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九龍舞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始於漢、興於唐。相傳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投江以身殉國,勞動人民每年端午節都要划起龍舟前來打撈,此舉感動了洞庭龍王的九個兒子,九條小龍翻江倒海,大鬧洞庭,逼著老龍王把屈原的遺體送回人間。人們為感激九龍的義舉,紀念屈原,模仿九龍的舞姿,創造了九龍舞。
一代代龍舞藝人不斷推陳出新,已形成了獨特的九龍舞藝術。它以藝術套路複雜,演出陣容強大,打擊樂地方特色鮮明而著稱。1991年參加“岳陽國際龍舟節表演”,一舉奪得大賽唯一的金獎,1999年中央電視台“中國一絕”攝製組專程赴伍市鎮白楊村拍攝九龍舞,向世界推介。九龍舞表演的傳統藝術套路有16套之多,200多人同場演出,氣勢磅礴,撼人心魄;九龍舞所使用的打擊樂,均由平江民間銅匠、鼓匠製作,音色渾厚,或十分清亮,整套打擊樂音差高低可達16度,對比非常強烈,富有強烈的感情色彩。
提起九龍舞,平江人首先會談及姚大明。平江九龍舞負責人姚大明,30年來用心血和汗水澆灌著平江九龍舞這朵藝術奇葩,使之越開越艷,充滿神奇的藝術魅力。年過半百的姚大明,12歲學武,16歲自願加入龍隊。他不打牌賭博,將業餘時間用於九龍舞的藝術研究,結婚後的二十多年來,他春節給岳父岳母拜年僅去過兩次。他甚至做通妻子的思想工作,放棄自己興辦的資產近百萬元的企業,全身心撲在九龍舞的發展上。伍市鎮白楊村九龍舞當年參加平江縣首屆龍年舞龍大賽,一舉奪得金獎。
九龍舞東海 盛世頌華章
“九彩祥龍,展現中華騰飛;精美舞蹈,歌頌盛世美景。”隨著主持人的介紹,奔放的音樂如洪流洶湧,傾瀉而出。九彩祥龍昂首挺立,眾多小龍如影相隨。大龍俯衝橫行,小龍細滾梭游;大龍威風凜凜,小龍妙趣橫生。在絢麗的舞檯燈光映襯下,九龍舞五彩絢爛,攝人心魄。現場觀眾頓時為東海祥龍的風采所傾倒,雷鳴般的掌聲瞬間爆發。5月24日晚,在廣州增城永久廣場,第十五屆全國“群星獎”廣場舞蹈大賽決賽現場,通過與來自全國各地、從層層選拔中脫穎而出的13支舞蹈隊伍同場競技,由鎮海區選送、代表浙江省參賽的廣場舞蹈《九龍柱》最終勝出,榮獲全國“群星獎”(舞蹈類),《九龍柱》導演蔡泉根同時獲“群文之星”稱號。這是鎮海區首次獲得政府社會文化類的最高獎。
這個靈感來源於傳說、演員來自於基層的節目,歷經五載磨礪,終於在全國廣場舞的最高舞台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功。
靈 感
古老傳說演繹現代精彩
2005年年底,剛調到駱駝街道文化站工作的鄭適民,心裡一直合計著創作一個能出彩的文藝節目。於是,他想到了鎮海區文廣新聞出版局文化科輔導員蔡泉根。蔡泉根曾經先後參與排練了後大街龍鼓、十里紅妝等獲得“山花獎”的大型節目,藝術造詣較深,實踐經驗豐富。蔡泉根建議:“我看過很多舞龍表演,但是‘豎龍’卻沒有看見過,我們能不能嘗試用‘豎龍’的舞蹈形式來表現龍舞?”他說出了自己的靈感:寧波一帶至少在明朝時期就有豎龍的淵源。那時,處於社會底層的乞討人員,其裝束就是手持一個用稻草紮成的“草頭龍”。如果能將龍盤上柱子,龍就有一種騰雲駕霧的氣勢,視覺上就會有立體效果,觀眾也便於欣賞觀看。
聽了蔡泉根的分析,鄭適民馬上覺得這是個好主意:“我們駱駝不是有個‘九龍呈祥’的傳說嘛。老百姓說,九條祥龍從東海躍出,喜遊人間,來到鎮海後流連忘返。從此,鎮海這片土地便春意盎然、生機勃勃。如果兩者結合起來,在傳統舞龍這方面做點文章出點新意肯定有看頭。”
