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人類腦圖譜是理解腦的結構和功能的基石,最常用的腦圖譜是100多年前德國神經科學家布羅德曼(Brodmann)繪製的腦分區圖譜,即布羅德曼(Brodmann)圖譜。一直以來,科學家們希望能夠精細化布羅德曼圖譜。2016年,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腦網路組研究中心蔣田仔團隊聯合國內外其它團隊通過6年的努力,成功繪製出全新的人類腦圖譜:腦網路組圖譜。腦圖譜的發展由腦科學自身發展及神經技術的重大突破等因素共同驅動,經歷了不同的歷史階段。
歷史
Brodmann圖譜,雖然國外有些實驗室試圖利用超薄切片技術、染色技術以及顯微觀察技術,基於腦標本的超薄切片構建細胞構築機率腦圖譜,希望在一定程度上細化Brodmann分區,但是由於不能針對特定個體進行腦區劃分,而且耗時耗力,其套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近三十年來,以非侵入性磁共振技術為代表的一批成像技術可以在體、無創地對人腦以前所未有的時空解析度進行成像,可以測量包括腦的形狀和大小,連線腦不同區域的神經纖維,以及腦不同迴路或通路的功能活動變化等。利用磁共振成像技術在獲取大樣本活體腦影像的基礎上,能夠對腦結構和功能區進行精細劃分並製作出適用活體個體的腦圖譜。
雖然已經有一些基於磁共振圖像構建的腦圖譜,但是基本都是基於結構磁共振成像,在腦區劃分上主要基於溝回拓撲分布,而且腦區定義非常粗糙,甚至存在明顯的錯誤,很難與腦的功能解剖相對應。
中科院自動化所腦網路組研究中心突破傳統腦圖譜繪製的瓶頸,提出了“利用腦結構和功能連線信息”繪製腦網路組圖譜的思想。自2010年以來,該團隊在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以及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資助下,聯合國內多家綜合性醫院及研究院所對腦網路組圖譜的繪製方法和功能驗證進行系統的研究,對腦網路組圖譜使用需要的工具和軟體進行了全面的評測。
腦網路組圖譜已經在其入口網站上開放共享,以線上顯示以及軟體下載的方式提供給國內外相關研究領域的科研人員和臨床醫生免費使用。該圖譜包括246個精細腦區亞區,以及腦區亞區間的多模態連線模式,突破了100多年來傳統腦圖譜繪製思想,引入了“腦結構和功能連線信息”對腦區進行精細劃分的全新思想和方法,比常用的布羅德曼(Brodmann)圖譜精細4~5倍,具有客觀精準的邊界定位。這也是國際上首次建立了巨觀尺度上的活體全腦連線圖譜。
腦網路組圖譜
腦網路組圖譜不僅包含了精細的大腦皮層腦區與皮層下核團亞區結構,而且在體定量描繪了不同腦區亞區的解剖與功能連線模式,並對每個亞區進行了細緻的功能描述。腦網路組圖譜的構建將引領人類腦圖譜未來發展從標本走向活體,從粗糙走向精細,從單一的解剖結構描述到集成結構、功能和連線模式等多種知識的綜合描述,為實現腦科學和腦疾病研究的源頭創新提供基礎。
腦網路組圖譜能夠提供每個亞區的結構和功能連線模式,從而明確每個亞區的組織模式及功能意義,這為在巨觀尺度上研究腦與行為的關係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工具,將加深對於人類精神和心理活動的認識,為理解人腦結構和功能開闢了新途徑,並對未來類腦智慧型系統的設計提供重要的啟示。
此外,腦網路組圖譜能夠提供的個體化的精細腦區亞區以及定量的連線模式,不僅為神經及精神疾病的新型治療技術提供準確的定位,而且還將為腦中風損傷區域及癲癇病灶的定位、神經外科手術中的腦膠質瘤的精確切除、以及對功能腦區更嚴格有效的保護做出貢獻,從而能夠極大程度地推動此類技術在臨床神經精神疾病治療的套用,提高診斷質量與治療效果。
腦網路組圖譜是人類腦圖譜發展和神經技術進步的必然趨勢,是腦科學、認知科學、認知心理學等相關學科取得突破的關鍵,它能為解析神經及精神疾病神經環路的結構和功能異常,並為發展新一代診斷、治療技術方法奠定堅實的基礎。
套用意義
腦網路組圖譜已經引起國內外同行的高度關注,例如歐盟人腦計畫(HumanBrainProject,HBP)即將在其神經信息平台(NeuroinformaticsPlatform,NIP)公開發布該圖譜,國際神經信息學協調委員會(InternationalNeuroinformaticsCoordinatingFacility,INCF)已在第一時間線上發布了人類腦網路組圖譜。此外,一些國際著名神經影像分析軟體平台,如SPM,FSL等都將腦網路組圖譜作為主要人類腦圖譜提供給用戶使用。
有評論認為,腦網路圖譜的構建,讓人類腦圖譜的繪製從標本走向活體,從粗糙走向精細,從單一的解剖結構描述到集成結構、功能和連線模式等多種知識的綜合描述,為理解人腦結構和功能、理解人類的認知和行為過程開闢了新途徑。而這一基礎研究結果也有非常重要的套用價值,不僅可對未來類腦智慧型系統的設計提供重要啟示,而且在腦疾病的臨床診斷和治療上也很有幫助,特別是能為腦中風、癲癇等神經及精神疾病的新型治療技術提供準確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