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
現代社會、市場經濟給我們帶來各種文明享受的同時,把我們對物質追求的預期不斷調高,而我身邊年輕人、80後等淪為各種物質追求的‘奴隸’也成為普遍現象,尤其是年輕一族,月月消費超支的卡奴‘月光族’、貸款買車或者買車後借錢維持用車一族、還有每月將收入大部分放進銀行按揭帳戶的房奴。知名品牌的消費、豪華度假去海外等等,真是多層次的誘惑在創造著無窮盡的需求,而超過自己支付能力的消費渴望導致我們中的一些人不但有數得過來的負債,還有數不過來的精神壓力。
如今對很多年輕人來說,購房已不是個人行為,而是一個家庭、一個家族在供房。有人用“六一模式”概括全家供房的情景:青年夫妻、男方父母、女方父母6人用多年的積蓄共同出資在城市裡買一套房。
除了房貸壓力外,他們還面臨醫療、子女教育費用和父母養老費等多種壓力。因此買房也導致了越來越多沒有小孩的“丁克”家庭的出現。他們認為丁克是一種生活方式——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現實生活中,也正是這些認可自己是丁克角色的群體,能夠較好堅持自己的選擇,並經營與享受自己的丁克生活。
房貸壓力使得一種叫“按揭病”的現象出現:許多房貸者日思夜想如何快速擺脫貸款問題,致使其產生過重的心理負擔,不僅影響了正常的生活,也影響到健康。 當然,一些人認為“生活水平下降是暫時的,擁有一套理想的房子卻是長久的,而且房子還會不斷升值”,這幾乎成了這些“負翁”貸款買房的共同心態。
前景
“房奴”、“車奴”群體,多是“80後”等白領、中等收入群體,而白領、中等收入群體通常被認為是一個社會的穩定器和消費主力軍,是中流砥柱。我們往往冀望於培育一個龐大的中等收入群體而建成一個穩定的“橄欖形”社會,可如今白領中產們眾“奴”加身,負擔重、壓力大,一個“奴”字足以讓白領中產們疲於奔命。
處境堪憂的不光是我國的白領中產。根據日本學者三浦展的研究,日本在上世紀50-70年代產生了一億左右中產階層,近年來卻開始“上流”與“下流”的兩極分化,且多是“下流化”。
再看我國,中等收入群體通常被認為正在形成之中,但他們又何嘗不是在“下流化”?白領中產一族,大多上有老、下有小,低廉的工資和畸高的房價幾乎剝奪了他們教育、投資、創業的再發展能力和上升途徑,消費乏力,上升不成,遂變“下流”。如果說日本的中產階層是“年老體衰”,那么,我們則是“未老先衰”。看來,“橄欖形”社會任重道遠,倒是“啞鈴形”社會和“倒T形”社會頗為貼切。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通過稅收調節和社會保障的再分配製度。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分化的鴻溝,可我們的“再分配”調節明顯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