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慎行

于慎行

于慎行(1545~1607),明代文學家、詩人。字可遠,又字無垢。東阿縣東阿鎮(出生地今為今東阿縣姚寨鎮前屯村,墓地為平陰縣洪範池鎮紙坊村)人。明隆慶二年(1568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萬曆元年(1573年)《穆宗實錄》成,進修撰,充日講官。後升禮部右侍郎、左侍郎,轉改吏部,掌詹事府,又升禮部尚書。萬曆三十三(1605年)年詔為詹事未上任,後朝中推出7位閣臣,首為于慎行,詔加太子少保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 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歸家,後臥病不起,起草遺疏,請皇帝“親大臣,祿遺逸,補言官”。數日病死,年62歲,贈太子太保,諡文定。 于慎行著有《谷山筆麈》(18卷)、《谷城山館文集》(42卷)、《谷城山館詩集》(20卷)、《讀史漫錄》(10卷);編纂《兗州府志》。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少年英才

于慎行少年時代天資極高,學習勤奮,17歲便考中舉人。鄉試放榜次日,按例舉行鄉飲之禮,歡宴考官和中式舉人,謂之鹿鳴宴。主考官非常器重於慎行這位青年才子,提出在鹿鳴宴上為他舉行冠禮(即成人之禮),于慎行以未奉父命而婉辭,一時傳為美談。

皇帝老師

明隆慶二年(1568年),于慎行中進士,選為庶吉士。散館後,授翰林編修。萬曆初年,升為修撰,充當皇帝的日講官。日講原都是翰林院年高資深的學者充當,像于慎行20多歲年紀便成為皇帝老師的極為罕見。

仕途起伏

于慎行畫像 于慎行畫像

于慎行為人忠厚平恕、襟懷坦白。不管對皇上、對首輔還是對同僚皆心胸坦蕩、真誠相待。有一次,于慎行等人講課完畢,神宗讓人拿出許多歷代字畫,叫他們賦詩題字。于慎行字寫的不好,只好自己作詩,請人代題,並當眾承認自己寫不好字。神宗很讚賞,當即寫了“責難陳善”四個大字賜他,詞林傳為盛事。萬曆初年,張居正當國,他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解決了明朝中期許多嚴重的社會問題,為明朝政治經濟的穩定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但張居正個人作風獨斷專行,鉗制下僚、壓制百官,引起朝中文武官員普遍不滿。御史劉台彈劾張居正專恣不法,被下獄謫戍。同僚皆畏張居正之勢,不敢再見劉台。于慎行不管這些,親自登門看望劉台。萬曆六年(1578年),張居正父親病故,他不想尊制守喪,授意門生提出“奪情”。神宗予以批准,舉朝大嘩。于慎行與其他大臣一起疏諫,以綱常大義、父子倫理勸神宗收回成命,張居正很不高興。一次,他見到于慎行時說:“可遠,你是我最賞識的學生之一,我平時待你不薄,沒想到你也這樣對我!”于慎行語重心長地對他說:“正是因為你對我不錯,我才不得不這樣啊!”于慎行擔心張居正失去朝野上下的擁護,但張居正沒有聽懂他的話。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死去,反對他的勢力執掌了朝政,左右了神宗。神宗下令查抄張居正的家。于慎行在這種情況下,不避嫌怨,寫信給主持此事的丘橓,請他照顧張居正80多歲的老母和不成年的幼子。丘橓給張家保留了住宅和足夠的土地。于慎行的高風亮節、古道熱腸受到朝中一片讚譽。萬曆十七年(1589年)七月,他升任禮部尚書。

貶官回鄉

于慎行雕塑 于慎行雕塑

此時,神宗的長子已經9歲,是王妃所出。神宗不喜歡王妃和她這個兒子,他想立鄭妃所生的皇次子為東宮。但是,王妃名分在鄭妃之前,神宗不好把這一想法明說,故而遲遲不立太子。滿朝文武見皇長子日漸長大,不能正位進學,非常著急。自萬曆十七年起,不斷有人提出立儲問題,請神宗早建東宮。于慎行身為禮部尚書,對此事義不容辭。他連疏極諫,神宗非常生氣,再三降下嚴旨,責備于慎行“以東宮要挾皇上。”于慎行說:“冊立之事,是臣部職掌,我如果不說,是為失職。請皇上速決大計,我寧可棄官歸里。”神宗很不高興,大罵于慎行“疑上”、“淆亂國本”,把禮部大小官員都停了俸祿。正在這時,發生了山東鄉試泄題事件。于慎行引咎辭職。萬曆十九年(1591年)九月獲神宗批准,歸隱故鄉。

