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是以色列官方設立的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位於以色列耶路撒冷,根據以色列國會(Knesset)通過的紀念法令,1953年成立。
紀念館的原名YadVashem,來自於聖經:“我必使他們在我殿中、在我牆內、有紀念、有名號、比有兒女的更美.我必賜他們永遠的名、不能剪除。” “有紀念、有名號”的希伯來語原文發音為yadva-shem。
每年奧地利國外服務組織都會派遣年輕的奧地利人至本館擔任奧地利大屠殺紀念服務員。
歷史
1993年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為了取代20世紀六十年代建築的舊館,決定建築新館。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為全球最大的大屠殺博物館,為反映大屠殺時,歐洲猶太人及日後以色列由灰燼中復活的歷史而設計。
從1950年代開始,紀念館開始進行大概44000位大屠殺倖存者的證詞錄音工作。由於多數大屠殺倖存者年歲已高,所以紀念館擴展證詞方案,改為直接拜訪大屠殺倖存者進行證詞錄音。
2005年3月15日,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的大屠殺博物館正式開幕。博物館由著名猶太建築師 Moshe Safdie 設計。四十位國家領導人和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都出席大屠殺博物館開幕典禮。以色列總統摩西·卡察夫並表示新博物館“是全人類的一塊重要路牌,一塊提醒仇恨與謀殺、種族主義與種族滅絕兩者之間的距離有多么短的路牌。”
設計特色
設計格局
大屠殺紀念館長180米,外形為稜柱體的三角形結構,500英尺長的長脊式配置,牆面則由鋼筋混凝土構成。
紀念館包括大禮堂、學堂、記載大屠殺受害者的數碼資料庫和紀念大屠殺受害者的紀念碑。紀念館占地4000多平方米,大多位於地下,共有十間展廳,包含一間紀念堂、一個歷史博物館、一個畫廊、一間"名字堂"(HallofNames)、一座檔案館、“毀滅社區的山谷”(ValleyofDestroyedCommunities)、一座猶太教堂、一個教育中心等,每一間廳展覽大屠殺歷史的一個部分。
紀念館展覽路線端點為人名紀念堂,為紀念館中最具戲劇性高潮的紀念空間,30英尺高的圓錐形構造開口朝天,頂部置放大屠殺中犧牲的百萬猶太人姓名與個人記錄,下方則由天然岩床鑿出圓錐體紀念那些無名犧牲者。
設計理念
新的紀念館是建在原來紀念館不遠的地方,整體建築物類似一個三角形,三角形代表大衛星的下半部,這是為紀念由於大屠殺而死去的全球半數猶太人。紀念館入口與遊客中心位於長脊的一頭,以懸臂三角柱懸出。地勢較低的另一頭為紀念館出口,由自山丘側穿出的弧狀薄牆如雙翼朝天展翅。沿著紀念館中央走道設定各展覽廳,頂部採用60英尺長之細長天窗。部分埋藏於水面以下的展覽廳隱於自紀念館入口進入的直接視線中,隨著參觀者的前進路線,各展覽廳以章節的形式一一呈現大屠殺歷史事件。
展品
與前紀念館大多數展品為照片的特色不同,新紀念館的展品相當多,其中還有全球大屠殺倖存者、博物館及紀念碑贈送的280個藝術品等。
紀念館有從波蘭當時的猶太人圍城中所運來的地磚、街燈,被沒收的銀器等物品,還有四千多雙在奧斯維辛集中營被毒殺著遺留下來的舊鞋。
國際義人
博物館專設一處以紀念那些在大屠殺期間承擔巨大的個人風險,援救猶太人的非猶太人——尊稱為“國際義人”(“RighteousAmongtheNations”)。
博物館設立的國際義人共2萬多人:例如法國村莊LeChambon-sur-Lignon的居民(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他們收留躲避納粹的猶太人。)、中國外交官何鳳山(發給猶太人簽證)、日本外交官杉原千畝(發給猶太人簽證)與潘均順(收留逃離屠殺的猶太少女)等人。
意義
記載
記載大屠殺倖存者的證詞。收集大屠殺受害者的名字。
收集關於大屠殺的照片和檔案。
研究
進行大屠殺研究。
提倡學生們進行大屠殺研究。
出版研究成果刊物。
對公眾提供研究場所和資料。
教育
經營“大屠殺學國際學校”(InternationalSchoolforHolocaustStudies)。
對年輕人進行關於大屠殺教訓的教育。
為以色列學校和外國學校設計有關教案。
舉辦大屠殺展覽 進行大屠殺的公眾教育。
紀念
舉辦紀念儀式,紀念大屠殺受害者。
2013年4月7日,以色列在亞德韋希姆大屠殺紀念館舉行了一年一度的大屠殺遇難者紀念儀式,悼念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猶太人死難者。以色列每年的大屠殺紀念日在猶太歷7月27日(公曆4月或5月間)舉行。在此期間,各地娛樂場所關門停業,電視娛樂節目停止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