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盆村

仙人盆村,隸屬山東省海陽市盤石店鎮,全村轄區總面積2.5平方公里,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花生、蘋果、芋頭等。

基本信息

仙人盆村簡介

仙人盆村位於山東省海陽市東北部,地處東經121°10′,北緯36°54′。東鄰東庵村,西接山中澗村,南與大薛家村交界,北與黑崮村相連,隸屬盤石店鎮。距市政府駐地18公里,距鎮政府駐地10公里。
明天啟年間(1621-1627年),先居者因村後有一石崮,酷似盆形,其中積水久旱不涸,傳為仙人所用,故命村名仙人盆。“文化大革命”期間,因諱避“仙人”二字,更名為盆山前村。1981年,復稱仙人盆村。
全村轄區總面積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64公頃,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花生、蘋果、芋頭等,果園面積20公頃,乾雜果面積為13.33公頃。

仙人盆村發展

2002年,全村有160戶,470人。有蔣、於、楊、吳、王等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蔣姓。
200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85萬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為58%、13%、29%,人均純收入3090元。
第一產業1978-1982年,從院下村購進果樹苗1.2萬株,果園面積達到13.3公頃。村“兩委”制訂獎罰辦法,按每人200平方米分給村民管理。到1994年,全村果園集體提留達到6萬元,村民人均收入達到1000元。
1994年,到煙臺福山區購進大櫻桃接穗1萬個,進行了嫁接。同時開發山嵐,栽植板栗、大棗6.7公頃。2000年,全村水果及乾雜果收入,人均達到2000元。1999年,又規劃、建設了盤山路,全長3公里,為村裡的農業發展打下了基礎。2002年,糧食畝產563公斤,總產18.6萬公斤;第一產業收入279.7萬元,其中農業收入95萬元,畜牧業收入184萬元,林業收入0.7萬元。
第二產業建國前,本村僅有小手工業,主要為條編、小紅爐,從業人員不足10人,收入僅能自給。1967年,村集體建起機械加工廠、麵粉廠。家庭婦女主要從事花網勾編和毛衫加工。2002年,全村第三產業從業人員80人,收入61萬元,其中工業收入10萬元,建築業收入51萬元。
第三產業1958年,辦起供銷合作社代銷店。到2002年,村有商店2個,第三產業從業人員30人,收入144.3萬元,其中運輸業收入52萬元,服務業收入68.3萬元,商飲業收入24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33年,村里由會首組織村民集資,僱請先生辦起私立國小。1949年成立仙人盆國小。2000年,村國小併入大薛家學區。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者26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60公斤左右。2000年,人均糧食600公斤。2002年,人均存款4000元,全村有運輸車4輛、農業用車62輛、機車3輛、電話66部、彩電戶達到80%以上、電冰櫃12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齊,破爛不堪,村民住房全為草房,人均居住面積不足4平方米。1981年,村統一規劃街道、房屋建設。新房區全為磚石結構的瓦房。到2002年,共建新房40餘幢,人均居住面積達到22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0年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971年,村辦起了合作醫療站。1981年,村集體投資,用上電網供電。1983年,村投資修建自來水蓄水池,解決了村民吃水難的問題。1995年,村投資安裝閉路電視和程控電話。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8年,蔣德正經繆家村繆京龍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村里第一名黨員。1949年8月,全村有6名黨員。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4個,黨員28名。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蔣德正、蔣在仁、蔣克福、蔣仁仙、蔣在國、吳紹明、蔣在玉。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成立村公所,蔣德正為主要負責人。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委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蔣德正、蔣連春、蔣德文、蔣德財、蔣在仁、蔣風龍、蔣連生、蔣仁悅、楊述忠、於兆江、吳紹明、楊學合、蔣在林、蔣述薦。1999年,蔣忠海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