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克·里達爾

伊利克·里達爾

埃里克·亨利·利迪爾(Eric Henry Liddell,又譯作伊利克·里達爾,中文名李愛銳、李達),1902年1月16日出生於中國天津。蘇格蘭田徑運動員,基督教新教傳教士。 利迪爾曾在1924年巴黎奧運會上摘得400米跑金牌並打破世界紀錄。大學畢業後返回天津任教,同時還參與了天津民園體育場的設計和改建。抗日戰爭期間被日軍抓入集中營並在抗戰勝利前夕死於集中營。現在香港建有埃里克·利迪爾基金會。

基本信息

生平簡介

1924年巴黎奧運會 1924年巴黎奧運會

埃里克·利迪爾於1902年1月16日出生在中國天津,中文名李愛銳,又名李達,父母均為蘇格蘭人。1907年,利迪爾隨父母回國上學,中學畢業後考入愛丁堡大學。在大學期間,富有體育天賦的利迪爾成為大學橄欖球隊的出色運動員,後加入了蘇格蘭國家隊。不久,英國體育界的一位著名教練發現了他,並引領其走上了田徑之路。從此,在田徑競賽場上他一次又一次獲得殊榮。1923年,也就是巴黎奧運會的前一年,利迪爾在英格蘭贏得一次比賽的冠軍。一家報紙用“那是20世紀的賽跑”來稱讚利迪爾在那場比賽中的表現。另一家報紙則評價說:“利迪爾的雙腿似乎在閃耀著一種精神,他總是懷著必勝的信念,沒有一個對手可以超越他,而他總能獲得最後的勝利。”

1924年在巴黎舉行的第八屆奧運會上,利迪爾以47秒6的成績打破了400米跑的奧運會紀錄和世界紀錄,奪取了該項目的金牌。1925年8月,他放棄了優厚的條件和待遇,毅然回返他的出生地中國天津。他在天津的一所中學裡當了近20年的教師,成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家。1942年,利迪爾同眾多西方僑民一起,被日軍押送到濰縣集中營。囚禁生活的苦悶和絕望可想而知,但利迪爾並沒有屈服,他堅持公道、伸張正義、幽默樂觀,被推選為營區康樂小組的主席。他還編寫了一本化學小冊子,為集中營里的孩子們補習功課,帶他們進行體育活動,被孩子們親切地稱為“飛毛腿叔叔”。利迪爾於1934年在中國與加拿大籍護士弗勞倫絲·麥肯齊結婚,並育有兩個女兒。1941年5月,當妻子又一次懷孕之後,利迪爾讓她帶著兩個女兒到加拿大避難。本來,進入集中營的利迪爾還是有機會與妻女見面的,因為日本提出用集中營關押的僑民與英美等國交換戰俘,於是英國方面就將利迪爾的名字列入了第一批交換名單之中,但利迪爾把逃出苦海的機會讓給了別人,主動選擇留在集中營。1945年2月21日夜,利迪爾與他在加拿大出生的第三個女兒未曾見過一面,即因患腦瘤而病逝於集中營內。這一天離日本宣布戰敗只有175天。

簡要評傳

伊利克·里達爾 伊利克·里達爾

1924年7月11日,在巴黎舉行的第八屆奧運會400米比賽里,利迪爾不出意外地拿到冠軍,並以47秒6的成績打破世界紀錄。在勇奪第八屆奧運會400米冠軍後,利迪爾成為英國不少企業爭相聘用的對象。然而,利迪爾婉拒了所有邀請,毅然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天津,在新學中學(現天津17中)當了一名普通的中學教師。

考試、實習、下決心如願以償當上老師

新學中學是英國倫敦會創辦的教會學校。對於所聘用的外籍教師,學校有一套嚴格的錄用標準。為了實現在這裡任教的願望,利迪爾先是經過考試,然後寫下一份決心書,才被校方錄用。隨後,利迪爾還必須到中國的一個貧困地區實習一段時間,再經過最後一次答辯,並詳細論述自己的見解和決心,方可登上新學中學的講台。校方考慮到所有英籍教師中文水平不高,所以,利迪爾還必須到北京燕京大學學習一年中文。

