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醜鉞

亞醜鉞

“亞醜”鉞,商代,1965年出土于山東青州蘇埠屯,現藏山東省博物館。“亞醜”鉞通長32.7厘米,刃寬34.5厘米,長方形,方內,雙穿,兩肩有棱,弧形刃,器身作透雕人面紋,極富威嚴。鉞正反兩面銘“亞醜”二字,故得此名。

簡介

亞醜鉞 亞醜鉞

人面銅鉞1966年出土于山東益都蘇埠屯一號大墓,現藏山東省博物館。同出的人面鉞共有兩件,這是其中鑄有銘文的一件。鉞長32.7厘米,刃寬34.5厘米,肩寬23.3厘米,鉞身作鏤空人面紋眉、瞳、鼻突起,猙獰可怖。刃角外侈,在正背兩面的人面形口部的兩側,各有一個“亞醜”銘記,銘文左為正寫,右為反書,因此,該人面銅鉞又叫亞醜鉞。

1965、1966年間,山東省博物館在青州市蘇埠屯發掘了兩座商代大型墓葬,“亞醜”鉞出自編號為M1的墓中,同時出土的另一件銅鉞,通長31.8厘米,刃寬35.8厘米,扁方形,方形內,肩部有兩穿,刃部寬大,器身透雕張口怒目的人面紋,眉目鼻均突起,口稍凹下。蘇埠屯1號墓是一座擁有四條墓道的大墓,墓室呈長方形,墓口南北長15米,東西寬10.7米,深8.25米,墓室中部有木板築成的“亞”字形槨室。兩件銅鉞均出自北墓道口的位置。同出的其它銅器上也見有“亞醜”銘文,因此,專家推測這裡可能是“亞醜”族的墓地,該墓主人則可能是僅次於商王的方伯一類的人物。

鉞這種器型大約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為石質和玉質。在一些規模較大、規格較高的墓葬中,石質或玉質的鉞往往是標誌墓主人身份地位的重要隨葬品。至商代,出現了種類繁多的青銅鉞。曾有考古學家將屬於商代的近四十件銅鉞按鑄造大小順序分為三型八式,製作精美程度亦有不同,而最為壯觀的當屬出土于山東青州蘇埠屯的這兩件大型銅鉞。

用途

鉞在古代有著幾種不同的用途。首先,它是一種實用的作戰兵器,《史記·魯周公世家》載:“周公把大鉞,召公把小鉞,以夾武王。”即是以銅鉞作為守護的武器。《殷本紀》也說:“湯自把鉞,以伐昆吾,逐伐桀。”可見鉞應是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王公貴族使用的武器。由此又引伸出鉞的另一個用途,即權力的象徵。另外,鉞還是一種刑具,《說文解字》:“鉞,大斧也。”《國語·魯語》載:“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鉞。”韋昭註:“斧鉞,軍戮。”總之,鉞除作為一種特殊的武器和刑具外,更重要的則是權力和社會地位的象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