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沃爾特·貝茨

亨利·沃爾特·貝茨

亨利·沃爾特·貝茨在南美(Beddall,1969)。這次探險使他關注了那些當初引發達爾文思考進化、生態和地理分布的問題。帶有華萊士標本的船在返回英國的路上被大火吞食了,幸運的是他卻安然無恙;不久,他又啟程了,這次去的是遠東的馬來群島,即現在的印度尼西亞。在馬來,一次發燒期間,他得出了自然選擇的思想。

簡介

亨利·沃爾特·貝茨HenryWalterBates(1825~1892)是英國的博物學家和探險家,他參與了具有重要科學意義的南美洲亞馬遜河考察。1861年,貝茨基於他的發現,發表了一篇著名的論文,這篇論文有力地支持了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的進化論。貝茨以他的擬態論而著稱。

生平

貝茨是萊斯特一名針織品生產商的大兒子。儘管他是個很有天賦的學生和音樂家,卻在十三歲時就給父親的一
亨利·沃爾特·貝茨亨利·沃爾特·貝茨
個同事當了學徒。但是他繼續在當地的技工學校上夜校,學習了古典語文、法語、繪畫以及創作。後來在南美洲旅行時,他又學習了德語和葡萄牙語。貝茨很早還對昆蟲學產生了興趣。18歲時,他在《動物學家》的創刊號上發表了一篇關於甲殼蟲的小文章。大約在1844年,他結識了阿爾弗雷德·羅素·華萊士。當時華萊士是萊斯特學院學校的一名碩士,貝茨把他帶入了昆蟲學領域。第二年在華萊士移居之後,兩個朋友仍然繼續交換標本,討論物種起源。1847年,華萊士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提議:兩人應該一起去熱帶叢林收集標本,然後把它們送回英國出售,收集那些可能解釋物種起源的數據。華萊士和貝茨受到《亞馬遜河之旅,和居住帕拉》一書的作者威廉·愛德華茲的啟發,並且很幸運的和他本人見面,他們的計畫得到了威廉的幫助。大英博物館的愛德華·德布爾迪也給了他們鼓勵,讓他們看了靠近亞馬遜河口巴西帕拉(貝倫)市郊的一些新種蝴蝶的標本。
兩位業餘自然學家於1848年4月下旬出發前往帕拉,5月下旬到達目的地。四年後華萊士回到英國,而貝茨卻在那裡總共待了11年,在荒野中的行程長達2000英里(3219公里)。貝茨花費多年精力在那收集的近15000種動物標本之中,有8000多種是科學界之前還不為所知的。
從1849年到1851年間,貝茨以位於塔帕傑斯河河口的聖塔倫小鎮為總部,後來又在1851年秋天把總部移往位於安第斯山腳下的艾加(Tefé),一直待到他在南美洲旅程的結束。1859年2月11日,貝茨出發回家。同年11月,也就是貝茨回到英國的幾個月之後,達爾文發表了他開創性的傑作《依據自然選擇討論物種起源》,貝茨閱讀了達爾文的作品,認為自己還有更多證據可以支持達爾文的論題。
物種起源》發表兩年後,貝茨讀了一篇投給林奈協會的名為《關於亞馬遜流域的昆蟲志的文稿》論文,達爾文已在1858年就詳述過這篇論文的觀點。這篇論文詳細解釋了貝茨的發現,即某些不同種的蝴蝶的翅膀上具有幾乎相同的色彩圖紋,但只有一部分圖紋可以威嚇鳥類天敵。貝茨認為自然選擇和適者生存使得蝴蝶的翅膀去模擬那些可以增加其生存機會的圖紋。在貝茨發表他的論文之前,就已經有其他博物學家注意到了棲息在同一地理區域的某些蝴蝶群體的顏色圖紋的相似性。貝茨率先對這一現象做出了完整的科學解釋。這種被稱為“貝氏擬態”的現象完全證明了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的理論。貝茨的數據使得達爾文能在1863年簡短發表的一篇未署名的評論《自然歷史回顧》一文中反駁他的批評者。
1863年,貝茨發表了《亞馬遜河上的博物學家》,描述他的考察和科學發現。1864年起的28年間,貝茨任職倫敦皇家地理協會的助理秘書,負責編輯協會的期刊和公報。同時他還是一些其他科學期刊,如《昆蟲學者》的顧問或助理。貝茨為學術性雜誌撰寫了一百多篇科學論文,這為他贏得了研究包括甲蟲在內的鞘翅目的傑出專家的世界盛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