深受愛戴的外籍老師

在新學中學,利迪爾承擔高中理工科的教學工作。每次講課後,利迪爾從不率先離開教室,而是禮貌地讓學生們先走。走下講台後,如果還有學生在教室里,他便坐到學生中間,與他們交談。利迪爾負責而仔細,即便僅有一個學生聽不懂他講的課,他都會毫不猶豫地重講一遍。一次,一個學生因上學時腳踏車壞了,遲到了幾分鐘。利迪爾問明情況後,將幾分鐘前講過的內容又耐心地重複了一遍。

利迪爾深受學生歡迎,卻招致學校教導主任朗曼先生的嫉妒。利迪爾每年都要被邀請參加國際比賽,作為教導主任,朗曼認為這樣會影響教學計畫。利迪爾要求學生不但學習好,身體也要強健,朗曼則認為學生只要把書本上的知識學好,畢業能考上名牌大學,增加學校聲譽就可以了。

兩位老師各抒己見,但絕大多數學生站在利迪爾這邊。有些學生因為受了朗曼的嘲罵,便給他起了“榔頭”的外號(因為他姓“朗”,又是學校老師的頭兒)。

做試驗“耍賴”彈鋼琴“發瘋”

為了使學生們對學習產生興趣,上化學課時,利迪爾常常讓學生從課本中跳出,以實驗代替文字描述。一次試驗時,利迪爾先讓學生用手蘸一種化學品品嘗,他自己也用手指蘸了一下,然後就放進嘴裡。這種化學物質非常臭,聞後會感到噁心。學生們品嘗後,齜牙咧嘴,利迪爾卻若無其事。學生們都驚呆了,為什麼老師的味覺與眾不同?利迪爾“得意”地看著詫異的學生們,笑著道出其中原委———利迪爾先用食指蘸化學物質,放入口中的卻是中指。操作時,利迪爾手疾眼快,大家沒看出一點破綻。

不過,利迪爾老師也有鬧笑話的時候。新學中學堅持中文教學,而外籍教師中文水平較低,經常出現語言不通的情況。一天早晨,在學校大禮堂的集會上,利迪爾手彈一架老式鋼琴,領著學生們唱聖詩。這架鋼琴在彈唱時,琴後的風箱必須拉動才能發音,並且還要有節奏,平時有校工負責拉動音箱。不巧,當天鋼琴發音不太響亮,利迪爾心裡著急,就向校工喊:“我要風,我要風!”意即加大風力,可那校工聽成“我要瘋,我要瘋!”嚇得丟下風琴就往外跑,以為利迪爾“瘋”了。

冒險“跳船”只為及時返校

1928年,儘管利迪爾已長期疏於練習,但依然接到邀請,參加在大連舉行的一場國際運動會,在這次激烈程度近似於奧運會的角逐中,利迪爾憑藉紮實的根底,輕鬆獲得200米和400米跑的金牌。

賽後,利迪爾急欲返津,但比賽當天,返回天津的輪船下午3點起航,而比賽要到2點45分才結束。因為開往天津的輪船一周才有一次,所以利迪爾若不及時返津,就要延誤一周的課時。為了儘量節約時間,利迪爾租了一輛計程車,讓其停在運動場的跑道終點附近,預先發動引擎,並裝上行李。

比賽結束後,利迪爾徑直跑向已等候多時的計程車。到達碼頭時,為時已晚,輪船剛剛起錨,離岸已有很遠的距離。於是,他急速跑到離船最近的岸邊,先全力將行李拋上船,隨後,倒退幾步,再全力起跑,飛身跳上輪船的尾部。全船乘客瞠目結舌。此時,利迪爾還穿著運動服。

