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辰旦

任辰旦

任辰旦字千之,號待庵,浙江蕭山人。幼奇慧,康熙六年進士,授上海縣知縣,有治績。任辰旦就任後,廣視聽,詢民情,從整頓賦稅、處理積案入手,大刀闊斧,善斷明決,時過不久,“積弊盡清”。他當了6年上海知縣,始終清介自矢、布衣素食,後任兵科掌印給事中,典湖廣鄉試,再遷大理寺丞,直至年老還鄉,還為家鄉的水利事業奔走操勞。

基本信息

個人履歷

任辰旦〔1623─1692),字千之,號待庵,浙江蕭山城廂鎮人,生於明熹宗天啟三年,卒於清聖祖康熙三十一年,年七十歲。

個人生平

幼奇慧,與毛奇齡同學。順治十四年(1657年)以鄉試第四名中舉。康熙六年(1667年)中進士,以外氏籍,榜名韓燦,後複姓,改今名。康熙十四年(1675)選授上海知縣。時任辰旦面臨的上海縣情相當嚴峻,縣內“民貧百役,旱澇洊臻,獄訟滋紛”,“前令九人皆累系獄”,這對新任知縣不啻是個當頭棒喝,他臨危受命,真有如履薄冰之感。

任辰旦就任後,廣視聽,詢民情,從整頓賦稅、處理積案入手,大刀闊斧,善斷明決,時過不久,“積弊盡清”。那時縣內有沒水沙田6000餘畝,“民因輸賦,多破家”,辰旦奉檄踏勘,得除賦額,“縣民大歡”。平民孫辛被殺一案,陳屍多年,任躬親審理,終獲公斷。縣境吳淞口的黃龍浦閘,屢建屢圮,拖延多年,民聲怨沸,他親赴現場,反覆考察,弄清事故原委,命工匠“先范石於陸,使合矩度,再募善泅者逐一累垛水中,閘始永固。”

任辰旦當了6年上海知縣,始終清介自矢、布衣素食,“自奉儉樸,待百姓如家人”。康熙十七年(1678),蕭山同鄉翰林院檢討毛奇齡途徑上海看望他,見他生活儉樸,感慨不已,說:“吾觀待庵吏治,一絲一縷,唯恐傷民;杯水束薪,不以累物。”特作詩一首記事:

遙從滬瀆訪琴台,二月春風海畔回。

地僻乍驚新候轉,官貧不厭故人來。

詩中還稱讚待庵吏治:

戍堞但教縣畫鼓,訟庭真見鎖蒼苔。

三載有懷方就日,四郊作誦已如雷。

之後,任辰旦也作了一首詩,答贈毛奇齡,題曰《新歲樂詞》,詩文如下:

三年滬上苦烹鮮,薄俸猶支買水錢。

佳興須從今日始,春風吹向海城邊。

作為一個大縣的知縣,薪俸微薄,從中還要支付日常的飲水費用,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任辰旦的清正廉潔和高風亮節。

社會評價

任辰旦為人耿直無偽,嫉惡如仇,彈劾不避權貴。在任期間,他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先後向朝廷上奏疏十餘篇,內容涉及“酌減賦額”、“確核廉貪”、“請慎用人”、“裁兵利弊”等多方面。在奏疏中,他直言“民生在於吏治,吏治在於守令”,“夫州縣之官與民最親,賢則民受其福,不肖則民受其害”,主張“慎用人以肅綱紀,核廉貪以飭吏治,使廉者必可登用,貪者必難倖免。”所言深切時弊。為了褒獎他的直言諍諫,康熙皇帝專門下了一道誥命,誥文中讚揚他“直聲振陛,上言抗疏,能令九棘風生,激濁揚清”,特封贈他為“中憲大夫”。

任辰旦治理上海六載,“政聲日著”,深得上海民眾擁戴,“歌頌之聲,洋溢遐邇”,因此被督撫破例舉薦入都,“聖祖(康熙帝)可之”。在他離滬赴京時,“邑中歡騰夾道思挽留之”,臨行前,上海民眾還彙編《任邑侯榮耀贈言》一書送給他做紀念。任自己對上海百姓也深懷眷戀之情,他在抵京後寫的《示滬人——時滬民詣縣請留》的詩中,就流露出內心的懷念,詩中寫道:

暫離數千里,似隔二三年。

費日攀征馬,成雲失灌田。

躊躇無可贈,為爾祝平安。

康熙十八年(1679)舉博學鴻儒,任辰旦與試不第。除江南上海縣知縣,他先被授官工科給事中,後任兵科掌印給事中,典湖廣鄉試,再遷大理寺丞,直至年老還鄉,還為家鄉的水利事業奔走操勞。

個人著作

著有《介和堂集》等。《介和堂集》不分卷《補遺》二卷《附錄》一卷(清抄本,津圖)、《介和堂全集補遺》二卷(清刻本,南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