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對華的電波戰

聽短波不可不知的事

內容:西方對華廣播情況

一、概述

國際廣播一直是西方某些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包括對我國推行反共、冷戰、和平演變等戰略的重要工具。從20世紀50年代初期以來,西方國家就陸續在社會主義各國周邊地區設定幾十座廣播電台、發射台和轉播台,其中主要的有"美國之音"、"英國BBC"、"德國之聲"以及"自由歐洲"、"自由"等電台,日夜不停地對各社會主義國家廣播。這場電波戰到現在已經整整打了近半個世紀。


聽短波不可不知的事

內容:西方對華廣播情況
一、概述 國際廣播一直是西方某些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包括對我國推行反共、冷戰、和平演變等戰略的重要工具。從20世紀50年代初期以來,西方國家就陸續在社會主義各國周邊地區設定幾十座廣播電台、發射台和轉播台,其中主要的有"美國之音"、"英國BBC"、"德國之聲"以及"自由歐洲"、"自由"等電台,日夜不停地對各社會主義國家廣播。這場電波戰到現在已經整整打了近半個世紀。
西方國家十分重視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美國新聞總署有一位署長曾說,"美國之音"的廣播是"阻擋不住"的,它"能夠促使一個國家走向團結,也能夠煽動人們起來暴亂"。美國國際廣播委員會一位官員曾說,"自由歐洲"電台對東歐起著"相當於一個遠徵兵團的作用"。美國國會有一份檔案曾說:"國際廣播是足以顛覆社會主義制度的唯一手段。"還有人把國際廣播稱為"比設定飛彈更為重要的""攻心戰武器"等等。在西方一些國家,加強對社會主義國家廣播規模和實力的重大計畫大多由最高層當權人物直接領導制定。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上台的美國歷屆總統中,就至少有7位總統策划過美國這方面的活動。他們制定的戰略目標就是要破壞和顛覆社會主義國家。
為了實現這個戰略目標,西方各大國際廣播電台幾十年來不惜投入巨額人力財力,先後建成有效地覆蓋全世界特別是社會主義國家的龐大的國際廣播網。從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即到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前夕的20年中,"美國之音"的總發射功率增加2倍多,"自由歐洲"和"自由"電台增加1倍多,英國BBC電台增加近3倍,"德國之聲"增加近10倍。它們設在國外的轉播台遍布五大洲一系列"有戰略意義"的地點。它們的廣播語種和時數成倍增長。例如,"美國之音"在國內有5個發射基地,在國外有14個轉播基地,共有117部發射機,總發射功率2.6萬千瓦,用52種語言對全世界每周廣播1300多小時。其中,對社會主義國家廣播的語種和時數均各占近一半,這說明"美國之音"廣播的重點是前蘇聯、東歐各國和中國。其他西方各大國際電台也都以社會主義國家為其廣播滲透的重點對象地區。
西方各大國際電台的對社會主義國家廣播中,對我國廣播的規模和實力一直僅次於對前蘇聯。"美國之音"和英國BBC的對華廣播開辦於二戰期間,在新中國成立後,它們的廣播規模和實力大幅度增強。在50和60年代,由於當時西方的對華戰略需要,它們對我國大搞廣播包圍圈,開展廣播冷戰和心理戰活動,進行赤裸裸的反共反華宣傳。70年代以後,特別是中美建交以後,它們的對華廣播主要是乘機搞思想滲透、"和平演變",以及歪曲事實,散布謠言,進行政治蠱惑等。同時,為了提高宣傳效果,它們的對華廣播的規模和實力特別是發射功率進一步有所增強。
蘇聯解體後,隨著我國國力和國際地位的提高,隨著世界多極化格局的發展,西方各大國際電台相繼削減對獨立國協各國廣播規模而加強對華廣播實力,出現戰略進攻重點明顯東移的態勢。例如,"美國之音"的對前蘇聯廣播在其解體前的1989年共使用9種語言每天廣播累計28小時45分;解體後逐年減少,到1997年減為共使用5種語言每天廣播8小時45分;其中,俄語廣播從每天16小時減為5小時。而"美國之音"的對華廣播則從1989年使用2種語言(國語、廣州話)、每天廣播9小時,逐步增加到1997年使用5種語言(增加藏語、維吾爾語和哈薩克語)、每天廣播14小時。除"美國之音"加強對華廣播外,近年來美國還仿照其對前蘇聯東歐各國進行反共顛覆宣傳的"自由歐洲"和"自由"電台的模式,籌建一座主要對我國進行反共顛覆宣傳的"自由亞洲"電台,已於1996年9月30日開播。英國BBC和"德國之聲"對華廣播的規模和實力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法國和加拿大國際電台的對華廣播是在我國北京風波後新開辦的。同時,近年來西方國際衛星電視大舉滲入亞洲,我國就更成為西方廣播和電視雙軌並進的電波戰主戰場了。