輪船按時抵達天津,利迪爾及時趕回學校。學生們很納悶,老師為何如此神速?利迪爾“老實”地向大家交代了這一“惡作劇”。

民園體育場凝聚利迪爾心血

利迪爾大學畢業剛到天津時,正在改建天津民園體育場的工部局請他對民園體育場提出改進建議。根據世界田徑賽場的標準以及自己參加比賽的經驗,利迪爾對民園體育場的改建提出許多寶貴建議,如跑道結構、燈光設備、看台層次等。

由於改建成功,民園體育場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一流比賽場地,不少國際大賽都在這裡舉行。利迪爾當然成了體育場的常客———每天早晨,他都在這裡跑步鍛鍊。如今的民園體育場依然是天津重要的體育活動中心之一。

“埃里克叔叔”死於日軍集中營之謎

1995年,適逢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一位日本教授發現了一件已經沉睡半個世紀、但保存完好的埃里克·利迪爾在山東濰坊日本集中營的死亡證明。這份死亡證明書共有3頁,記載了利迪爾死亡時的年齡為43周歲零一個月,死亡日期是1945年2月21日傍晚9點20分,大夫簽字日期是2月22日。如今,這份死亡證書保存在設在香港的埃里克·利迪爾基金會。

然而,利迪爾是如何被日軍抓入集中營並且死於集中營的呢?

遭日本憲兵毒打

1942年底至1943年初,日軍對所有僑民進行了細緻的核實登記工作,並給每人發了一個紅袖章,上面印有各自的國籍。日軍規定,自發放之日起,每人都必須將其佩戴於左臂。

一個天氣晴朗的上午,利迪爾和一位美籍教師相約出去購物,他們想買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如毛巾、鞋油和牙膏,準備進入集中營時使用。當天,利迪爾一時疏忽,把袖章放進上衣口袋。在返回集中營的路上,正巧遇上兩名沿街巡視的日本憲兵,當他們發現眼前的這個外籍僑民沒有佩戴紅袖章時,衝上去衝著利迪爾就是一通拳打腳踢。

被打的利迪爾一言不發,默默地從口袋裡掏出紅袖章,並戴到左臂上。正欲離開時,一個日本憲兵又趕上前,給了他一記耳光,嘴裡使勁地哇哇亂叫。利迪爾憤怒地瞪了日本憲兵一眼,便拉著那位美籍教師走開了。

集中營里為孩子編教材

山東省濰坊市樂道廣場(濰縣集中營舊址)的利迪爾紀念碑敬和雕像 山東省濰坊市樂道廣場(濰縣集中營舊址)的利迪爾紀念碑敬和雕像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將大約1500名在中國的外國僑民送往位於山東濰坊的日本集中營,利迪爾名列其中。

利迪爾永遠是一個深受大家歡迎的人,即便是在集中營里。孩子們覺得他是一位慈祥的父親,親切地稱他“埃里克叔叔”。年紀大的,則將他視為一位可靠的朋友、絕對可以信賴的人。

集中營有一個16歲的女孩兒戴絲,喜歡化學。她希望獲釋後能報考牛津大學化學系。利迪爾便成了她的義務教師。當時,集中營里沒有任何化學課本,利迪爾憑藉自己超凡的記憶力,居然編寫出一本化學教科書。所有的方程式和化學實驗都被紀錄在這個小本子上。後來,數十位青年人主動提出,讓利迪爾當他們的老師。因為沒有課桌、椅子,“上課”時,利迪爾站著,“學生”們就坐在木箱和大衣柜上。加拿大人大衛·米曹博士曾在集中營里生活過,也當過利迪爾的學生,他至今保存著利迪爾編寫的化學教材。

