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低音扎木年,1964年,由中央民族歌舞團趙鋒設計、北京民族樂器廠製作的低音扎木年研製成功。
製造
這種扎木年,保持了傳統扎木年的民族風格,幾乎是原來琴形的放大,在共鳴箱中設定一層與皮膜平行的豎向桐木腹板,琴箱上部的棱形面板拱起,琴箱下部的圓形前口蒙以蟒皮,腹板與蟒皮間支以音柱,變縛弦為軌道式琴馬,即把普通琴馬的兩腳分別壓在兩根上平下凹的木條上,木條則壓在蟒皮中間和皮圈上,並可上下左右移動,這種琴馬可減輕對皮膜的壓力,使其自由振動,也是這種改革樂器的靈魂所在。
演奏
低音扎木年全長138.5厘米、共鳴箱厚29.5厘米、面板寬26.5厘米、皮膜直徑40.5厘米。琴頭正面嵌以白牡丹花骨飾,琴頸表面粘有按弦指板。演奏時採用坐姿,奏者將共鳴箱夾於兩膝間,既能彈撥演奏,又易拉各種弓法及和弦。發音均勻、純淨,高音明亮,低音渾厚、深沉。改革使這種古老的民間樂器獲得了新的生命,不僅顯著地豐富了藏族民族樂隊的低音聲部,同時也可成為民族特點濃郁、表現力強的獨奏樂器。
扎木年
扎木年多分為四種規格,其尺寸和用途分別為:低音扎木年,琴身全長126厘米,共鳴箱長48厘米,面寬20厘米。僅用於正式演出場合;大扎木年,琴身全長111厘米,共鳴箱長27厘米,面寬16厘米。用於平時一般演奏;中扎木年,琴身全長103厘米,共鳴箱長27厘米,面寬14厘米。也用於平時一般演奏;小扎木年,琴身全長81厘米,共鳴箱長23厘米,面寬13厘米。專為兒童演奏使用。以前的扎木年,多由藏區工匠製作。本世紀60年代以後,內地的許多民族樂器廠家也開始製造扎木年,共鳴箱多採用蟒皮蒙面,琴背不刻豎向凸條花紋或粘以木條,演奏時琴身容易滑動。
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樂器博物館收藏扎木年兩件,其中一件通體桑木製成,全長108厘米。共鳴箱呈半葫蘆形,長30厘米,上半部蒙薄木板,中間開有彎月形出音孔,孔長11厘米,下半部蒙以羊皮,面寬18厘米。琴頭後彎呈圓弧形。弦槽兩側各置三軸,弦軸花梨木制,呈圓錐體,軸頂為圓球狀。琴頸細長,上粘花梨木指板,不設品位,中間的空槽與共鳴箱貫通。竹製橋空形琴馬。尾柱較短,上設銅製縛弦,張六條絲弦。此琴來自藏族民間,已被載入大型畫冊《中國樂器圖鑑》中。另一件扎木年又稱藏族五弦琴,琴身用一整塊核桃木製作,全長64厘米。共鳴箱呈扁圓形,是在整木下部挖鑿出腹腔,正面蒙以山羊皮,皮面四周由兩圈銅泡釘固定,琴箱長18.5厘米、面徑17厘米、厚4.2厘米。琴頭上部雕刻羚羊頭為飾,線條粗獷、造型逼真,琴頭下部開長方形通底弦槽,兩側設有五個弦軸。弦軸用紅木旋制而成,為提琴弦鈕式,軸長8厘米、柄寬2.6厘米。琴桿短而寬,前平後圓,桿長32厘米、上寬3.6厘米、下寬4.6厘米、桿厚3.4厘米,正面粘以紅木指板,板厚僅0.3厘米,不設品位。琴馬老竹製,呈四空橋式。張五條絲弦。發音清脆而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