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安全避險系統

對煤礦井下瓦斯、一氧化碳濃度、溫度、風速的動態監控系統

性能介紹

井下安全避險主要內容包括監測監控系統,實現對煤礦井下瓦斯、一氧化碳濃度、溫度、風速的動態監控,完善緊急情況下及時斷電撤人制度;人員定位系統,準確掌握各個區域作業人員的情況;救生艙、避難硐室等緊急避險系統,實現井下災害突發時的安全避險;壓風自救系統,確保災變時現場作業人員有充分的氧氣供應;供水施救系統,在災變後為井下作業人員提供清潔水源或必要的營養液;通信聯絡系統,實現井上井下和各個作業地點通信通暢。
據介紹,中國煤礦約95%是井工礦,開採條件複雜,而且隨著採掘深度增加,煤礦瓦斯、水患、衝擊地壓等災害越來越嚴重。井工開採礦井具有災害因素集中、人員活動與逃生空間受限,多種致災因素共存井下的特點,也容易引發大的災難。在井工礦中設定和使用應急避難設施,已經是煤礦應急救援中的一項成熟有效的技術。

具體套用

國家安監總局副局長、國家煤監局局長趙鐵錘在山西長治表示,我國將在全國煤礦建立完善監測監控、人員定位、緊急避險、壓風自救、供水施救和通信聯絡等井下安全避險六大系統,以提高煤礦安全保障能力。這“六大系統”平時在保障安全生產上發揮重要作用,同時又能在發生險情時構成煤礦井下安全避險的主要系統,對維護礦井作業人員的生命安全與健康、保障煤礦安全生產具有重要的意義。
山西潞安礦業集團公司按照危急情況下通信暢通、安全避險和長時間有效自救的原則,在其主力礦井之一的高瓦斯礦井——常村煤礦進行了新型防護體系建設試點, 井下礦工提供避難空間的“礦用救生艙”系統其中主要包括井下永久避難硐室、臨時避難硐室和移動救生艙三個系統,並進行了有效的演練。 井下安全避險“六大系統”的總體目標要求是,到2015年全國所有煤礦都建立“六大系統”,並達到“設施完備、系統可靠、管理到位、運轉有序”的要求。

我國完成首次井下避難設施載人驗證試驗

中國首次井下避難設施載人現場驗證試驗10日在山西省潞安集團常村礦順利完成,由礦工、救護隊員、科研人員等80人組成的試驗人員,在模擬災變環境的永久避難硐室里安全度過了48個小時。 避難硐室是當井下災害發生、人員無法撤出時,為防止有毒、有害氣體的侵襲而設立的避難場所,一旦有緊急情況,礦工可以跑到就近的避難硐室進行避險。承擔此次試驗的常村礦北三區避難硐室建於2010年5月,可提供80到100人避難所需,具有防爆密閉、氧氣供應、空氣監測、二氧化碳吸附、空氣溫濕度控制、電力供應、通訊聯絡、食品飲水供應等功能,井下人員可以通過直達地面的救援鑽孔獲得新鮮空氣、流食供應、通訊聯絡、電力供應等。
我國礦用救生艙第一代研發人、北京科技大學教授金龍哲告訴記者,通過這次試驗,驗證了永久避難硐室供氧系統運行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實時監測到的各種參數變化情況及規律可以為今後改進井下避難設施提供進一步的技術支持。

完成井下避難載人驗證試驗完成井下避難載人驗證試驗
常村礦礦工呂海軍是此次試驗的參與者之一,他走出艙門時略顯疲憊,但臉上掛著笑容,與迎接他出艙的人們拍手慶祝。他告訴記者,試驗進行得比較順利,除了艙內有些潮濕外,沒有任何其他不適的感覺。
潞安集團副總經理劉仁生說,礦工進入避難硐室後,可及時通過室內的通訊系統與地面指揮中心聯繫,並進行雙向視頻對話,為後續的救援工作提供可靠保證。
“能夠保障礦工的生命安全,再多的投入也值得!”劉仁生介紹說,這套系統是潞安集團與北京科技大學和眾生洲科技中心合作研發的,下一步將會在更多的礦井推廣。
據悉,這是我國首次完成的井下避難設施載人驗證試驗,未來能夠進一步提升井下避難所安全防護技術和水平,不斷促進以井下避難硐室、礦用救生艙等避難設施為核心的礦井新型安全防護體系建設。

照片說明

這是4月10日拍攝的常村礦N3永久避難硐室內的各種裝置和設施的拼版照片。當日,我國首次井下避難設施載人現場驗證試驗在山西省潞安集團常村煤礦順利完成。由礦工、救護隊員、科研人員等組成的80名試驗人員,在井下470餘米的常村礦N3永久避難硐室完成了48小時模擬災變環境密閉現場試驗。據了解,永久避難硐室是當災害發生、人員無法撤出時,為防止有毒、有害氣體的侵襲而設立的避難場所。常村礦N3永久避難硐室長39m,寬3.5m,高3.05m,可提供80-100人避難所需。試驗人員可通過室內的通訊系統與地面指揮中心聯繫,並進行雙向視頻對話。該試驗成功驗證了避難硐室內供氧系統運行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檢測了各類設備儀器的運行狀態和環境參數,能夠進一步提升煤礦井下避難設施的安全防護技術和水平,不斷促進以礦用救生艙、井下避難硐室為核心的礦井新型安全防護體系建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