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亞太電影大獎(Asia Pacific Screen Awards:APSA)是由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政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國際電影製作者聯盟共同舉辦的亞洲電影盛會,創辦於2007年,旨在振興包括中東區域在內的整個亞洲、以及大洋洲各國的電影事業。其歷史雖淺,但重視亞洲製作人的特點仍使其受到一定關注,特別是其設有的長篇電影獎、兒童電影獎、動畫電影獎和紀實電影獎,更將製作者從幕後推向目前。 自2007年起,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在亞太螢屏獎上創設了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亞太電影傑出成就獎,以此表彰為電影產業尤其是為電影製作在各國各地區及世界範圍內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傑出電影人。
歷屆獲獎名單
第一屆亞太電影大獎獲獎名單(2007年) 獎項 | 獲獎人及作品 |
最佳電影 | 《密陽》(韓國) |
最佳編劇 | 費羅茲·阿巴斯汗《甘地,我的父親》 |
最佳男主角 | 艾爾坎·卡恩《Takva》(土耳其) |
最佳女主角 | 全度妍《密陽》(韓國) |
最佳動畫電影 | 《秒速5厘米》(日本) |
最佳紀錄片 | 《貝魯特日記:真相、謊言和錄像帶》(黎巴嫩) |
第二屆亞太電影大獎獲獎名單(2008年) 獎項 | 獲獎人及作品 |
最佳影片 | 《鬱金香》(哈薩克斯坦) |
評審會大獎 | 《紅色康拜因》(中國) 《囚犯》(印度) |
最佳導演 | 努里·比格·錫蘭《三隻猴子》(土耳其) |
最佳編劇 | 《檸檬樹》(以色列) |
最佳男主角 | 瑞扎·納基《麻雀之歌》 |
最佳女主角 | 西亞姆·阿巴斯《檸檬樹》(以色列) |
最佳攝影 | 《三個傢伙》(韓國) |
最佳動畫電影 | 《與巴什爾跳華爾茲》 |
最佳兒童片 | 《黑氣球》(澳大利亞) |
最佳紀錄片獎 | 《63 years on》(韓國) |
CNN 觀眾選擇大獎 | 《HIMALA》( 菲律賓)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獎 | 《蒂娜》(伊朗) |
國際製片人協會大獎 | 印度電影教父Yash Chopra |
第三屆亞太電影大獎獲獎名單(2009年) 獎項 | 獲獎人及作品 |
最佳影片 | 《賽門和黛利拉》(澳大利亞) |
評審團大獎 | 《關於伊麗》導演:阿斯哈·法哈蒂(伊朗)《時光依舊》導演:伊利亞·蘇雷曼(以色列) |
最佳導演 | 陸川《南京!南京!》(中國) |
最佳編劇 | 阿斯哈·法哈蒂《關於伊麗》(伊朗) |
最佳男主角 | 本木雅弘《禮儀師之奏鳴曲》(日本) |
最佳女主角 | 金惠子《骨肉同謀》(韓國) |
最佳攝影 | 曹郁《南京!南京!》(中國) |
最佳紀錄片 | 《誹謗》(以色列) |
最佳卡通片 | 《瑪麗和馬克思》(澳大利亞) |
最佳兒童電影 | 李滄東、羅宏·拉佛雷《邁向新的生命(旅行者)》(韓國/法國)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獎 | 《人間樂土》(泰國) |
國際製片人協會傑出貢獻獎 | 日本東寶名譽會長松岡功 |
第四屆亞太電影大獎獲獎名單(2010年) 獎項 | 獲獎人及作品 |
最佳影片 | 《唐山大地震》(中國) |
評審會特別獎 | 《芋蟲》(日本) |
最佳導演 | 李滄東《詩》(韓國) |
最佳男主角 | 陳道明《唐山大地震》(中國) |
最佳女主角 | 尹正熙《詩》(韓國) |
最佳編劇 | 薩繆爾·毛茲執《黎巴嫩》(以色列) |
最佳攝影成就獎 | 蘇迪稀爾·帕爾桑《那一口井》(印度) |
最佳紀錄片 | 《歸途列車》(中國) |
最佳卡通片 | 《刺痛我》(中國) |
最佳兒童電影 | 《Digari》(伊朗) |
第五屆亞太電影大獎獲獎名單(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