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驛站在古代是政府為了傳遞政令軍情、接待過往使臣官吏、軍隊調動、物資運輸和為民間商旅提供暫息、食宿、補給、換乘、護衛等服務的中轉站。
二連浩特市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北方民族長期居住生活的地方。戰國至西漢時期,這裡是匈奴的遊牧地。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鮮卑人的天然牧場。北魏以來,這裡曾被柔然占據。
隋唐時期,突厥成了新的主人。
遼金時期,這裡是北方蒙古部與南面汪古部經常往來之地。
蒙元時期,這裡建立了玉龍棧。1257年,大蒙古國大汗蒙哥在玉龍棧曾與其弟忽必烈會面。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設立“伊林”驛站。
光緒十五年(1899年)清政府架通張家口至庫倫(今蒙古國烏蘭巴托)的電話線,又設電報局,並將此地標入當時的地圖,名為“二連”。
民國七年(1918年)張家口旅蒙商開辦“大成張庫汽車公司”,開通了張家口至庫倫的運輸線,二連鹽池為當時重要站點之一,站名“滂北”。
建築布局
2010年7月10日,我國首家反映驛站文化主題的博物館——二連市伊林驛站博物館進入試開館階段,正式對國內外遊客開放。該自開館以來,該博物館截至7月13日已接待國內外遊客749人次。
二連浩特市伊林驛站博物館位於二連浩特市恐龍化石原地埋藏館以北,是根據晚清時期伊林驛站遺址為原 形,運用現代建築材料和工藝打造的“仿舊出新”歷史遺蹟,具有展示古蹟、展覽文物、傳播知識的博物館功能。
伊林驛站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二連市區東北9公里處,占地約1600平方米,是張家口—二連—庫倫(今蒙古國烏蘭巴托)古“茶葉之路”上的一個重要遺存。伊林驛站設於清嘉慶25年(公元1820年)。“伊林”為蒙語,漢語意為“紀元、初始”。二連市伊林驛站博物館正是對此遺址的復原建設。伊林驛站遺址博物館外觀設計形式以嘉慶年間伊林驛站的建築形態為框架,運用現代建築材料和工藝,打造成“仿舊出新”的歷史遺蹟。整個博物館外觀復原伊林驛站印象,建築內部展開伊林驛站歷史文化篇章。該博物包括一個主館、兩個副館,展廳包括序廳、驛站文化廳、玉龍棧廳、伊林驛站廳、滂北站和額仁淖爾廳(鹽文化廳)。館內通過一系列實物、文字、雕塑、複製展品、多媒體等資料展示了以北方茶絲之路、張庫大道和歐亞大陸橋為一體的“路—道—橋”線索,對古代驛站制度、草原商貿文化、草原鹽文化以及相關歷史主題等進行展示,用不同歷史時期的重要事件進行貫穿,形成事件和空間的延續,生動地再現了當時旅蒙商客途徑伊林驛站時的景象和商貿交易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