他家居10餘年,朝野上下多次薦他出山,神宗皆不允。至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東宮已立、國本確定,廷推內閣大臣,于慎行名列7人之首。神宗命他以原官加太子少保兼東閣大學士入閣辦事。這時候,于慎行已經重病纏身,勉強到京進謁。不數日,卒於京華官邸,年63歲。贈太子太保,諡文定。

主要成就

文學成就

于慎行在家閒居16年,他探討當世得失之故,旁搜博採,屬詞比事,寫成《史摘漫錄》、《谷城山館文集》42卷,《谷城山館詩集》20卷,《讀史漫錄》14卷,《谷山筆麈》18卷。尤其是他的《谷山筆麈》記述了明朝萬曆以前的典章、人物、兵刑、財賦、禮樂、釋道、邊塞諸事,考溯精當,纖悉具備。為研究明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宗教不可多得的史料,具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另有《谷城山館詩集》20卷和《谷城山館文集》42卷手稿,現存山東省圖書館。回鄉家居時,他關心桑梓事業,參予重修《東阿縣誌》,主持編撰《兗州府志》。他於萬曆七年(公元1579年)寫《東昌府城重修碑》。 于慎行與馮琦、公鼐並稱萬曆前期"山左三家",三人標舉"齊風",共同推動了萬曆前期山左詩壇的發展。 他的泰山詩文,數量上超過王世貞,並有自己鮮明的特色,足可與前、後七子相頡頏。

政治成就

于慎行官至明朝禮部尚書,太子少保兼東閣大學士。史書中,于慎行文學成就超群,但個性保守,恪守儒家禮制。縱觀于慎行40年仕途,曾三次罷官,22年賦閒在家,最長的一次長達 17年。有史學家評論,他秉性忠誠,是明代官場上的異類。

人物評價

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於閣學慎行》:于慎行是明末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他生當隆慶、萬曆年間,起而反對李攀龍等人一味因襲模仿為“復古”的弊病。由於他“讀書貫穿經史,通曉掌故”,“學有根柢,詞知典要”,所以其詩文“春容弘麗,一時推大手筆”,被推稱“文學為一時冠”。

清代紀昀評價他的詩“典雅和平,自饒清韻”,對於“後七子”的弊卷端能夠“矯枉而不過直,抑尤難也。 ”

主要作品

•主要詩作:《驅車上東門行》、《子夜歌四首》、《子夜春歌二首》、《子夜夏歌二首》、《子夜秋歌二首》、《子夜冬歌二首》、《感懷》、《雜詩三首》、《長安道》、《楊柳青道中詩》等。現存詩作九十四首。

史書記載

《明史·于慎行傳》

野史軼聞

破例考試

于慎行十歲時,就讀於東流書院,家人和書童陪伴他,去兗州參加省學政主持的科考。路經一桃園,正值桃花盛開,慎行折了一枝,一路玩賞來到考場,捨不得丟棄,把桃花藏在袖子裡。恰好考題為“桃花賦”,正中下懷。于慎行揮筆而就,第一個交上考卷。學政見案下一少年舉手交卷,便起座俯身去接,瞥見其袖內桃花,順口念到:“國小生,袖桃花,暗藏春色。”慎行知道學政在考自己,靈機一動,深施一禮,對答:“老大人,坐高堂,明察秋毫。”學政被少年慎行的才華達禮所打動,在卷子上直接寫了“中”字,十歲的于慎行破例批准赴省參加選拔庠生的院試。

責難陳善

他在京充日講官時,一次講課完畢,皇太子拿出御藏書畫,令眾講官賦詩題字。于慎行不善書,詩成後請人代題,並以實相奏。太子嘉其誠,當即御書“責難陳善”賜之。慎行為感“欽灑宸翰”,即賦《欽賜責難陳善》詩答謝。于慎行的書法雖一般,但因為敬重他的學問人品,人們皆以擁有為榮。于慎行把鄉居時作的大量遊記專門輯為《東遊記》,他說:“其游與若士為偶,左手操杯,右手操管,其止恆飲,其醉恆歌。”他的人生哲學與生活情趣由此可見。