冷戰結束後所以會出現西方國際廣播戰略進攻重點東移這一態勢,並不是偶然的。這不僅是國際廣播冷戰兩極格局轉變為冷戰後多極化格局的一種重要反映,而且是與近年來西方反華勢力攻擊中國和"西化"、"分化"中國的戰略需要相適應的。這表明,儘管冷戰已經結束,但是西方某些國家辦國際廣播的冷戰思維仍在繼續。用美國前總統布希的話來說,也就是它們仍然把西方國際廣播看作是"西方各國要打好的""一場沒有硝煙"而要"把社會主義融化掉"的"新的世界大戰"。 對於西方這場比冷戰時期可能更為嚴峻的對華電波戰,我們不能沒有清醒的認識,不能不保持高度的警惕。我們要從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採取必要的適宜的抵制防範措施,並做好長期鬥爭的準備。為了認真對付這一挑戰,我們對西方國家的對華廣播狀況從其歷史演變、冷戰後發展態勢、現有規模和實力、發射網部署等方面作了些調查、研究和探討。
二、歷史演變
西方國家開辦對華廣播至今已有50多年歷史。美國和英國開辦於1941年,德國開辦於1965年,法國和加拿大開辦於1990年。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和英國開辦對華廣播半個多世紀以來的歷史演變情況,足以證實它們的對華廣播完全是西方各國政府對華戰略的組成部分,甚至是西方各國敵對勢力所控制和利用的反共反華宣傳工具。
美國國際廣播電台"美國之音"的對華廣播是在1941年即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開辦的,最初用漢語國語和廣州話每天對我國廣播1小時,後陸續增加閩南話、上海話等節目,是美國政府在亞洲對抗法西斯軸心的"宣傳武器"。戰後初期,"美國之音"一度縮小廣播規模,對華廣播只保留國語節目,以美國戰後的對華政策--扶蔣反共為其宣傳的指導思想。在我國解放戰爭直到新中國成立期間,"美國之音"在我國周邊地區一再增設發射機加強反共喧囂,當時的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叫嚷"我們的廣播決不退出中國",妄圖阻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革命取得勝利。
1950年,美國總統杜魯門宣布開展反共的所謂"宣傳真理運動",後又派軍隊侵略朝鮮。為了配合侵朝行動對中朝軍民開展心理戰,"美國之音"再度擴大對華廣播規模,除漢語國語外,不僅恢復了二戰後停辦的廣州話、閩南話、上海話廣播,還增加了潮州話、客家話和藏語節目,每天播音長達10多個小時,規模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53年朝鮮停戰後,"美國之音"繼續加強其對華廣播的發射功率。同年,艾森豪任美國總統,又發動以反共為目的的"自由十字軍運動",並指示"美國之音"作為美國對外宣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任務是"利用廣大的無線電廣播網與共產主義作鬥爭",其重點是"鐵幕和竹幕背後的國家"。此後,"美國之音"的廣播宣傳就一直以社會主義國家和亞洲新獨立國家為主要對象。我國也就成為"美國之音"國際廣播格局中僅次於前蘇聯的第二大對象國。
從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期,"美國之音"辦對華廣播的指導思想是,美國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拒不承認中國、孤立和封鎖中國、干涉中國內政的反共反華政策。為了加強對華廣播,"美國之音"在我國東部和南部周邊地區不斷修建、拼湊成一個弧形的廣播包圍圈。這個廣播包圍圈設在美國當時在亞洲的軍事戰略第一線上,即在韓國、沖繩(日本)、菲律賓、南越和泰國設定一系列的"美國之音"轉播台和披著宗教或民間外衣的反動電台,日夜不停地對我國進行廣播滲透。美國設在菲律賓、沖繩和泰國的3座轉播台有1000千瓦中波發射機3部和500千瓦、250千瓦短波發射機10多部。美國負責對外宣傳的人士認為,這些轉播台能使整箇中國聽到"美國之音"。同時,為了集中力量更有效地加強對我國宣傳,考慮到漢語國語已經通行我國全境,"美國之音"於1963年取消其他方言和藏語節目而傾其全力辦國語節目,每天播音9小時,在"美國之音"各種外語廣播中占第二位。在北京、香港、台灣均派有記者。
當時"美國之音"的刺耳反共腔調是舉世聞名的。為了使它所製造和散布的流言蜚語更有效地影響我國政局,"美國之音"經常派人設法了解我國有關情況,並採取相應加強措施。1962年1月,"美國之音"台長盧密斯抵達香港,"檢查'美國之音'中文節目向大陸廣播情況"。他向報界透露,"美國之音"一直採取"不斷改變頻率和加強功率的策略,使中共難於捉摸"。1963年2月,美國新聞總署發言人說:"無線電廣播是使共產黨中國的人民經常聽到美國訊息的唯一辦法。"1964年4月,美國新聞總署署長羅恩訪問台灣時對記者說,儘管他無法知道"美國之音"在中國大陸有多少聽眾,但是他將"盡最大的力量,幫助鐵幕後面的人民了解我們的政策。"半年後,羅恩在美國海外新聞俱樂部的講話中吹噓,"'美國之音'對抗共產黨世界的強大幹擾活動取得了連續性的勝利","'美國之音'第一次成為在共產黨中國擁有最多聽眾的外國廣播電台。
