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縣博物館

于都縣博物館

于都縣博物館,是一座綜合性博物館,是于都縣三個文明建設的重要視窗,博物館積極開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宣傳動員活動。該館“三普”小組成員向與會民眾認真傳達貫徹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有關精神,宣傳文物保護有關法律和知識。是于都縣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法定代表人:彭碧蓮

機構地址:貢江鎮交通巷6號

郵政編碼:342300

經營範圍:收集文物,教育

地區名稱:贛州市于都縣

簡介

于都縣博物館,是一座綜合性博物館,是于都縣三個文明建設的重要視窗,是于都縣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稀世文物

于都縣博物館內,有一塊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的"再建福田寺:門碑",時稱"唐碑",又稱"鹹通碑",是國內珍貴的稀世歷史文物。碑為青石質,"光瑩如鑒,叩之作金玉聲。"圓首方跌,碑底1一梯形樺與碑座相銜接。碑首邊沿飾兩組浮雕交纏巨龍,碑額中部弓一直徑8.5厘米的圓形透孔。碑高193厘米,寬79厘米,厚18厘米。"毒式古拙,自今視之,猶三代時物."碑文為唐代于都縣鄉舉楊知新拍寫的《唐虔州于都縣福田寺三門記》、南每李少鴻自書並篆兼鐫,日唐鰓宗鹹通三年(公元862年).立,距今1130餘年。全文凡21行,53!字,行書淋漓「酣暢,一氣呵成,它生動地描繪了唐代於都福田寺"斗軒素壁,周回奪目,布邑沸騰,艾稚鹹訝"的華麗壯觀之建築群,日及宗風日隆之歷史;記錄了該寺僧徒倡議再建三門,"德化四方","千里早應,車騎爭至,增執上服,異器名珍",‘舊驟其積,一二秋告成"之盛況,以及當時從北到南遍及各個角落的崇佛高潮:真切地反映和展示了佛教對唐代文化的深遠影響和當時寺院"十分天下之財而佛有七八"的經濟實力。

李少鴻,湖南省岳陽縣(今湖南衡陽縣)人。他是唐代名儒兼書法家,有書法《大唐三藏聖教序》多本,其行書獷直逼闌亭,剛柔相濟,骨力內涵,堪稱一絕。"明末清初鄉賢易學實在《書福田寺李少鴻碑刻後》一文中說道:"李少鴻碑刻,一在於都福田寺,一在關中某地,今仆裂矣,片石人寶之。"據清同治《零都縣誌》載:泰和有位郭青螺先生,聽說於都有名家李少鴻書鐫的碑刻,不勝仰慕,特專函求助於當時的于都縣令,為他拓印李少鴻碑刻數十份。縣令嫌刻畫稍淺,擅自請來一位石匠將碑文加工鑿刻。適逢寺內有位攻讀書生高應龍,聽到斧鑿聲,走到跟前一看,見碑底橫三行字己被鑿損,不禁怒從中來,揮拳猛擊石匠,其他碑文才免遭破損。至今碑刻尚留有當年破壞痕跡,實屬白璧之瑕,令人痛惜。

時隔五百多年之後,至明代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大學士江西吉水解緒遵太祖旨歸家進學期間來到於都,應縣人之請,為福田寺撰寫《重修福田明覺寺生佛道場記今,並自為行書與題篆,由贛南方思堅鐫於"唐碑"之陰面.碑刻透孔上端篆書《重修明覺寺碑》,四周飾雙龍纏柱,撲騰飛舞,栩栩如生,行書凡29行,1314字,布局得體,揮筆流暢瀟灑。碑文不僅記述了福田寺的地理位置和重修福田寺生佛道場的經過,而且刻畫了一個"佯狂市肆,葷酒無嫌",亦佛亦道的僧伽法師的生動形象。溶書法藝術與佛教故事於一體,:跌宕、有致,引人入勝,稱得上是一篇文情並茂的佛教藝術珍品,也是廠件研究佛教文化和書法藝史、名人軼文的不可多得的文物資料。從此,這塊本來就享有盛名,價值連城的碑刻更是錦上添花,一徽而成為唐明合璧而又充滿神話傳奇色彩的稀世珍物,為世人所珍攝和流傳.鄉賢易學實欣然命筆贊道:"二記皆高古書法,伯仲美石共之,可稱雙絕矣·"清同搶于都縣令黃浚也在小樂府《鹹通碑》詩中娜邀情埔道:"唐減亦_尹少性型竺件理了三懇鷺沖.眾{U不登二門記,至今棍卻古寺感奇蹤。字法鐘王善運時、文格齊梁亦稱首。"此碑舊立福田寺右側觀音殿,明崇禎庚辰(公元1644年),一次偶然的機會,鄉賢易學實主事把它移置到該寺大雄殿。據傳,人們如若俯首碑熱申卻透孔仲呼終柳吮巡甩渭粵竺娜匹竺抖生竺豎生理貫矍嘩嘩聲,被人引為奇談。至清代丙戌(公元1646年),不想觀音殿竟毀於兵資,碑因移置得以倖存。為此,易鄉賢喜不自勝地感嘆道:"若或使之,豈神物固有然耶里"。

第一任館長

張德美,于都縣博物館第一任館長張德美,于都縣博物館第一任館長

被人們譽為“長征狂”的于都縣博物館第一任館長張德美,在博物館工作16年,走訪老紅軍200多位,收集文物2000餘件,其中革命文物1000餘件,足跡幾乎遍布全國,並走遍了于都縣的所有村落。革命舊址大多是私人財產,關係複雜。張德美帶著幾個人花了很大精力做工作,理順舊址的關係,想方設法爭取資金,使36處革命舊址納入了文物保護範圍。

收集文物想盡辦法

革命文物是革命紀念館必不可少的展品。因資金緊張,張德美不得不動員全縣的幹部民眾自願捐獻文物,但所得數量很有限。為了收集文物,他提著一籃子文物下鄉,到學校、圩鎮、廠礦宣傳文物的意義,讓普通民眾了解什麼是文物,要他們積極保護,自覺捐獻文物。這一辦法花錢少、教育意義大,受到省里的充分肯定,這一宣傳形式也在全省得到推廣。于都縣黃麟鄉進塘村是當年紅軍長征後中央分局、中央政府臨時辦事處和中央軍區的機關所在地。1935年2月,中央軍區在於都分九路突圍前,留下了很多革命文物。張德美通過調查,得知進塘村村民謝招娣有一個行軍鍋,還珍藏了紅軍送給她的緞子被面。於是,張德美上門找到謝招娣,想盡一切辦法把行軍鍋換了過來。

通過不懈的努力,張德美收集了2000多件文物,其中革命文物1000多件,國家一、二、三級文物800多件。加上他走訪200多位老紅軍掌握的第一手資料,“毛澤東在於都革命實踐紀念館”得以順利建成,也基本上論證了於都是中央紅軍長徵集結出發地的說法。

建紀念館不遺餘力

1986年初,張德美在一本雜誌上看到一篇《中央紅軍的長征究竟始於何日?》的文章後,深受啟發,覺得建起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館對於宣傳紅軍長征精神,擴大於都的知名度很有意義。於是,他把這一構想向縣委、縣政府有關領導作了匯報。

當時“長征出發地”的概念比較模糊,爭議也比較多。為了拿出建館方案,張德美反覆整理素材,對照資料。那時,他正犯腎病,全身浮腫,但他一直堅持帶病工作。紀念館終於如期建成了,他卻累倒在病床上。

自那以後,來紀念館參觀的遊客一批接一批,其中還包括鄧小平、楊成武等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