市紫荊醫院.院長,紫荊人。
倫樹基
(公元1933~今),廣東東范人。著名地方企業家。曾任廣東省東范組織品進出口公司經理,1982年擔任公司經理,最近退休。10多年來,他認真執行開放改革政策,積極爭取各部門支持,為中國的紡織工業產品走向國際市場作出了貢獻。
倫仁清
現任廣西南寧地區教育局副長,.廣西桂平市紫 荊鎮人。
倫永亮
(公元1957~今),祖籍廣東肇慶。著名香港作曲人及歌手。倫永亮畢業於University of Santa Clara文學士,美國密西根大學的古典音樂系碩士。回香港後,倫永亮曾自費推出一張唱片,後以潘光沛寫曲詞的一曲《歌詞》,獲亞太流行曲創作大賽香港區冠軍,從此一直活躍於香港樂壇,幕前以創作歌手姿態出現,幕後則兼任監製和創作,作曲無數。
在倫永亮自己主唱的作品中,較為突出的作品有《愛在無限天方》、《你知道我在等你嗎》及和梅艷芳合唱的《心仍是冷》等。
倫國基
(公元1981~今),祖籍廣東三水。香港人,旅居澳門。社會工作者。碩士,特教中心校長/主任。2011- 今,澳門弱智人士服務協會屬下啟能中心,校長/主任。2011-2011,澳門兒童發展協會,主任。2007-2009,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2006-2007澳門科技大學,心理輔導員。2003-2006 首都師範大學心理學系,獲發展與教育專業碩士學位。1999-2003 首都師範大學心理學系,獲理學士學位。
倫鑫
1990年生,山東莒縣人。中共黨員,原上海套用技術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學生會主席。
倫志明
1928年生,黑龍江海倫人。中共黨員,行政級別13級,遼東軍區政治部俱樂部主任(正營職)(1950)、遼寧省軍區政治部秘書處副處長(副團職)(1960)、遼寧省軍區政治部秘書處處長(正團職)(1964)、解放軍報記者(1960-1965兼任)、營口軍分區副政委(副師級)(1973),現居瀋陽(兼職遼寧省軍區軍事學術委員會委員)(1989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