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親心理

仇親心理

仇親心理一般多發生於青春期孩子,許多父母都有這樣的體會,當孩子十三四歲時,總和父母對著幹,你讓他往東,他偏往西,能持續2~3年。這種“作對”在有的孩子身上表現明顯,常把母親氣哭,把父親氣得渾身發抖,在有的孩子身上表現較弱,但一般父母都能感覺到這種“作對”。精神分析理論學家把這段青少年時期稱為“仇親期”。“仇親期”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必經之路,作為父母,首先應該了解和理解孩子在青春期所特有的這種心理變化,認識到孩子不是故意和家長作對,或是有意惹家長生氣,而是為了體現他那不成熟的自我意識,此時的家長要平靜地對待孩子的抗爭,千萬彆氣惱。如果孩子很不聽話,父母又無力改變時,就需要尋求心理諮詢專家或老師的輔導,這對家庭的幸福和孩子的健康成長是非常必要的。此外家長通過和心理諮詢師溝通,也會在以後教育青春期孩子上得到很多的啟迪和幫助。

概述

有關專家在不同年齡層次的調查中顯示,學齡前的兒童90%以上都和父母最親,而十一二歲的少年,有54%的人最不喜歡自己的父母,少數還出現了仇視父母的態度。父母的巨大付出,換回的卻是“恩將仇報”。其實,這是孩子心理成長發育的一個過程,心理學家將這個孩子從兒童到成人的過渡時期所特有的表現稱之為“仇親期”。

原因

孩子隨著身體長高,心理上也會發生明顯的變化。其中一個特殊的變化是自我意識的逐步清晰,如不再那么依賴父母,希望把自己當成大人看待,希望能獨立處理自己的問題,交往的興趣由家庭逐步轉向社會,由父母轉向朋友,由同性轉向異性。而此時的父母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心理變化,不了解他們的心理需求,依然把他們當小孩實行全方位的包乾,干涉了他們言行舉止的發揮,孩子的自我意識得不到充分發展和體現,使孩子感到不滿足並產生反感,進而便與父母疏遠,乃至產生對抗和抗爭,希望通過與父母對著幹來體現自我。這樣就產生了越爭越管,越管越爭的惡性循環。

如何化解

要主動給孩子營造體現自我意識的機會和氛圍,尊重孩子的人格和獨立的願望及同夥伴的友誼,放手讓他們完成自己的事,對錯誤的想法和主意,也不要粗暴地指責,和孩子交朋友,幫他們出主意,總結失敗的原因,樹立自信心,促使他們早日走向成熟。即使有重要的事需做出決定時,也同樣要聽一聽孩子的意見,多用商量的口吻,採取合作、寬容、理解、尊重、接納的態度與他們交流和溝通,避免誘發他們的逆反心理

再次,家長應該學習一些心理知識尤其是青春期心理學,在增加親子心理相容的基礎上,正確引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促使孩子身心健康。

注意事項

與孩子交流是應注意以下幾點

仇親心理仇親心理

1.當孩子向你談他感興趣的問題時,要集中注意力聽,不要似聽非聽,或者一邊做其他事(例如看電視)一邊聽。如果正在做十分緊急的事,不妨跟孩子打個招呼,取得孩子諒解。 

2.即使一開始就不同意孩子的意見,也要耐心聽完,充分了解他們的看法。要以交換意見的方式發表自己的看法,不要嘮叨說教而不考慮孩子的意見。 

3.用尊重的語氣而不是教訓的語氣發言。尊重孩子會使孩子尊重自己,教訓常常帶來反感和對立,只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4.父母要正視孩子自我意識的增長和認識能力的提高,指導、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所處年齡階段的生理心理特點,明確指出他們自身尚存的幼稚性、依賴性和認識上的片面性。 

5.家裡的事也可以徵求孩子的意見,如果他的意見合理或與大人的意見一致,就以他的意見作出決定,這樣可以增加他的“參政(家政)感”和責任感,從而促進家庭關係的協調。 

在日常行為方面也應注意以下幾點 

1.要做出好榜樣。俗話說:“身教重於言教。”如果自己要抽菸,就無法說服小孩不吸菸。青少年一般都是根據別人的行為而不是根據言詞來學習和評價別人的,當然也包括評價自己的父母。

2.孩子做的事,不要每件都指手畫腳,許多事可以放手讓他去獨立進行。對需要干預的事應採取適當的方式,如採取激烈的方式就易產生隔閡或加深隔閡。 

3.尊重孩子的隱私權。中國的傳統是對小孩的隱私不尊重,因此常常出現父母拆孩子的信件、看孩子的日記等情況。這些情況有時會引起孩子的情緒對立,父母應該用關心和尊重的態度對待他們。 

4.對任何事都要保持冷靜,避免做出過分的反應。即使是一次偶然的過火行為,也容易在感情上留下長期的裂痕。相信通過父母和孩子心靈上的交流,會找到共鳴點,走到一起。時間會彌補心靈的傷痕,關鍵是方法對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