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鼬

伶鼬

伶鼬又叫銀鼠、白鼠、倭伶鼬,學名Mustela nivalis,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基本信息

簡介

(圖)伶鼬伶鼬

伶鼬棲息于山地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林、林緣灌叢等地帶。通常單獨活動。主要在白天覓食,有時也在夜晚活動。獵食區域一般比較固定。常侵占小型齧齒動物的巢為窩,也利用倒木、岩洞、草叢和土穴等作為隱蔽場所。行動迅速、敏捷。視覺、聽覺和嗅覺都很靈敏。

主要以小型齧齒動物為食類為食,也吃小鳥、蛙類及昆蟲等。

一般在早春發情交配。雌獸的懷孕期為35—37天。每胎產3一7仔。哺乳期大約為50天。4月齡達到性成熟。壽命為10年。

伶鼬主要以鼠類為食,對人類有益。但在野外數量稀少。

基本資料

(圖)伶鼬伶鼬

中文名伶鼬

模式產地瑞典韋斯德博頓(Vesterbotten,Sweden)

生境類似白鼬,但更喜歡乾燥的地域。在林區棲息於針闊葉混交林,亞高山或乾旱地針葉林,林緣灌叢,亦常見於草原地帶

保護級別其它:國內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新疆,河北,四川 

國外分布前蘇聯,阿富汗,蒙古,朝鮮,日本

生活習性

獨居,大多數種類晝伏夜出,極活躍,穴居。行動迅速、詭秘,憑藉靈敏的嗅覺和聽覺搜尋食物。

食性:主要以鼠類為食,亦吃小鳥和鳥卵,或沿河堤、小溪活動捕食蛙類、昆蟲和魚,有時亦盜食家禽。

生活環境 :山林、草原、湖泊、丘陵、盆地等均有分布,適應性極強。甚至生活於城市鄉村等人類環境。

生理特徵

大多數種類繁殖快,每年冬末春初發情交配,懷孕2~3個月後,夏初產下1~4隻幼仔。哺乳期1個月,10個月後即性成熟。

經濟價值

大多數種類的毛皮珍貴、價格高昂。其中黃鼬分布較廣,數量最多,經濟價值最大。黃鼬繁殖快,每年冬末、春初發情交配,每年換毛兩次。毛色鮮艷,呈棕黃、杏黃或金黃色,針毛細密,底絨豐厚,是上等裘皮原料,在國際毛皮市場上被譽為東方水貂。另外黃鼬的尾毛可制狼毫筆。是著名的制筆材料,其價值遠超過紫羔皮。是讀書人的至寶。

體型特徵

(圖)伶鼬伶鼬

伶鼬又叫銀鼠、白鼠、矮伶鼬,體長14—21厘米,尾長3—7厘米,體重50—130克。體形很小。身體細長。耳朵很小。被毛短而緻密。四肢短小,跖行性,足掌被短毛,趾、掌墊隱於毛中。前後肢均具五趾,爪稍曲且纖細,很尖銳。前肢腕部著生數根向外的白色長毛。雄獸陰莖骨先端彎曲呈鉤狀。雌獸乳頭腋下有2對,鼠鼷部有3對。尾極短,大約為體長的1/5左右。

伶鼬的毛色,夏季身體背面自上唇向後經體側、直至尾端及四肢外側為咖啡色。腹面從喉、頸側到腹部呈白色。背面和腹面之間分界線明顯而整齊。足背雜生白毛。冬季全身被毛均為白色。嘴角無棕色斑點。尾尖有時略暗。

伶鼬的頭骨顱型小而狹長。吻部甚短。頰齒間寬略等於眶間寬。鼻骨三角形,末端止於額骨前緣。眶後突明顯,三角形。顴弓細弱。顴寬略大於後頭寬。矢狀嵴和人字嵴明顯。眶前孔稍大。聽泡較大,為扁長圓形。下頜微曲,角突很小,冠狀突形似三角。

牙齒的齒式為:3·1·3·1/3·1·3·2=34。上門齒橫列齊整,第三枚略粗。下門齒排列不平齊,第二枚門齒內移。犬齒長而微側扁,略向內曲,下犬齒短於上犬齒。裂齒薄如刀狀。第一枚下前臼齒較小,第二枚下前臼齒齒冠斜形,前高后低。上臼齒橫置,中央凹陷成溝,外葉高於內葉,內葉中央具明顯小尖。第一枚下臼齒由三葉組成,前兩葉呈刀狀,後葉很低略突出齒冠。臼齒很小,約為第一前臼齒的1/2。

分布

亞種分化:國內有:東北亞種(Mustela nivalis pygmaeus)分布於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和河北;四川亞種:(Mustela nivalis russelliana)分布於四川西北部;南疆亞種(Mustela nivalis stoliczkana)分布於新疆南部(莎車)。

鼬科

鼬科又名貂科,擁有犬型類超過半數的種類,是犬型類的最大科,也是食肉目的第一或第二大科(決定於靈貓科是否分成兩個科),其分布幾乎遍及大洋洲南極洲和馬達加斯加等島嶼以外的世界各地,和犬科同為食肉目中分布最廣的科。鼬科是個非常多樣化的科,典型的成員是動作敏捷的小型食肉動物,也有些體型略大的雜食性成員,並由一些水棲或半水棲的成員。鼬科可以分成幾個形態和習性差異較大的亞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