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
本魚分布在印度太平洋海域,如南日本、台灣等海域。
![伯特氏鋸鱗魚](/img/d/261/nBnauM3X2QDO1MTN0kDMwgTO3ITM1cDNzQDOwADMwAzMxAzL5AzL1A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深度
水深3~20米。
特徵
本魚之背鰭硬棘外緣為橙黃色,成魚的下顎比上顎要來的突出。鱗片較為平滑,前鰓蓋骨下無強棘,吻部較為短鈍。體長可達30厘米。
生態
本魚棲息深度依地域不同而有所改變,如在日本本州、四國南部棲息較深的岩礁區里,而在琉球群島則棲息在較淺的珊瑚礁水域。為夜行性魚類,喜躲在礁隙或洞穴中,以甲殼類為食。
經濟利用
食用魚,但肉質糜爛,一般煮湯為宜,其內臟有累積熱帶魚毒,避免食用這些部位。
保護狀況
無危 (IUCN 3.1)
科學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輻鰭魚綱 Actinopterygii
目: 金眼鯛目 Beryciformes
亞目: 金鱗魚亞目 Holocentroidei
科: 金鱗魚科Holocentridae
屬: 鋸鱗魚屬 Myripristis
種: 伯特氏鋸鱗魚 M. bernd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