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梁漱溟 著
出 版 社: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7-11-1
字數: 238000
版次: 1
頁數: 250
印刷時間: 2007//11/01
紙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61338278
包裝: 平裝
編輯推薦
•學貫中西的智者 “中國最後一位儒者”
•敢與毛主席“唱反調”的“非右派分子”
•國學大師梁漱溟 談人生、論治學
一個人、一位學貫中西的學者、一位敢於直言的智者;一輩子、一生筆耕不輟勤著述、一生秉筆直書悟人生;他是一座文化的高峰,他是一個倔強的坐標。
梁漱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學者、哲學家、思想家、活動家、政治家,諸多名號後哪一個才是真正的梁漱溟?梁漱溟先生給世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恐怕只有上世紀50年代他曾在某次會議上當眾頂撞毛澤東,和他那張攝影於上世紀80年代嘴角堅毅目光炯然的晚年照片。人們敬佩他不屈於權勢的性格,卻並不知道他的學問文章。這些文章收在《人生的藝術》中,是為其長子梁培寬先生所審定之新書,目的旨在總結梁漱溟對人生對世道的論述,藉以管窺其思想精華所在。生命的和諧,也就是人生的藝術。所謂生命的和諧,即人生生理心理——知、情、意——的和諧;同時,亦是我的生命與社會其他的人的生命的和諧。
所謂人生的藝術,就是會讓生命和諧,會作人,作得痛快漂亮。
——梁漱溟
內容簡介
梁漱溟先生一生著述極豐,主要著作有:《印度哲學概論》、《究元決疑論》、煉西文化及其哲學》、《鄉村建設論文集》、《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最後覺悟》、《鄉村建設大意》、《鄉村建設理論》、《朝話》、《中國文化要義》、《人心與人生》、《我的努力與反省》、煉方學術概觀》、《梁漱溟教育論文集》等數十種。梁先生生前著有大量探討人生、治學等方面的文章,此次我們從梁先生眾多關於人生和治學的著述中精選出數十篇,按照其所論述的主題將其分為上下兩編。由梁先生的長子梁培寬先生親自審定篇目,並將本書命名為《人生的藝術》。
梁漱溟先生自謂問題中人,並且將畢生的精力都投入到探求人生、社會和學術的問題之中,在本書中,先生細膩坦誠的筆觸之下,其艱難跋涉探求人生、治學、社會等問題之解決途徑的躅躅身影清晰可見;而先生九十多年的人生軌跡中學習之歷程、思想之嬗變以及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精神也纖毫畢現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從而為了解和研究中國最後的大儒——梁漱溟先生的人生經歷、學術思想以及生活情操提供了豐富而翔實的資料。
作者簡介
梁漱溟(1893—1988),中國著名學者,社會活動家。原名煥鼎,字壽銘。祖籍廣西桂
目錄列表
上編 我生有涯意無盡
人生的意義
三種人生態度
合理的人生態度
合理的人生生活
人生在創造
我之人生觀如是
生命的歧途
我自己的長短
我的信念
談生命與向上創造
一般人對道德的三種誤解
道德為人生藝術
一個人的生活
如何才能得到痛快的合理生活
如何可以使人的行為合理
日常生活的態度
吾人的自覺力
吾儕當何為
在吾人一生中的青年期
欲望與志氣
發心與立志
言志
談習氣
懺悔——自新
心理的關係
心理的調整
談兒童心理
青年與時代
青年修養問題
調整自己必親師取友
朋友與社會信用
朋友與信
擇業
秋意
新年的感觸
吾人的生活與家庭
我的生活實情
如何成為今天的我
下編 心期填海力移山
東方學術之根本
附錄 談戲
中國文化問題
中國文化的兩大特徵
中國文化問題略談
中國本位文化宣言
如何創造中國的新學術
東西人的教育之不同
中國社會構造問題
中國人的長處與短處
中國民族的力量
中國士人的心理
中西學術之不同
中西醫學比較觀
宗教問題講演
理性與宗教之相差
理性與理智之分別
談學問
儒術
在孔子哲學第一次研究會上的演講
孔子真面目
……
媒體評論
“爭諫”背後的儒者風骨
——評梁漱溟新書《人生的藝術》
1953年9月的一個下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第27次會議正在北京懷仁堂內舉行。在身著舊式長衫的梁漱溟一段發言過後,毛澤東的臉立刻沉下來,並不斷地喃喃自語,顯得非常生氣。梁漱溟顯然也發現自己已經激怒了毛澤東,於是馬上要求再次發言。但是他剛一開口,毛澤東就打斷了他的第二次發言,幾百名與會者一瞬間都驚恐地盯著發言者的講台,幾乎沒有一個人見過毛澤東這樣發過脾氣,空氣都凝固了。
在先前的發言中,梁漱溟大膽批評了政府關於採納蘇聯經濟發展模式的決定,這一幕多少讓我們看到一點“爭諫”的意味,成了儒家傳統最後一次有意識的公開展現。這箇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固執的儒者,在這場衝突中顯得弱勢而孤獨,然而他長期以來在道德上表現出來的英雄氣概,卻被當時稱作是中國“最後一名儒家大師”、“最有骨氣的人”。
