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歷史演變

1950年,京華印書局的經理是宣蘆先生。他是原來上海商務印書館派到北京來經營京華印書局的代表,熟悉這家華北有名工廠的歷史。
京華印書局1954年5月公私合營,改為高等教育出版社印刷廠,屬國家出版總署領導,名稱仍叫京華印書局。1962年,京華印書局同中華書局、北京排版廠、50年代出版社印刷廠合併,名稱仍為京華印書局。“文革”期間改稱北京第二新華印刷廠。京華印書局名稱起於1905年,止於1967年,歷經清末、民國、新中國,存名六十餘年。
“文革“結束後,“船樓”劃歸中國書店管理,1969年,北京第二新華印刷廠遷往翠微路。
業務狀況
自1918破土至1920年竣工,歷時兩年,商務投資十萬元的新樓落成,這座四層新式大樓在當時北京是很少有的新式建築,京華印書局增添了平版印刷、凸版印刷方面很多新的機器,除了印刷一般書刊外,還承印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央研究院等學術機構的書刊,並且為故宮博物院承印畫刊,業務範圍還發展到天津、瀋陽等地,它不但是北京的頭等企業,還成了全國有名的實業,職工達到400多人,這應該說是京華印書局的全盛時期了。
補遺
宣武區虎坊橋十字路口的西北角,有一座高4層,占地千餘平米的大樓。這座大樓就是建於1920年的京華印書局(商務印書館當時在北方的印書機構),因其外形酷似航船,因此俗稱“船樓”。關於船樓的造型眾說紛紜,比較可信的是其周遭的道路格局決定了其造型。船樓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書店出版社在其中辦公,一層有部分空間現為店面。
葉祖孚在《京味書樓的歷史沿革》中回憶,他在1950年到京華印書局,見到當時京華印書局的經理宣節,“我倆坐在一張寫字檯前談話,他指著這張桌子對我說,這張桌子就是康有為、梁啓超當年辦公用的桌子”。康、梁強學會遭清廷查封官書局進駐樂平會館。現在在這棟船形建築辦公的中國書店出版社總編輯馬建農介紹說,“京華印書局的前身就是清末的官書局。”而官書局的前身則與康、梁在安徽會館組織成立的強學會書局有關———
“公車上書”失敗後,康、梁在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成立了強學會書局。之後強學會書局把會刊《萬國公報》改為《中外紀聞》,主筆梁啓超不斷擴充會刊內容,介紹西方國家的情況和自然科學知識,探討各國強弱的根本原因,倡導學習西方。
光緒二十二年,以御史楊崇伊為首的保守派發難,上書朝廷彈劾強學會書局“植黨營私”,會刊《中外紀聞》“販賣西學”,隨後強學會書局遭到清廷的封禁。
此後,胡孚宸又上奏朝廷,建議把強學會書局改為官辦,官書局由此而來(隸屬清政府的總理衙門)。之後,設在珠市口西大街樂平會館(虎坊橋東北角)的官書局,由於官商作風嚴重,業務一直不景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