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我們不能迴避這個問題,它關係到我國現代民法主體制度的完善和權利體系的建構。具體而言,對如何在我國建立起一種普遍的平等人格,實現人的尊嚴、精神自由、道德自律、行為自主的理想社會,並達到社會資源的分配正義和交換正義的目標,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人格和人格權制度不僅是解決人的自身地位和權利問題,而且還是解決人與自然、人與物的關係的重要前提,忽略了後者的價值體現就會割裂“人”與“物”的聯繫,而使整個民法體系崩潰。
作者簡介
馬俊駒,北京人,1941年3月出生,西南財經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主攻民商法、環境資源法學。歷任清華大學教授、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武漢大學教授,法學院院長,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兼任中國法學會民法經濟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委員等職。
圖書目錄
前言
一、構建人格與人格權理論的哲學基礎
(一)哲學上關於人的學說
(二)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及其現實意義
1.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立足點是人不是物
2.人本主義精神是馬克思主義人學的基本內容
3.個性自由是馬克思主義新的歷史觀的重要範疇
4.人本主義與自然主義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人格範式
5.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是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人文精神的巧妙契合
(三)後現代主義對人格權理論研究的啟示及其引發的思考
1.人本主義與法國的結構主義
2.人格平等與群體角色的地位
3.人格平等與人的獨特性和多元性
4.私法死亡與後現代主義的叛逆性
二、法律上人格的倫理基礎和歷史演進
(一)法律上人格的早期歷史
(二)古代法人格的界定標準是人的身份
(三)從身份到契約"是人格塑造的歷史過程
(四)自然法觀念下人格與人的倫理性緣結
(五)法國法上"人均享有民事權利"是對自然法思想的確認和具體表述”
(六)德國法上"權利能力"是對傳統人格理念的承接和超越
1.古典自然法理論的衰落與德國歷史法學說的興起
2.德國民法典是學說彙纂派的深奧、精確和抽象學識的產物
3."權利能力" 是"生物人" 向 "法律人" 過渡的橋樑
4.德國民法關於法人主體資格的確認超越了此前"法律人"的結構限定
三、人格權的民法確認和基本理論問題探討
(一)現代民法所稱"人格權"實為一種"內在於人"的法律地位
(二)"人格權"概念的確立與人的倫理價值外在化思考
1.包括"人格權"在內的權利是連線主體與客體的紐帶
2."人格權"概念確立的前提是人的倫理價值的外在化
3.人的倫理價值外在化是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
4.人的倫理價值外在化與傳統民法人格構造的完善
(三)人格權本質上屬於私權,主要應由民法加以規範和保護
(四)關於人格權基本特徵的思考與重述
1.人格權區別於其他權利類型的顯著特徵是以人格諸要素為其客體
2.人格權的本質特徵是法定權利,不是固有權利
3.人格權在民法權利體系中所體現的基本特徵
(五)人格、人格權與財產、財產權的內在聯繫與區別
1.黑格爾的名言:"物權就是人格本身的權利。
2."總體財產"是對羅馬法上財產概念的繼受和變異
3.人格權商化與人格權物化
(六)人格權是人權的有機組成部分
四、人格權法律關係
(一)人格權法律關係的界定
1."法律基礎關係"與"具體的法律關係
2.公法上的法律關係與私法上的法律關係
(二)人格權法律關係的特點
(三)人格權法律關係的要素
1.主體
2.客體
3.內容
(四)人格權法律事實
1.人格權的產生
2.人格權的變更
3.人格權的消滅
五、各國人格權立法例之概覽
(一)各國人格權制度基本內容的介紹
1.《法國民法典》
2.《德國民法典》
3.《日本民法典》
4.《瑞士民法典》
5.《義大利民法典》
6.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民法典
7.《衣索比亞民法典》
8.《阿爾及利亞民法典》
9.加拿大《魁北克民法典》
10.《俄羅斯民法典》
11.《越南民法典》
12.英美法國家的規定
(二)加速人格權發展是各國民法發展的必然趨勢
1.人格權內涵層次上的擴張
2.人格權主體的擴張
3.人格權內容的擴張
4.人格權救濟方式上的擴張
六、對人格權基本類型的理論思考
(一)一般人格權與具體人格權的劃分
1.一般人格權的理論與實踐
2.我國學者對一般人格權性質的認識
3.本人對一般人格權理論的檢討
(二)物質性人格權與精神性人格權的劃分
1.物質性人格權存在於生命有機體之中
2.精神性人格權存在於無形的精神價值之中
(三)自由型人格權的立法現狀與學說
1.自由、自由權、自由型人格權
2.其他國家和地區民法對自由型人格權的規定
3.我國大陸地區民法對自由型人格權的規定
4.民法上自由型人格權的立法模式
5.民法上自由型人格權的具體範疇
(四)法人人格權的產生、發展和民法保護
1.法人人格權的特徵
2.法人人格權產生與發展的歷史軌跡
3.法人人格權的民法保護
七、人格權之立法體系和基本各類
八、民事責任的二元區分與人格權請求權之獨立性
九、人格權保護的理論體系與立法模式
十、附錄
後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