70年代初,由於美國對華政策的轉變,"美國之音"對華廣播的宣傳調子和手法也有所改變。例如,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稱呼代替"共產黨中國"、"大陸中國"、"紅色中國"等含有敵意的稱呼,以貌似客觀公正甚至比較友好的口吻取代赤裸裸的反華腔調,注意研究聽眾心理,舉辦大量吸引聽眾特別是青年聽眾的節目,著重報導中美之間的經濟合作,貿易往來,文化、科學、體育和藝術等方面的交流活動。但是,這僅僅是"美國之音"宣傳策略的改變,它的戰略目標和宣傳目的並無絲毫改變。1979年中美建交,我國一度停止干擾"美國之音"。該台台長彼得·史特勞斯興奮地說,"'美國之音'很可能成為我們同中國人民進行聯繫的最好途徑"。美國負責對外宣傳的一位人士也說:"自1949年以來從來沒有過的"讓中國人"真正接受西方思想影響和西方價值觀念的絕好機會"到來了,因此要抓緊"空前良好的時機"開展對華宣傳,以"填補由於30年隔絕所造成的西方思想和價值觀念的空白。" 美國確實沒有放過這個加強對華廣播的"絕好機會"。80年代以來,美國總統里根經常利用各種機會,強調"美國之音"等電台的重要作用,為加強對華廣播製造輿論。他說,"美國之音"等電台是"真正的燈塔,自由的象徵,是告訴鐵幕後面的人們不要放棄希望的工具"。他要"美國之音"對社會主義國家發揮"破城槌"的作用(破城槌是古代戰爭用於攻城的一種大型戰車),並表示他要像"甘迺迪總統重視太空計畫那樣重視美國之音的現代化"。在里根政府的支持下,1983年"美國之音"推出一項名為"廣播星球大戰"的設備現代化計畫,所需經費高達13億美元。這項分期實施的計畫包括新建和改建對我國廣播的泰國烏隆、斯里蘭卡奇洛等一系列設在國外的大功率轉播台,增加對社會主義國家廣播的播出量,並於1987年5月恢復對我國廣播的廣州話等節目,力圖使"美國的無線電廣播成為共產黨國家裡的替代性自由新聞",以"支援共產黨國家民主勢力的出現",從而"播下改變共產黨政權的種子"(前美國國務卿舒爾茨語)。
到80年代中後期,每當我國政治上一有風吹草動,"美國之音"就乘機煽風點火,對它所希望出現的後果起推波助瀾的作用。在我國1986年的學潮中,它的造謠煽動活動就是一個例證。1989年春末夏初,隨著北京地區政治風波的不斷升級,"美國之音"對華廣播的播出時間和使用頻率不斷增加。從平時每天播出9小時增加到11小時,後又增加到14小時,使用頻率由5個增加到7個。不僅增加短波廣播的頻率,而且還啟用中波廣播。它和西方各大國際電台的對華廣播一道,掀起了一場空前的反華反共浪潮。它們造謠傳謠,煽風點火,歪曲真相,蠱惑人心,配合和推動學潮向政治風波方向發展,起了十分惡劣的作用。 1992年美國出版的一本紀念"美國之音"開播五十周年的小冊子中直言不諱地說:"1989年春末,美國之音的漢語國語和廣州話廣播時數大量增加,向千百萬甚至數以億計的中國聽眾報導了北京天安門廣場和其他十幾個城市裡的民主運動的真實情況。"這本小冊子承認,"美國之音"在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等世界重大事變中,"從多方面"、"在某種程度上"起了"促進"作用。這就是當時任美國總統的布希所說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西方"在無形戰線上所取得的最成功的勝利"。 通過回顧"美國之音"對華廣播從開辦到80年代末近半個世紀的主要歷史演變情況,可以看出"美國之音"在新中國成立後的各個不同時期對我國進行反共反華宣傳、實行思想政治滲透、推行和平演變戰略、妄圖顛覆社會主義制度的頑固立場和反動本質。西方其他國家的對華廣播,在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前的兩極對峙格局下,儘管在各自的廣播規模、宣傳策略運用等方面和"美國之音"有所不同,但在基本的性質、目標、戰略等方面都大體上和"美國之音"的演變模式差不多,在宣傳方面也基本上和"美國之音"同唱一個調子。 英國國際廣播電台--BBC世界電台的對華廣播開辦於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用漢語國語和廣州話每天對我國廣播。二次大戰後,儘管英國政府多次削減國際廣播經費,對一系列外語節目採取收縮方針,但由於追隨美國向社會主義國家推行反共冷戰戰略的需要,BBC對華廣播的國語和廣州話節目均被保留下來。60年代BBC恢復和加強國際廣播,並將其重點對象地區轉移到社會主義國家和第三世界。國語節目由原來的每天30分鐘增加到2小時30分,廣州話節目由原來的15分鐘增加到1小時。在增加發射功率方面,從1961年起相繼在國內增建10多部大功率短波發射機,研製、採用梯形調製方法越過對象國干擾並使發射功率成倍增強(可使250千瓦增加到550千瓦)。1963年在新加坡建成一座轉播台。1987年,為了進一步改善其對華廣播在我國中部、東部和北部地區的收聽效果,又在香港建成一座大功率轉播台。該轉播台啟用後,據報導,BBC收到中國聽眾的信件大幅度增加,每月達到5000多封,比過去躍增4倍。在我國1989年政治風波期間,BBC積極配合"美國之音"掀起反共反華浪潮。