梁漱溟的第二次發言究竟要說些什麼,我們已不得而知,因為中國千百年來的儒學傳統已經在這最後一句爭辯中落下了帷幕,從此被請進了博物館。對於這個問題,我們現在只能到梁漱溟先生的思想遺產中去尋找答案。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最近將梁漱溟一生的著作中最為重要的、經典的雜文和學術講稿及部分從未示人的遺稿集結成冊,並由梁漱溟的長公子梁培寬先生親自審訂出版了 《人生的藝術》一書,為我們了解這位一代大儒的文人風骨和思想精髓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途徑。
本書分為上下兩編,分別向我們展示了梁漱溟一生對兩個問題的苦苦探求和思索——人生問題和中國社會問題。上篇探討人生問題,多為精闢簡練的小短文。讀這一部分,我們如同和一位儒雅嚴肅的老先生對坐,聽他談人生,談道德,談志向,談修養。他言語精煉而字字珠璣,懇切卻又嚴厲。在人生問題上,他眼見當時的社會在波瀾起伏的轉型期所遭遇的道德和價值上衝擊和搖擺,深感傳統道德觀念和人生意義的重要性,迫切地想要回復和穩固世人高尚的道德修養和積極的志向追求。
在下編中梁漱溟展現給我們的是另一種大氣而深刻的學者風範。在這一部分,他往往長篇大論侃侃而談,使讀者感受到一種睿智的感染力。他深入地闡述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中肯地提出批評和褒揚,為中國學術和文化的發展方向提出了懇切的建議。他論述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細緻地分析二者的差別和優劣,言談間對中國傳統智慧的褒揚和熱愛展露無遺。他解讀中國的社會結構和民族心理,結合當時的社會狀況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剖析。
這本書完整地為我們展現了一位優雅而又帶著些須執拗的大儒的形象。說他保守也許並不為過,但此時保守不再是一個簡單貶義的詞語。他並不固守傳統中國的一切,而是有所揚棄,而對於其中的精華,他固執地堅守著不願意放棄。他對於這個國家有著一種超乎個人的溫情和敬意,而對於千百年來作為國家根基的農民更是有著深厚的情感,並且終其一生獻身於鄉村工作。
此時,我們不難再理解他和國家最高領導人毛澤東的那一場衝突,兩人雖然立場不同,卻同為堅定而誠摯的愛國者。梁漱溟骨子裡對於這個國家的情感以及他對於儒家道德那種根深蒂固的信仰,使得他不憚於冒犯這位高高在上的毛澤東。“最有骨氣的人”這一頭銜,加在梁漱溟的頭上,恐怕是再貼切不過了。
精彩書摘
普通人對於道德容易誤會是拘謹的、枯燥無趣味的、格外的或較高遠的,仿佛在日常生活之外的一件事情。按道德可從兩方面去說明:一面是從社會學方面去說明,一面是從人生方面去說明。現在我從人生方面來說明。
上次所說的普通人對於道德的三點誤會,由於他對道德沒有認識使然;否則,便不會有這種誤會。道德是什麼?即是生命的和諧,也就是人生的藝術。所謂生命的和諧,即人生生理心理——知、情、意——的和諧;同時,亦是我的生命與社會其他的人的生命的和諧。所謂人生的藝術,就是會讓生命和諧,會作人,作得痛快漂亮。凡是一個人在他生命某一點上,值得旁人看見佩服、點頭、崇拜及感動的,就因他在這個地方,生命流露精彩,這與寫字畫畫唱戲作詩作文等作到好處差不多。不過,在不學之人,其可歌可泣之事,從生命自然而有,並未於此講求。然在儒家則與普通人不同,他注意講求人生藝術。儒家聖人讓你會要在他整個生活舉凡一顰一笑一呼吸之間,都感動佩服,而從他使你的生命受到影響變化。以下再來分疏誤會。
說到以拘謹,守規矩為道德,記起我和印度太戈爾的一段談話。在民國十三年時,太戈爾先生到中國來,許多朋友要我與他談話,我本也有話想同他談,但因訪他的人太多,所以未去。待他將離北平時,徐志摩先生約我去談,並為我們作翻譯。到那裡,正值太戈爾與楊丙辰先生談宗教問題。楊先生以儒家為宗教,而太戈爾則說不是的。當時徐先生指著我說:梁先生是孔子之徒。太戈爾說:我早知道了,很願聽梁先生談談儒家道理。我本無準備,只就他們的話而有所辨明。太戈爾為什麼不認儒家是宗教呢?他以為宗教是在人類生命的深處有其根據的,所以能夠影響人。尤其是偉大的宗教,其根於人類生命者愈深不可拔,其影響更大,空間上傳播得很廣,時間上亦傳得很久遠,不會被推倒。然而他看儒家似不是這樣。仿佛孔子在人倫的方面和人生的各項事情上,講究得很妥當周到,如父應慈,子應孝,朋友應有信義,以及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等等,好像一部法典,規定得很完全。這些規定,自然都很妥當,都四平八穩的;可是不免離生命就遠了。因為這些規定,要照顧各方,要得乎其中;顧外則遺內,求中則離根。因此太戈爾判定儒家不算宗教;而很奇怪儒家為什麼能在人類社會上與其他各大宗教卻有同樣長久偉大的勢力!