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新聞事業
正文
亞洲的新聞事業開始於18世紀末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展迅速,但各國之間仍很不平衡。報紙早期歐洲殖民者為軍事、傳教、商業等目的而創辦的報紙,多使用歐洲文字。最早的報紙為英國人J. A. 希基於1780年在印度創辦的英文周報《孟加拉公報》。此後有1815年英國傳教士在馬六甲出版的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統記傳》。隨著歐洲殖民主義在亞洲的擴張,此類報紙逐漸增多。20世紀日本軍國主義在亞洲侵略擴張時,也辦了不少報紙。與此同時,隨著亞洲各國人民的覺醒和反帝鬥爭的開展,亞洲人民自己創辦的報紙日益增多,成為亞洲各國人民反帝國主義、反殖民主義、爭取民族獨立鬥爭的有力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許多亞洲國家擺脫殖民統治,取得了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報業也得到了蓬勃發展。
報刊事業最發達的亞洲國家有日本(見日本新聞事業)、中國(見中國新聞事業史)、印度(見印度新聞事業)、新加坡、馬來西亞、黎巴嫩、科威特、土耳其和香港地區等。日本、中國、印度都有政治影響大、發行量大的日報 ,它們在世界報業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國、印度的報紙種類和發行量雖然都不少,但由於人口多,平均每千人報紙擁有量不大。土耳其在西亞地區是報紙種類最多的國家,達400多種,但發行量多數不大。各國的報刊除用本國語文出版外,在東南亞有不少華文報和英文報,南亞地區英文報的影響大於當地語文的報紙,西亞地區除伊朗、土耳其外主要為阿拉伯文報紙。美國人在香港出版英文的《亞洲華爾街日報》和《國際先驅論壇報》。
根據聯合國1986年提供的數字,1984年日本有日報125種, 每千人擁有日報562份;馬來西亞有日報約40種,每千人擁有日報 323份;新加坡有日報10種,每千人擁有日報277份;緬甸有日報7種,香港地區60種,印度1087種(1979),印度尼西亞55種,約旦4種,科威特8種,沙烏地阿拉伯12種,斯里蘭卡21種。
廣播和電視廣播基本普及。30個國家每百人有收音機10架以上。電視正在發展,電視接收機多在每百人10架以下。有10個國家每百人不足 1架。不丹尚未開辦電視。日本和較發達的國家和地區,電視幾乎覆蓋全部人口, 少數國家限於主要城市和附近地區。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已經採用通信衛星傳送電視節目,但因疆域遼闊,僅覆蓋本國人口的1/4~2/3。
廣播節目多為3~4套,主要節目每天播出18~20小時。電視節目多為 2~3套,主要節目每天播出7小時以上。少數國家的主要節目每天播出20小時以上或 3小時以下。新聞報導是各國廣播電視節目的最重要部分。普遍重視廣播電視的教育作用。除知識性節目外,還舉辦對學校廣播、成人教育節目和各種講座。部分國家和地區通過廣播電視進行系統、正規的中等、高等教育。
多數國家有國際廣播。1987年,14個國家使用語言10種以上, 中國、印度、日本的國際廣播分別使用43種、25種、21種語言,每天分別播出 142、54、40小時。
廣播電視機構大多數隸屬於政府部門,少數以公共事業或企業方式獨立經營。日本、菲律賓和香港等地區,有私人資本經營的商業廣播電台、電視台。
通訊社亞洲許多國家都有自己的通訊社,較大的與政府密切的有日本的共同通訊社、印度的印度報業托拉斯,以及中國的國家通訊社新華通訊社。它們主要向國內報紙、廣播電台等供稿。新華社正在向國際性通訊社發展。有國家通訊社的還有印度尼西亞、阿富汗、孟加拉國、寮國、越南、朝民鮮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蒙古、尼泊爾、菲律賓、斯里蘭卡、泰國、巴基斯坦、南葉門、敘利亞、土耳其、伊拉克、約旦、科威特、緬甸、伊朗、沙烏地阿拉伯、黎巴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