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之俞

五臟之俞

五臟之俞為五臟在足太陽膀胱經上的五個背俞穴,即肺俞、心俞、肝俞、脾俞和腎俞,臨床上具有診察和治療本髒病證的作用。

概念

指五臟之氣輸注於背部的五個(背)俞穴。《靈樞·背腧》:“願聞五臟之腧。”所指即肺俞、心俞、肝俞、脾俞和腎俞五穴。因這些穴位與五臟之氣相通,故名。

解讀

五臟之俞為五臟在足太陽膀胱經上的五個背俞穴。背俞穴,是臟腑之氣輸注於背腰部的腑穴。背俞穴位於背腰部足太陽膀胱經的第一側線上,大體依臟腑位置而往下排列。背俞穴首見於《靈樞·背腧》,篇中載有五臟背俞穴的名稱和位置。《素問·氣府論》有“六府之俞各六”的記載,但未列穴名。至《脈經》,才明確了肺俞、腎俞、肝俞、心俞、脾俞、大腸俞、膀胱俞、膽俞、小腸俞、胃俞等十個背俞穴的名稱和位置。《素問·長刺節論》:“迫藏刺背,背俞也。”《難經·六十七難》:“陰病行陽,……俞在陽。”《索問·陰陽應象大論》:“陰病治陽”。這些均說明背俞穴可治療五臟病症。背俞穴不但可以治療與其相應的臟腑病症,也可以治療與五臟相關的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等病症。如肝俞既能治療肝病,又能治療與肝有關的目疾、筋急等病;腎俞既能治療腎病,也可治療與腎有關的耳鳴、耳聾、陽痿及骨病等。

中醫套用

1、肺俞

名稱:肺俞,經穴名。代號BL13。出《靈樞·背腧》。屬足太陽膀胱經。肺之背俞穴。

定位:位於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一說“除脊各寸半”(《針灸資生經》)。

解剖:布有第三、四胸神經後支的內側皮支,深層為外側支。並有第三肋間動、靜脈後支的內側支和頸橫動脈降支通過。

主治:咳嗽,氣喘,咯血,骨蒸潮熱,盜汗;以及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肺結核,蕁麻疹,皮膚搔癢症等。

操作:斜刺0.3-0.5寸。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2、心俞

名稱:心俞,經穴名。代號BL15。出《靈樞·背腧》。屬足太陽膀胱經。心之背俞穴。

定位:位於背部第五、六胸椎棘突間旁開1.5寸處。

解剖:布有第五、六胸神經後支的內側皮支,深層為外側支;並有肋間動、靜脈後支的內側支和頸橈動脈降支通過。

主治:驚悸,健忘,心煩,癲癇,癲狂,失眠,咳嗽,吐血;以及風濕性心臟病,冠心病,心動過速或過緩,心律不齊,心絞痛等。

操作:斜刺0.3-0.5寸。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3、肝俞

名稱:肝俞,經穴名。代號BL18。出《靈樞·背腧》。屬足太陽膀胱經。肝之背俞穴。

定位:位於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一說“除背各寸半”(《針灸資生經》)。

解剖:布有第九、十胸神經後支的內側皮支,深層為外側支;並有第九肋間動、靜脈後支的內側支通過。

主治:黃疸,脅痛,胃痛,吐血,衄血,眩暈,夜盲,目赤痛,青光眼,癲狂,癇症,脊背痛;以及急、慢性肝炎,膽囊炎,神經衰弱,肋間神經痛等。

操作:斜刺0.3-0.5寸。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4、脾俞

名稱:脾俞,經穴名。代號BL20。出《靈樞·背腧》。屬足太陽膀胱經,脾之背俞穴。

定位:位於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一說“除脊各寸半”(《針灸資生經》)。

解剖:布有第十一、十二胸神經後支的內側皮支,深部為外側支;並有肋間動、靜脈後支的內側支通過。

主治:脘腹脹痛,胸脅支滿,嘔吐噎膈,黃疸,泄瀉,鼓脹,痢疾,便血,帶下;以及胃炎,消化性潰瘍,胃下垂,肝炎,糖尿病,消化不良,貧血等。

操作:斜刺0.3-0.5寸。艾炷灸5-10壯;或艾條灸10-20分鐘。

5、腎俞

名稱:腎俞,經穴名,代號BL23。出《靈樞·背腧》。屬足太陽膀胱經。腎之背俞穴。

定位:位於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一說“除脊各寸半”(《針灸資生經》)。

解剖:布有第一腰神經後支的外側皮支,深層為外側支;並有第二腰動、靜脈後支通過。

主治:遺精,陽萎,遺尿,溺血,泄瀉,頭昏,目眩,耳鳴,耳聾,虛喘,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痛經,水腫,腰痛;以及腎炎,腎盂腎炎,支氣管哮喘,坐骨神經痛,神經衰弱等。

操作:直刺1-1.5寸。艾炷灸5-10壯;或艾條灸10-20分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