縱游山水

當于慎行回到家鄉,鬱悶的心情頓時變得無比輕鬆,洪範諸泉匯聚而成的狼溪河水從他的府前緩緩流過,更讓他樂而忘憂。他以耕讀田園、優遊山水、潛心著述為己事,寫詩道:“向來多遠夢,從此閉重關。不似終南路,依棲慕世間。”他另築居所,並愜意地寫道:“歸來四壁故依然,卜築桃源別有天。種樹新移彭澤柳,買山舊賜水衡錢。”于慎行為人厚道素有人望,里居期間,京城同僚及四方官員過東阿者,無不造廬請謁。同僚中交往深密者有沈鯉、朱可大、馮琦、賈石葵、葉向高、邢侗、蕭蕭太享等十餘人,《于慎行年譜》云:“惟與親友平生置觴葷五七品,園池之外,縱游山水;荷蓑笠,行釣於城南。”

家族成員

輩分關係人物簡介
祖父輩外公劉田
父輩父親於仳,當時的舉人、平涼府知府
平輩妻子秦氏(1446—1608),東阿縣東村秦柏之女
子輩繼子於緯,字長文,號小谷。曾任戶部主事員外郎,廣州雷州知府

後世紀念

墓地

于慎行墓地 于慎行墓地

于慎行墓地,在於氏祖塋前,位於平陰洪範池以北二二零國道旁。墓地由萬曆皇帝敕建,占地60餘畝。 當地人回憶,墓地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墓前甬道兩側,立有石俑,石馬、石羊、石虎和華表各兩對,華表上雕有望天吼華表高約20米,周身雲紋,手可插入從而可攀緣而上——精美絕倫。上面蹲有怪獸,名“ 望天彎”。

于慎行神道碑立於古御道旁,幾百年來凡到過此地的官員、名流、文人、商客等,都要觀瞻此碑。據當地人或當年毀碑人回憶,該碑高約十八米左右,寬約一米八,厚約六十多厘米,這在全國是極為少見的。碑額書“大明”二字,碑文為:“資政大夫,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贈太子太保,諡文定谷山於公神道。”字為于慎行得意門生、大書法家邢侗所書。

墓地前門外有兩高大石獅,雕刻精細,生動逼真。前門外還各有兩塊石碑,東邊碑額書“恩光金壤”,西邊碑額書“崇溢春秋。”墓前建《帝錫玄盧》坊一座,並刻有萬曆御書“責難陳善”四字。石坊兩邊立有十三塊碑,每塊碑皆在前文刻有“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應為聖旨碑,其中有一塊無字碑,據說是傳聖旨碑,即聖旨來後,掛於碑上。

墓內除去植柏樹等外,萬曆還御植白皮松,此種松樹為稀有樹種,現存44棵。

於林的過亭在四角各刻有“降龍獺”,這在眾多的林墓中,也極為少見。於林的過亭為什麼有降龍獺?其一,于慎行是三代皇帝的老師,人們把過去的皇帝比作龍,而他所教的正是年幼的帝王,在很多事情上,除了在世父王,還有他能降服“龍”,這是再自然不過了。其二,由於于慎行既是明朝詩人、文學家,又是三代帝王之師,在當時來說,他雖不是帝王,但卻也是個舉足輕重極少有的人物,所以把他稱為自天而降的一條龍。其三,安在這裡的“降龍獺”還起一個“避雷針”的作用,能阻止妖魔鬼怪到此打擾。

該墓為萬曆皇帝下詔按一品官例為老師修建。工部侍郎劉元霖奉旨,遣通政司建造。邢侗在於慎行去世後,幫著求敕、求謚及辦理喪葬諸事,于慎行墓地及神道碑刻多由他書寫,直到把墓地建築全部完成。

于慎行墓地在“文革”期間,毀於聊城師範的“革命小將”手中,園內石刻全部推倒。石刻大都破成石料,被用來修橋、壘石渠。于慎行第十九代孫於慶坤施巧計,保存了于慎行婦墓碑。他請當時任洪範公社革命委員會主任的高長齊,在墓碑背面寫上毛主席語錄,這樣誰也不敢毀壞,這件文物得以完整保存至今。

家譜碑

2009年12月,平陰縣野外文物實地調查工作進行時發現了于慎行家譜碑。

新發現的于慎行家譜碑位於平陰縣東阿鎮國小南面約150米處,為三塊石碑並立,最高的一塊碑高約2米,石碑上刻有于氏家族的名錄。于慎行為明萬曆皇帝及其子、孫三代帝王師,于慎行家譜碑為于慎行後人在清代所立,為研究于慎行家族的變遷提供了重要史料。

山東歷史名人(二)

山東是孔孟的故鄉,儒家思想淵源流長,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周代齊、魯兩國均在山東省,齊魯便成為山東代稱,蘇軾詩云:“我生本西南,為學慕齊魯”,可見齊魯學風歷來為士夫文人所景仰 。本任務將對各朝代山東名人進行系統介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