我當時答他說:孔子不是宗教是對的;但孔子的道理卻不盡在倫理綱常中。倫理綱常是社會一面。《論語》上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所有這一層一層的內容,我們雖不十分明白,但可以看出他是說的自己生活,並未說到社會。又如《論語》上孔子稱讚其門弟子顏回的兩點:“不遷怒,不二過,”也都是說其個人本身的事情,未曾說到外面。無論自己為學或教人,其著重之點,豈不明白嗎?為何單從倫理綱常那外面粗的地方來看孔子呢?這是第一點。還有第二點,孔子不一定要四平八穩,得乎其中。你看孔子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志氣很大,很豪放,不顧外面;狷者狷介,有所不為,對裡面很認真;好像各趨一偏,一個左傾,一個右傾,兩者相反,都不妥當。然而孔子卻認為可以要得,因為中庸不可能,則還是這個好。其所以可取處,即在各自其生命真處發出來,沒有什麼敷衍牽就。反之,孔子所最不高興的是鄉愿,如謂:“鄉愿德之賊也。”又說:“過我門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唯鄉愿乎!”鄉愿是什麼?即是他沒有他自己生命的真力量,而在社會上四面八方卻都應付得很好,人家稱他是好人。孟子指點得最明白:“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那就是說外面難說不妥當,可惜內里缺乏真的。狂狷雖偏,偏雖不好,然而真的就好。——這是孔孟學派的真精神真態度,這與太戈爾所想像的儒家相差多遠啊!太戈爾聽我說過之後,很高興的說:“我長這樣大沒有聽人說過儒家這道理;現在聽梁先生的話,心裡才明白。”世俗誤會拘謹,守規矩為道德,正同太戈爾的誤會差不多。其實那樣正難免落歸鄉愿一途,正恐是德之賊呢!
誤以為道德是枯燥沒趣味的,或者與誤認拘謹守規矩為道德的相連。道德誠然不是放縱浪漫;像平常人所想像的快樂仿佛都在放縱浪漫中,那自然為這裡(道德)所無。然如你了解道德是生命的和諧,而非拘謹守規矩之謂,則生命和諧中趣味最深最永。“德者得也”,正謂有得於己,正謂有以自得。自得之樂,無待於外面的什麼條件,所以其味永,其味深。我曾說過人生靠趣味,無趣味則人活不下去。活且活不下去,況講到道德乎?這於道德完全隔膜。明儒王心齋先生有“樂學歌”(可看《明儒學案》),歌曰:“樂是樂此學,學是學此樂,不樂不是學,不學不是樂。”其所指之學,便是道德,當真,不樂就不是道德呀!
道德也不是格外的事。記得梁任公先生、胡適之先生等解釋人生道德,喜歡說小我大我的話,以為人生價值要在大我上求,他們好像必須把“我”擴大,才可把道德收進來。這話最不對!含著很多毛病。其實“我”不須擴大,宇宙只是一個“我”,只有在我們精神往下陷落時,宇宙與我才分開。如果我們精神不斷向上奮進,生命與宇宙通而為一,實在分不開內外,分不開人家與我。孟子說:“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休惕惻隱之心。”這時實分不出我與他(孺子)。“我”是無邊際的,那有什麼小我大我呢?雖然我們為人類社會著想,或為朋友為大眾賣力氣,然而均非格外的,等於我身上癢,我要搔一搔而已。
梁漱溟先生是中國現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原名煥鼎,字壽銘、蕭名、漱溟,後以其字行世。生於北京,祖籍廣西桂林,順天中學堂畢業,其後自學。1917-1924年執教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30-1937年從事鄉村建設活動。40年代抗日戰爭期間,為國事奔走,謀求國內團結。
梁漱溟先生一生著述極豐,主要著作有:《印度哲學概論》、《究元決疑論》、《東西文化及其哲學》、《鄉村建設論文集》、《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最後覺悟》、《鄉村建設大意》、《鄉村建設理論》、《朝話》、《中國文化要義》、《人心與人生》、《我的努力與反省》、《東方學術概觀》、《梁漱溟教育論文集》等數十種。梁先生生前著有大量探討人生、治學等方面的文章,此次我們從梁先生眾多關於人生和治學的著述中精選出數十篇,按照其所論述的主題將其分為上下兩編。由梁先生的長子梁培寬先生親自審定篇目,並將本書命名為《人生的藝術》。
梁漱溟先生自謂問題中人,並且將畢生的精力都投入到探求人生、社會和學術的問題之中,在本書中,先生細膩坦誠的筆觸之下,其艱難跋涉探求人生、治學、社會等問題之解決途徑的躅躅身影清晰可見;而先生九十多年的人生軌跡中學習之歷程、思想之嬗變以及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精神也纖毫畢現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從而為了解和研究中國最後的大儒——梁漱溟先生的人生經歷、學術思想以及生活情操提供了豐富而翔實的資料。
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