2006年春節一過,蔡泉根和鄭適民就前往奉化考察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奉化布龍的製作,讓奉化布龍的傳人尚田鎮條宅村的陳行國幫他們設計製作道具。
幾易其稿,最終方案出來了:將九龍設計成彩龍,並設計讓九條龍噴出與自己顏色相同的煙霧。
當年5月底,整個道具製作完成。考慮到單是九龍柱表演會有些單調,便加進中街社區威風鑼鼓隊穿插其間表演。當時,將此節目定名為《九龍馱春》。經過兩個多月的排練,在當年7月底的“活力寧波”第三屆寧波市農民文化藝術節閉幕式上首次亮相,節目大放異彩。
《九龍馱春》成功亮相後,鎮海區文廣新聞出版局和駱駝街道極力推進節目內涵深化,準備將其打造成精品節目。
為此,他們專門邀請省群藝館的專家進行了多次討論,認為現有的九條豎龍表演,靈活性上有欠缺,也比較單調,必須再穿插進更多道具或者舞蹈。
“能否在龍柱的表演中加進一些小龍頭,有生氣,又有活力,而且還有氣勢?”省里的專家想出了一個好主意。於是,蔡泉根和鄭適民又琢磨著小龍的道具設計。最後商量把小龍道具設計成龍頭20厘米、龍身1.3米長的剛剛出生不久的幼龍,這樣既形象,也方便表演。
在多方創意和不斷修改中,《九龍柱》臻於完美。2007年獲鎮海區首屆農民文化藝術節農民文藝匯演金獎,2008年8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參加了“北京2008”奧運城市文化廣場展演活動。
2008年9月,寧波市第九屆音樂舞蹈節,改編後的《九龍柱》以大型廣場舞蹈第一次亮相,向省“群星獎”發起衝擊。結果《九龍柱》一舉奪魁,獲得大賽唯一的“群星大獎”。
賽後,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長羅斌讚賞說:“《九龍柱》既有傳統的意蘊,又有獨特的風格和氣質,龍柱高低錯落、動靜相間,格局對比、氣勢、整體感和演出效果都很好;穿插小龍,凸顯張弛度,動靜感把握較好,尤其龍頭噴出的彩色煙霧,氣勢雄勁,把舞蹈推向了高潮。”
拼 搏
草根演員用心鑄就希望
這條星光大道,注定不會輕鬆,只能靠心血積澱、拿汗水鑄就。由於演員大多是社區居民、外來務工人員和學生,文藝基礎比較差。排練中,動作不規範,一遍又一遍地糾正……由於排練人多、地方大,用嗓過度,年近花甲的蔡泉根嗓子是啞了又好,好了又啞。
去年全年,蔡老師輔導《九龍柱》等文藝節目,參與民眾就有5900多人次。光《九龍柱》的表演就有大、中、小三種類型,從人數上看有54人版、36人版和19人版;從職業類別上看有社區版、學生版和公安版。根據不同的需要,可以派出不同版本的《九龍柱》參加演出。
為了《九龍柱》,所有一線演員也奉獻著自己的汗水。
價值
平江文化局負責人介紹說,九龍舞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更深入地對其進行挖掘、搶救、整理、推陳出新,對於中國民間龍舞民間音樂的深層次研究,將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九龍舞受到了國際同行的高度讚賞。德國、紐西蘭等國都有意向邀請九龍舞前去表演。
九龍舞表演氣勢磅礴,民族特色非常明顯,在國際龍舟節成功演出之後,許多外國遊客找上來爭著與龍兵們合影留念。九龍舞已成為平江乃至岳陽的文化品牌,九龍舞品牌對於做大做強平江的旅遊產業有著十分美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