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齋[歷史人物]

王心齋[歷史人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基本信息

王心齋是

王陽明的弟子

,也是所謂「泰州學派」的始創者。在王門之中,王心齋是一個十分獨特的人物。他三十八歲才執贄王門。在此之前,已能「以經證悟,以悟釋經」,而且到處講學傳道。有人認為他的見解與王陽明良知之學相類時,他立刻就感覺到至少在表面上自己思想的核心與王陽明不盡相同,「王公論良知,艮談格物」。他不僅思想獨立,行徑亦十分奇特。他在未見陽明之前,就已經按《禮經》製作五常冠、深衣、大帶、笏板,後來就是穿著這一身自製的古服,往見陽明。見陽明之後兩年,又自創蒲輪,招搖道路,周流天下以傳道。由於冠服言動,不與人同,在京中聳動一時。同門勸他離京,不聽,陽明親自寫信要他回會稽,才肯離京。這樣的人物,講學立義不遵守陽明的軌範,是不足為奇的。可是,正因為他講學立義不守陽明軌範,所以從王學的立場去理解他、評價他,都會產生相當的困難。學術思想的評價,有兩個方面常被混淆。一是特定思想家的思想內容,一是這思想家對後世影響。就思想內容所作的評價,必須建立在對思想內容的理解上。就對後世影響所作的評價,固然可能以思想內容為基礎,也可能以行事、際遇或其它因素為基礎。黃宗羲《明儒學案》對王心齋的評價,卻有把這兩種評價混同的傾向,使他對王心齋的評價出現不一致的情況。
在王門之中,王心齋和王龍溪並稱二王,是王門弟子中影響最大的兩個。由於他是泰州安豐人,所以他所始創的學派以「泰州」為名,《明儒學案》談到他本人時,也有用「泰州」作為稱呼的。黃宗羲《明儒學案》之中,王龍溪和王心齋相提並論的,主要有三處。首先出現在《明儒學案》卷首《師說》「王龍溪畿」項下:
王門有心齋、龍溪,學皆尊悟,世稱二王。心齋言悟雖超曠,不離師門宗旨。至龍溪
,直把良知作佛性看,懸空期個悟,終成玩弄光景,雖謂之操戈入室可也。(頁九)
言下之意,王心齋的思想不僅要比王龍溪更接近陽明,而且大體上還是符合王門宗旨的。這是對王心齋思想內容的評價。黃宗羲對王門後學思想的評價,是以他的老師劉蕺山的思想為依據,而他對於禪與非禪的關鍵亦不清楚,所以他對王龍溪的理解和評價,都不恰當。牟宗三先生《從陸象山到劉蕺山》綜述王龍溪的思想,就斷言王龍溪不僅不是禪,而且得陽明的

嫡傳:

王龍溪之穎悟並非無本,他大體是守著陽明底規範而發揮,他可以說是陽明底嫡系;
只要去其盪越與疏忽不諦處,他所說的大體是陽明所本有;他比當時其它王門任何人
較能精熟於陽明之思路,凡陽明所有的主張他皆遵守而不渝,而亦不另立新說。(頁
二八二)
第二和第三處都出現在《明儒學案》卷三十二《泰州學案一》。首先,黃宗羲在總論泰州學派時說:
陽明先生之學,有泰州、龍溪而風行天下,亦因泰州、龍溪而漸失其傳。泰州、龍溪
時時不滿其師說,益啟瞿曇之秘而歸之師,蓋躋陽明而為禪矣。然龍溪之後,力量無
過於龍溪者,又得江右為之救正,故不至十分決裂。泰州之後,其人多能以赤手搏龍
蛇,傳至顏山農、何心隱一派,遂復非名教之所能羈絡矣。‧‧‧諸公掀翻天地,前
不見古人,後不見有來者。釋氏一棒一喝,當機橫行,放下拄杖,便如愚人一般。諸
公赤身擔當,無有放下時節,故其害如是。(頁七○三)
「躋陽明而為禪」,顯然也是就思想內容而言的。文中「龍溪之後」與「泰州之後」對舉,則「泰州」當指王心齋。是則不僅王龍溪「躋陽明而為禪」,王心齋亦然。這就與《師說》中對王心齋的評價不太一致了。從治學過程來看,王心齋少時「從父商于山東,常銜《孝經》、《論語》、《大學》袖中,逢人資難,久而信口談解,如或啟之」(《明儒學案》卷三十二,《泰州學案一》,頁七○九),以後所學所言,無論從淵源或內容來看,都與佛、道無涉,說王心齋「躋陽明而為禪」,實在毫無道理。然而,從這段引文的後半部分來看,則黃宗羲的批評對象,恐怕不是王心齋本人而是繼他而起的泰州後學。這種一方面肯定王心齋,一方面批評泰州後學的立場,江右王門中人就已表現出來。《明儒學案》卷二十二「江右王門學案七」引胡直《困學記》云:
王心齋公之學,誠一時傑出,獨其徒傳失真,往往放達自恣。(頁五二三)
而黃宗羲在《師說》「羅念庵洪先」等項下說:
王門惟心齋氏盛傳其說,從不學不慮之旨,轉而標之曰「自然」,曰「樂學」,末流
衍蔓,浸為小人之無忌憚。(頁一二)
所批評的顯然是泰州後學。那么,黃宗羲在《明儒學案》中對王心齋的評價,大體上可以如此疏通:從個人的思想來考慮,王心齋與王陽明的距離要比王龍溪為近;但從學派的流衍和影響來看,則泰州學派是王學的異端。在編排上,《明儒學案》對「泰州學派」的處理也頗為特殊。在《姚江學案》之後,分別是《浙中》、《江右》、《南中》、《楚中》、《北方》、《粵閩》等「王門學案」,隨之是《止修學案》。《泰州學案》不僅沒有名列於王門諸學案之中,甚至在《止修學案》之後。黃宗羲這樣的安排,當然可能是基於泰州學派的獨特宗風,但相信最主要的緣由,還是他認為泰州學派總體上是王學的異端。
黃宗羲在《師說》「羅念庵洪先」等項下所云,認為「自然」、「樂學」是王心齋思想的特色,這和他把王龍溪和王心齋相提並論的第三處所說的十分一致。他在《泰州學案一》專論「處士王心齋先生艮」的部分中說:
陽明而下,以辯才推龍溪,然有信有不信。唯先生於眉睫之間省覺人最多。謂百姓
日用即道。雖僮僕往來動作處,指其不假安排者以示之,聞者爽然。(頁七一○)
牟宗三先生《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就是根據這段話來判定泰州學派的風格特徵。他說:
此數語可以表示泰州派特殊風格。他以為道眼前即是,主平常,主自然,全無學究氣
,講學大眾化,故其門下有樵夫,有陶匠,亦有田夫。他又特別重視了陽明「樂是心
之本體」一語,‧‧‧因此,此平常,自然,灑脫,樂,這種似平常而實是最高的境
界便成了泰州派底特殊風格,亦即成了它傳統宗旨。(頁二八三)
牟先生又認為:
這種境界可以說是儒家內聖之學中所共同承認的,亦是應有的一種義理,亦可以說是
儒、釋、道所共同的,禪家尤喜歡這樣表示。‧‧‧若專以此為宗旨,(此既是一共
同境界,實不可作宗旨),成了此派底特殊風格,人家便說這只是玩弄光景。依此義
而言,我們可名這一傳統曰曾點傳統。(頁二八六至二八七)
相對於對王龍溪的評價,牟先生對王心齋的評價卻很不一樣。《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說:
泰州派始自王艮(王心齊)。王艮比王龍溪怪誕多了。他講學立義並不遵守陽明底軌
范;他的一些新說,如對於格物的講法,也只是一說而已,並無什麼義理上的軌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