德國國際廣播電台"德國之聲"的對華廣播開辦於1965年,是當時的聯邦德國為配合美國和英國加強對社會主義國家廣播、增強西方冷戰實力的需要而開辦的,其宗旨是"把西方的思想灌輸到共產國家的社會生活中去"(該台前台長施泰格涅爾語),其新聞報導方針是"推動中國的民主、自由和人權"。該台的對華廣播節目最初從國內的科隆發射台直接向我國發射。後來,為了改善其廣播在我國境內的收聽效果,除了通過70年代在其國內建成的世界最大短波發射中心——威爾塔赫谷發射台的大功率發射機向我國直接發射外,80年代中期又在斯里蘭卡東北部的亭可馬里郊區建成一座大功率轉播台。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早就計畫開辦對華廣播,1963年3月戴高樂生前曾表示"要讓中國聽到我們的廣播",但長期未能付諸實施。1989年4月法國議會批准了法國國際廣播電台從1990年起對中國用漢語國語每天廣播2小時的計畫。1989年北京風波後,為了適應當時西方的對華戰略需要,法國提前從6月12日起開辦了對華廣播,每天30分鐘,後又增加到2小時,主要通過日本廣播協會設在其國內山田的大功率發射機就近向我國廣播。
加拿大國際廣播電台的對華廣播,也是趕在1989年天安門風波後提前開辦的。該台原計畫到1990年4月開辦對華廣播,由於北京風波,這一計畫提前實現了。1989年6月20日該台先在對亞洲廣播的"日常英語"和法語節目中各加進10分鐘的漢語國語新聞,同年10月1日正式開播,每天兩次,每次半小時。外電就此報導說:"外國電台的廣播把西方的新聞和觀點帶進了數以萬計的中國家庭。西方對華的電波戰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