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大明[雲南大學教授]

何大明[雲南大學教授]

何大明,雲南大學亞洲國際河流中心主任,生態學國家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教授、博導。國家“973計畫”項目《縱向嶺谷區生態系統變化及西南跨境生態安全》首席科學家。經過院士推薦和歸口初選部門推薦,並經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審議,2011年5月23日確認201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為314人,何大明教授是其中之一。

基本信息

工作經歷

1982-1985年在水利電力部昆明水電勘測設計院工作,任研究實習員,參加天生橋、漫灣、柴石灘幾個大型水利水電工程水文調查和設計;1988-2000年在雲南省地理研究所工作,先後任副研究員、研究員。擔任環境演變與可持續發展研究室主任、地理所副所長和《雲南地理環境研究》雜誌主編。其中1997年受美國科學院資助在Memphis大學研究國際河流可持續發展和TVA模式;2000年7月至今,在雲南大學工作,擔任教授、博導、亞洲國際河流中心主任、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2003-2005)等職。 1988年以來,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重點科技項目、國際合作項目等40多項,開闢了國際河流、跨境水資源、跨境生態安全特色研究領域。

教學成果

1998年以來,通過主持國家“973計畫”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國際合作項目和雲南省相關科技項目等,與國內外科研院所合作開展了我國主要國際河流和國外一些代表性國際河流的綜合研究,取得了國際河流跨境資源環境領域大量的基礎理論和套用基礎理論研究成果,建立了專業網站和圖書資料信息庫,發表論文100餘篇,出版《中國國際河流》和《國際河流研究系列叢書》等學術著作;在國內外多次主辦和合作主辦國際河流學術會議,與國外20多所大學、科研院所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係;近幾年獲部省級科技進步獎(排名第一)一等獎一項、二等獎三項,多項內部研究成果被新華社在《國內動態清樣》高層內參上發表或直接提交政府部門,為國家重大決策提供了相應的科學依據和決策支持。

目前是中國地理學會、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和中國自然資源學會理事,全球“跨境水資源大學聯合會”中國負責人。主持跨境生態安全博士及碩士學位點的建設,為培養國際河流、跨境資源環境和生態安全等研究領域的高層次人才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平台。

學術貢獻

開闢了國際河流、跨境水資源、跨境生態安全特色研究領域,創建了跨境資源環境科研機構和學科建設平台,凝練了多學科交叉的創新團隊,逐步形成了多層次的全球和區域合作網路。

研究報告

元江-紅河流域農業灌溉及其發展模式研究

中老泰通道開闢與勐臘口岸建設

國際水法的發展及其影響分析

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持續發展與水資源整體多目標利用研究

雲南山區人力資源開發研究

河流研究

1988年,何大明從南京大學自然地理專業研究生畢業後,來到雲南省地理研究所工作。時值所里開展獨龍江流域的科研項目,於是,1989年至1992年間,何大明帶團隊二次進獨龍江,對該流域的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進行了全面的調查和研究,條件很艱苦也很危險,但何大明從沒退縮,他認為搞科研跟創品牌一樣,要憑著責任心和敬業精神去做。此行何大明收穫不小:使獨龍江和獨龍族的綜合研究從研究基礎極為薄弱狀態一躍成為國內同類研究的先進水平,堅定了他的研究方向。

何大明認為,搞科研,必須要有高度的緊迫感,不斷的創新。基於這一理念,2000年,為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何大明來到雲南大學,創建了目前我國惟一的跨境資源環境科研機構----雲南大學亞洲國際河流中心。2002年,科技部中國科學院、省政府聯合在雲南召開了一個關於促進雲貴高原重大基礎性研究的學術研討會,何大明作為大會代表發言。他提出,雲南省六大水系中除金沙江外均為國際河流。雲南的資源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變化,不僅制約當地的可持續發展,並對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和"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建設"等長遠戰略有重大影響。由於有著明確的目標、創新的理念,如提出縱向嶺谷區、跨境生態安全等理念,以及較好的前期積累和10餘年研究國際河流的經驗,2003年,以何大明為首從全國凝聚的中青年科學家團隊申報國家"973計畫"項目《縱向嶺谷區生態系統變化及西南跨境生態安全》一舉成功。何大明任首席科學家,項目得到我省大力支持,目前項目進展良好,並取得突破性的研究進展。

在何大明心中,有個"三步走"計畫:即成立國際河流研究機構;構建全國性的"跨境水與生態安全"學術、科研、人才平台;基於平台形成多層次的全球和區域合作網路。為了這些目標何大明仍在不懈努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