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市博物館

伊春市博物館

伊春市博物館位於伊春區新興西大街1號,1997年4月動工興建,1998年7月17日竣工,並正式對外開館。是一座科學性、藝術性和娛樂性相結合,集歷史文物、近現代革命文物與古生物化石於一體的綜合性地市級博物館。

基本信息

展館簡介

伊春市博物館位於伊春區新興西大街1號,1997年4月動工興建,1998年7月17日竣工,並正式對外開館。是一座科學性、藝術性和娛樂性相結合,集

伊春市博物館館藏伊春市博物館館藏

歷史文物、近現代革命文物與古生物化石於一體的綜合性地市級博物館,隸屬伊春市文化局。館址占地面積5200平方米。館舍為兩層磚混網架結構,建築面積4500平方米。風格獨特。為伊春市的標誌性建築。 2006年重新改建布展,拓展了展示空間,最佳化了展示環境,增加了展示內容。由原來的5個基本陳列增加到9個。新增設了古生物化石展、地球與海洋生物科普展、第三、四紀古動物化石展。對原有的伊春歷史文物展、伊春抗日鬥爭史展、恐龍化石骨架展、恐龍知識科普展、機器模擬恐龍展,進行重新改建布展。展覽面積由1720平方米增加到2650平方米。新增設了自動語音講解系統、陳展內容導覽系統、恐龍虛擬成像系統、與恐龍互動多媒體演示系統、與恐龍賽跑、恐龍知識問答、恐龍骨架拼圖多媒體設施、瀑布流水景觀、黑龍江兩岸風光景觀、東北最大寺廟明命寺微縮復原景觀、中共北滿省委密營復原景觀、抗戰老錢櫃戰鬥復原景觀。這些設施通過與觀眾互動,使靜態的館藏展品,賦予了具有感染力和說服力的動態語言,使觀眾的視覺、聽覺、觸覺得到全面感受。

展廳介紹

《伊春市歷史文物展》展陳伊春市轄區內出土的新石器晚期至民國時期文物210件(套)。其中,新石器晚期的陶罐、石鋤、石網墜、金代的猛安謀克

伊春市博物館伊春市博物館

官印、八面樂舞浮雕石幢、金質符牌、銅鍋、清代的鄂倫春族懸葬樺皮蓋船棺等文物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

展陳文物77件及200幅歷史圖片,揭露了日本侵略我國東北的歷史罪證,展示了中共北滿省委和抗聯第三、六軍在小興安嶺與日寇英勇戰鬥的光輝業績。《恐龍化石骨架展》該展廳面積600平方米,高12米,是黑龍江地區規模最大的恐龍展廳。展陳兩架出土於伊春市嘉蔭縣龍骨山遺址距今6500萬年的黑龍江鴨嘴龍,亦稱“滿洲龍”,這是在我國最早發現的恐龍。以及出土於雲南省祿豐縣距今1.2億年的祿豐龍,這是我國著名古生物學家楊仲健教授研究命名的恐龍。這兩種恐龍在我國恐龍研究領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該展覽1999年被評為黑龍江省十大優秀陳列展覽。

伊春市博物館伊春市博物館

《古生物化石展》展陳出土於遼西、河南、黑龍江等地的狼鰭魚、龜、蝗蟲、蜻蜓、龍蝦、蜥蜴、中華鱘、枝脈蕨、恐龍蛋、孔子鳥、鸚鵡嘴龍、恐龍腳印等珍貴古生物化石。《恐龍知識科普展》採用大量圖片、文字介紹恐龍的起源、種類、地理分布、不同發展階段、滅絕原因、化石的形成等恐龍科普知識。《機器模擬恐龍展》採用聲、光、電技術,五種不同種類的恐龍,能做出搖頭、擺尾、抬肢、張嘴、眨眼、呼吸等動作。它們張牙舞爪,吼聲不絕,與恐龍生存年代的自然環境相呼應的氛圍,使人如臨其境,印象深刻,尤其受到兒童們的喜愛。《第三、四紀古動物展》展陳從甘肅蘭州、和政等地區出土的一批第三紀著名古動物群化石,包括三趾馬化石骨架、劍齒虎、巨鬣狗、鏟齒象、大唇犀頭骨化石及陸龜化石。以及出土於黑龍江省青岡等地區的第四紀著名古動物群化石,包括猛獁象、披毛犀、東北野牛化石骨架。距今6500萬年萬前恐龍全部滅絕,地球進入地史上新生代,即第三紀和第四紀,是哺乳動物興旺發達的時期、該展覽連結了古動物歷史進化的脈絡。《地球與海洋生物科普展》展陳各種貝殼、海螺、珊瑚等海洋生物以及原始星球圖片、文字資料,展示了海洋生物,海洋奇特景觀和地球演變過程的科普知識

館藏來源

本館藏品來源於出土文物、社會徵集及館際之間交流。其中石器、銅器、鐵器、陶器、瓷器、木器、紙質、織質等類型的歷史文物455件(套),近現代革命文物77件(套),恐龍化石骨架9具,古生物化石194件,以上藏品總數為735件(套)。

所獲榮譽

1998年開館以來,本館先後被國家、省、市有關部門授予為“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集體”、“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級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市級文明單位標兵”、“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全市科普示範基地”、“全市環境教育基地”等稱號。

黨和國家領導人李瑞環、賈慶林、劉延東、張思卿、許嘉璐、蔣正華、韓啟德、周鐵農、周光召、郝建秀、曹志、錢正英、彭佩雲、王文元、劉麗英等先後到本館視察參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