蘭格登古凱,美國人,他所寫的《山東集中營內》一書中,對利迪爾做過如下描述:“當我在集中營的晚上,走過娛樂室時,經常看見埃里克·利迪爾俯身在棋盤和船模型旁工作,或者在指導人們跳一種社交方格舞。他總是全神貫注,又興致盎然地捕捉那些被囚禁者的想像力。他已經四十幾歲,但身體仍然輕巧、柔軟,步履靈活自如,不過最重要的是,他那時充滿幽默感和熱愛生命的熱情,他的熱心和魅力,使大家適應了那段苦難的日子。”

十字架上黑鞋油寫下英雄的名字

集中營生活極端壓抑,利迪爾經常感到頭部疼痛,但他從不向日本人求助,也沒有告訴任何獄友。就在他去世前幾天的晚上,他還冒著生命危險,獨自前往集中營的陳屍所為兩名死去的修女禱告。

誰都沒有想到,利迪爾會突然離開人間。這個噩耗震撼了整個集中營,在這些被囚的僑民心中,只有利迪爾才是一個永遠也不會倒下的人。因為條件受限,利迪爾的屍體被放在一個臨時製作的棺材裡,並被抬到距離日本僑民區及軍屬居住區不遠的一個荒涼的墳場上。獄友們在利迪爾的墳墓旁豎起一支簡單的十字架。由於找不到油漆,也沒有帶顏色的筆,他們就用黑鞋油在十字架上寫下利迪爾的名字。

利迪爾的死訊,從戒備森嚴的山東濰坊集中營,迅速傳遍全球。利迪爾去世時,他的妻女遠在加拿大。直至1945年5月,她們才在多倫多知道利迪爾去世的訊息。

天津市重慶道38號利迪爾故居 天津市重慶道38號利迪爾故居

1988年,一批中外友好人士聚集山東濰坊,為在那裡建立的埃里克·利迪爾墓地紀念碑舉行揭幕儀式。紀念碑由他的家鄉蘇格蘭的馬爾島花崗石製成,鐫刻有中英文碑文,正面是:“他們應可振翅高飛,為展翼的雄鷹;他們應可競跑向前,永遠不言疲勞。”背後則記載了利迪爾輝煌而短暫的一生。1990年,為了紀念這個了不起的人物,一位出生於蘇格蘭、後居住在香港的土木工程師丘嘉先生,倡導並建立了埃里克·利迪爾基金會。

後記

利迪爾給後人留下一筆極其豐富的精神遺產,在日本集中營最後的日子裡,他曾賦詩一首,表述了對人生的感慨:

“每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雖然都像是站在同一條跑道上,但每個人所做的事又是不同的,因此生命的意義也便有所不

同。”

感人片斷

· 1924年巴黎奧運會奪冠後埃里克·利迪爾如是說——

人是由身、心、靈三部分組成的。體育只是全人教育的一部分。最優秀的教育不是厚此薄彼,而是使每一部分都得到充分發展。我們不僅要用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也要擁有健康強壯的身體,更要牢記我們是有靈性的人。

· 1933年埃里克·利迪爾答加拿大記者問——

問:你真的很高興將生命奉獻在現在的事業上嗎?你難道不留戀那閃爍的鎂光燈、蜂擁的人潮、激動的觀眾、大聲的歡呼、珍貴的慶功酒嗎?

答:當然,有時人會很自然地想到這一切,但我更喜歡我在中國所從事的工作,因為這方面的價值遠超過你所說的一切。你知道,這份榮耀是一個永不朽壞的冠冕。

· 1944年在濰坊集中營埃里克·利迪爾如是說——

運動是很美好的事情。最美妙的,不是那近乎超人般的成就,而在於它所表現的精神。拿掉那種精神,它就是死的!聖靈之於基督徒的生命,就像運動精神之於運動,而且前者更甚於後者。

They shall mount up with wings as eagles; they shall run and not be weary.

影視形象

影片年份飾演者
電影《火的戰車》1981伊安·查里森
電影《終極勝利》2016約瑟夫·費因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