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及相關
人體外感六淫伏於體內不即刻發病,過後方發之病稱為伏氣病;所伏之邪稱為伏邪或伏氣;闡述伏氣病的理論即稱為伏氣理論或伏氣學說。按病因學分類,伏氣病屬外感範疇,因其感而不發,過後方發,故與普通外感病又有所不同。《內經》是我國現存的最早的醫學專著。它奠定了許多的理論基礎。許多中醫的基本理論都源於此。伏氣學說也是如此,最早即起源於《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中云:“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夏傷於暑,秋為痎瘧,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也有同樣的論述。文中雖然沒有明確提出伏氣一詞,但卻明確地說明了四時所感風寒暑濕之邪可潛伏於體內,不即刻發病,過一季後方發病。後世發展的許多伏氣理論都以此為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