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五葉參屬PentapanaxSeem.隸屬於楤木族Aralieac。
其名始於明嘉靖四年朱棣著《救荒本草》一書,俗稱“人間仙草”。《本草綱目》及古藥典均記載其具降血脂、降血壓、降血糖之神奇功效,因其內含八十餘種對人體有益的總皂甙和胺基酸,因而素有“南方人參”之稱。為多年生宿根植物,廣泛分布於亞熱帶和北亞熱帶地區。性寒、味甘,有益氣,安神,降血壓之功效,民間稱其為“神奇”的“不老長壽藥草”,在日本,被譽為“福音草”“甘茶蔓”、“神仙草”。“星火計畫”中將其列為“名貴中藥材”之首位。2002年3月5日國家衛生部將其列入保健品名單。有企業將其加工成絞股藍茶,便於人們飲用。
分布範圍
據記載全世界約有18種,分布於南美洲、大洋洲、亞洲的南部和東南部;我國有11種,除1種見於台灣外,其他10種多分布於西藏、四川、雲南等省區,唯在貴州迄今中外文獻均未見有記錄。我國有11個種系,秦嶺有7個種系:(短柄五葉參屬、長柄五葉參屬、心籽五葉參屬、甜味五葉參屬、光葉五葉參屬、毛葉五葉參屬、喙果五葉參屬)。秦嶺腳下部分縣已被列入中國五葉參屬原產保護地和第一個有機五葉參屬基地。
化學成分
五葉參屬有五葉、七葉、九葉以及苦味和甘味兩種,其中九葉甘味五葉參屬皂甙含量最高,但我國境內非常少見,其次是七葉甘味五葉參屬,近年來,在湖南省西南山區地帶發現了大面積的野生五葉參屬,皂甙含量很高。
五葉參屬主要有效成份是五葉參屬皂甙、五葉參屬糖甙(多糖)、水溶性胺基酸、黃酮類、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礦物質等。全草都可入藥,嫩葉的功效成份含量比根、莖高的多,藥用價值最高。
藥用價值
性味與歸經:
①寒;苦;歸肺、脾、腎經。
②苦、微甘,涼。歸肺、脾、腎經。
功能與主治:補虛,清熱,解毒。用於體虛乏力,虛勞失精,白細胞減少症,高脂血症,病毒性肝炎,慢性胃腸炎,慢性氣管炎。
功效與作用
(1)降血壓,降血脂,降血糖。
(2)抗動脈硬化、抑制血栓形成,治療心血管疾病。
(3)安神養性,延緩衰老,改善腦力活動,提高大腦機能。
(4)活化人體正常細胞,抑制肥胖、健脾胃、解疲勞,有鎮靜,催眠、抗緊張作用,治療偏頭疼。
(5)抗癌防癌,抑制殺滅癌細胞。增強人體血液中淋巴細胞的活性,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
(6)消除激素類藥物的毒副作用。
(7)消炎.抗腸、胃潰瘍和腫瘍。
(8)對便秘效果尤為顯著,同時有一定的烏髮及美容作用。
栽培技術
選地
五葉參屬喜陰濕、疏鬆肥沃的土壤。種地以日照少的疏林、山谷、田坎、水坑邊、房屋前後坎、山坡路旁、岩腳根等均可。日曬多的山地或大田種植時,中間要套種能起擋陽作用的植物,可進行糧藥、果藥、林藥間套種,以達到藥糧林三豐收。
種子繁殖
9月和10月採集成熟果實,乾後去果皮,放在陰涼乾燥通風處保存。次年3月底到4月初播種,播種前將種子浸泡8小時左右,使其吸足水分,促進發芽。浸泡後的種子用草木灰適量拌勻,採用條播方式,密度一般控制在每平方米300粒左右,然後覆蓋1cm厚,再蓋一層草,保持土壤濕潤,苗長出後揭去蓋草,撥除雜草,並搭架遮陰50%左右。幼苗長出了3~5片真葉,苗高5~10cm時,便可進行移栽。
枝條繁殖
五葉參屬亦可採用枝條扦插或根狀莖繁殖。扦插時除去病蔓,選擇健壯的枝蔓,剪截有3節的插穗,上節留葉,中下節插入土中,45天后即可移栽。根狀莖繁殖是將根狀截成3~5cm長段,插入土中蓋土壓實。其它要求與扦插繁殖相同。
栽培管理
平坦的山地或旱田宜作瓦背形的平畦,寬1.3cm,長度不限;坡地深翻,不需作畦。但二者均要開通排水溝和留行人道,以便管理。山地與旱田的行距均為0.6m,株距0.3m,每畝密度為3000株左右,畝施入1000~2000kg有機肥和20kg過磷酸鈣作底肥。下栽時間一般為4~9月底,盛夏需遮蔭澆水,保持土壤濕潤。每穴可栽1~3株,栽法呈三角形,株與株之間相距10cm。中耕和除草結合進行,栽下2個月內將雜草剷除後抖淨泥塊仍放藥根土表周圍。
病害防治
五葉參屬抗病性較強,但雨期易發生猝倒病。防治方法:一是用百菌清100倍液或波爾多液200倍澆灌病區;在播種或扦插前用1kg敵克松或用2~3%硫酸亞鐵,每畝50~70kg,進行土壤消毒。二是撥掉病株,然後在其周圍撒上石灰粉。為了保證產品質量,一般不得使用農藥。
收穫加工
一般1年收2次,第1次在5月中旬到7月上旬,溫暖的南方一般每年可收割2次。第1次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2次在11月下旬。在北方冷凍地區,每年只收穫1次,於10月份收穫。
加工可借鑑國外的做法是:采五葉參屬新鮮的全草,洗淨、攪拌、壓榨、分離、過濾,再將不含葉綠素的淡色清液,用冷凍乾燥法或瞬間乾燥法得到五葉參屬原汁乾粉,這種乾粉各種成分損失較少,有益健康,且轉運方便。
屬下物種
黃山銹毛五葉參、寄生五葉參、寄生五葉參(原變種)、輪傘五葉參、毛梗寄生五葉參、毛葉銹毛五葉參、披針五葉參、全緣五葉參、台灣五葉參、五葉參、五葉參(原變種)、小果銹毛五葉參、心葉五葉參、銹毛五葉參、銹毛五葉參(原變種)、雲南五葉參、總序五葉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