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伯盨 yīn bó xǔ基本信息
年代: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尺寸:高15.3、口長20.8、寬14.6厘米。
出土時間.地點:1951年黃縣灰城出土.
詳細信息
盛食器。器呈圓角長方形,口微斂,雙附耳,耳與器間有雙梁銜接,有蓋可仰置。腹飾瓦紋。
關鍵字
盨
古代食器。用來盛黍、稷、稻、梁等。橢圓形,斂口,二耳,圈足,有蓋。有的盨在圈足下還有四足。蓋上一般有四個矩形鈕,仰置時成為帶四足的食器。出現於西周中期,到春秋後期即不流行。
盛食器。器呈圓角長方形,口微斂,雙附耳,耳與器間有雙梁銜接,有蓋可仰置。腹飾瓦紋。
古代食器。用來盛黍、稷、稻、梁等。橢圓形,斂口,二耳,圈足,有蓋。有的盨在圈足下還有四足。蓋上一般有四個矩形鈕,仰置時成為帶四足的食器。出現於西周中期,到春秋後期即不流行。
杜伯盨(dù bó xǔ),西周時期盛黍、稷、稻、粱等的青銅用器,是杜伯用來祭奠死去的父祖與朋友的光輝神靈,用來祈求長壽,萬年永寶用所做寶盨,盨為長圓形...
文物規格 外形特徵 銘文內容 銘文大意 關鍵字盨的歷史盨是西周時代的青銅器,字或作“須”。 盨一類器是自簋變化而來,故或直稱為簋者,亦或稱為盨簋者。 盨體上所飾之竊曲紋、瓦紋,是西周后期的流風。
魯伯余盨的發現 盨的歷史盨是中國在古代盛食物的銅器,橢圓口,有蓋,兩耳,圈足或四足。盨是用來盛黍稷的禮器,從簋變化而來,西周中期偏晚的時候開始流行。
漢字 古籍解釋 禮器伯大師釐盨(伯太師釐盨) 通高19、口縱19.7、口橫24.1釐米,重4.7公斤。 【銘文】白大(伯太)師釐乍(作)旅(盨),邁(其萬)年永寶用。
西周杜伯盨是西周的銅器、青銅器,是西周時期盛黍、稷、稻、粱等用器,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基本資料 簡介伯多父盨,1976年1月陝西扶風縣雲塘村西周墓藏出土的西周晚期歷史文物,現位於陝西省周原博物館藏。 高21.5厘米,口長17厘米,口寬25厘米,重7000克。
簡介 相關條目伯父盨(伯窺父盨) 王才(在)成周, 白(伯)父乍(作)寶須(盨),
獸叔盨,文物,通高20.4厘米,口長16.5-23厘米,腹深9.3厘米,蓋深5.6厘米。
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