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川大附小五(6)班(即2008級6班)的文化牆上,教室前方貼著“孝親、尊師、重道、修身”,後方則貼著“勤奮、自立、樂學、善思”。這是班主任鄧新靖和家委會成員最終妥協的結果。
鄧新靖,今年32歲,教齡已有13年。在從教過程中,他遇到一個“兩難問題”,很多學生聽老師話但不聽家長話。2010年暑假,他聽了一個“百善孝為先”的講座,隨後收集了大量有關“孝”的書籍潛心研讀。“人不孝親,無以尊師;人不尊師,無以重道。”鄧新靖說,人不重道,遑論學業。在研讀《孝經》等著作後,他以“孝為根本”的想法漸成雛形。
他向家長們闡述了他關於“孝”的思考。隨後,他和家長、家委會商量後,家委會印製了《弟子規》《二十四孝圖》《孝經》《道德經》、《三字經》、《訓蒙駢句》等讀物。另外,他還在早讀、語文課前三分鐘等時間開闢了專門的“孝育”時間。《二十四孝》和《孝經》是晨讀暮誦,《弟子規》拆分為44份貼在課桌上。他還發放調查表,制定《孝言孝行反饋表》,讓家長對孩子在家裡的孝言孝行進行評價。
爭議
他以“孝為根本”當時就引發很大的爭議,甚至有家長想聯名上書“彈劾”,主要原因是鄧老師將很大重心放在“孝”上,家長擔心把學生的功課荒廢了。一位家長擔憂,孩子可能會發現學到的東西和大環境不一樣,比如吃飯“長者先,幼者後”,現在哪個家庭不是圍繞孩子一個人轉?家長老金說,鄧老師布置暑假作業,要求孩子每周寫一篇以“孝子在行動”為主題的作文,一些孩子覺得枯燥,都在應付編故事。家委會主席老王則建議“孝育”應在思想品德課上,不能占用正課時間。但鄧新靖強調,“都是用的零散時間”,比如晨讀時間、午休、和語文課前三分鐘以及部分思想品德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