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位於邵東縣境南部,距縣城15公里,面積93.8平方公里,人口4.4萬。鎮政府駐毛家栗山。通公路。轄栗山居委會和畔山、田溪、金山寺、九南、寺塔、曾家沖、民族、羅古、黃石壩、界方、柳塘、李老橋、三合、石門、均田、石星、隘石、長江、杉木、紫雲、槎江、華家山、九龍、觀橋、倚石、集體、蘆山、橋頭沖、財神、團結、黃金園、橫板、白鶴、高塘沖、雙橋、新江、白泥塘、馬托、秀龍、新閹堂40個村委會。農業主產水稻,兼產花生、紅薯。有小水果苗基地。
沿革
1950年屬九區;
956年為石門鄉;
1965年為九龍公社;
1984年改鄉;
1995年建九龍嶺鎮。
領導班子
李鷹鎮黨委書記李學文人大主席主持本鎮人大工作
周建運鎮長主持本鎮政府工作
李明珠政協主任主持本鎮政協工作
新農村建設
界方新農村建設
近年來,界方村民眾積極回響上級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號召,按照“政府引導、村民自治、產業發展”的思路,逐步落實各項工作任務。在縣有關單位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和大力扶助下,在鎮、村兩級的宣傳發動下,在村新農村建設理事會的組織實施下,界方村掀起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熱潮:拆除破舊房屋、雜房和廁所、粉刷室外牆壁、砌水溝、硬化進組和入戶道路、硬化庭院門坪為工作重點,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主線,發展特色產業。2010年,界方村籌集資金50多萬元,修建了2公里進村公路;籌集資金12萬元,修建了三座橋樑;籌集資金60多萬元,把全村三湘電改建送到各組,改造退耕還林500多畝;投資20多萬元,修建村級活動中心,建設起農家書屋,集行政辦公和文化、娛樂為一體。經過一年的努力,界方村新農村建設已初見成效,村民們已開始享受到新農村建設的累累碩果。
政績
按照上級檔案就全面貫徹落實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的具體的安排部署,我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對全鎮新農村建設進行了認真地研究,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目標要求,創新思路,紮實苦幹,努力將九龍嶺鎮建設成為富而美的特色鄉鎮。我鎮新農村建設情況:
農業生產方面
一是農業基地建設。全鎮已建成柳塘片、栗山片的萬畝優質稻生產基地。培育了民族、長江、石星、三合、金山寺、黃金、槎江、新江、依石1600畝的油菜示範基地。依託雪峰種業,以點帶片,鞏固黃金、長青、新華等村的600畝制種基地,長青、觀橋的1000畝苗圃基地。二是培植基地發展了特色種養:共有專業養殖戶近50餘戶,年出存欄牲豬達3.5萬頭;扶植引進經濟效益好的優質林果品種,發展高效農業,槎江的枇杷,新江的紅提,馬托、高塘、橫板的藥材,推動了我鎮高效農業的發展。三是加大林業投入。開展林權制度改革,實行封山育林,森林覆蓋率位居全縣前列。四是加大對農民的技術培訓拓寬農民就業渠道。通過免費培訓技術,讓農民工掌握一技之長,實現了更廣的就業。基礎設施建設方面
一是農村道路面貌改觀。實現鎮區內的三條主幹道青祁公路、兩巒公路、栗黃公路都已硬化通車。41個村有39個村全部通上水泥路。二是農村水利建設。投資510萬對三合水庫大壩進行了除險加固,投資2068萬元對黃家壩水庫大壩進行了除險保全,投資20萬元對橋溪沖水庫進行了除險修損。三是城鎮環境最佳化。2009年我縣將九龍嶺鎮納入縣小城鎮總體規劃設計當中,為今後發展繪畫了藍圖。城鎮年均新增門店14間。組織人員在兩巒公路兩旁培栽樟樹兩萬餘株,實現沿線綠化。組建了城管與治安巡邏二位一體的城管新班子,城區面貌與城區衛生都有較大變化。惠農服務方面
落實政策強化了惠農服務。鎮年均發放農民種糧補貼186萬元,退耕還林補貼92.7萬元,移民扶持資金160多萬元,油菜補貼4.2萬元、能繁母豬補貼19.65萬元、規模養殖補貼64.4萬元。所有惠農資金每年都確保全部發放到位。社會事業方面
一是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我鎮已100%的實現普九教育。新建了九龍中學體育場,投入30萬元建設民族中學風雨活動室,年均投入教育文體建設50萬元。二是全面落實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各項政策。截止今年年底,全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應參合45600人,已參合43322人,參合率已達95.5%,年均享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補貼的民眾2727人,補貼金額321.3萬元。完善城鄉困難民眾醫療救助體系,年均發放大病醫療救助款6萬餘元。三是切實保障了困難民眾生活。年均發放低保資金40萬元,對26名“五保”老人實行集中供養,112名實行分散供養,年均發放資金10萬元,對全鎮特困戶、“五保”戶、重點優撫對象進行救濟,發放臨時救濟資金3萬元,受惠民眾112人。四是活躍民眾文化。積極推進了鄉村文明建設和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修建了文化站,籌資修繕了賀綠汀故居,建設文化共享點27個,修建籃球場5個,組織農家書屋12個,年均開展電影下鄉30場次。特色經濟
農業
九龍嶺是邵東的農業大鎮。九龍嶺鎮經濟以農業為主,在鎮域經濟發展上制訂了“興工旺商強農業,富民強鎮促發展”的發展思路,堅持“變農業大鎮為農業強鎮,小農經濟向規模型經濟轉軌”的發展戰略,突破了傳統的經營模式,由單一經營向綜合經營轉變。全鎮形成了黃花、柑桔、柰李、板栗、西瓜、藥材、鮮魚、瘦肉型豬等種養殖業生產基地。大力推廣旱土育秧、軟碟拋秧、優質稻等新技術、新品種。全鎮已實現稻田成建制畝產過噸糧。鎮內湖南瓜類研究所在雪峰種業基地,千里枇杷園基地等農業基地享譽全市。工業
九龍嶺鎮是中南的五金之鄉。手工業較發達,傳統產品“三刀”(剪刀、菜刀、剃刀)聞名遠近。撤區並鄉前,民營、個體和私營企業一直是該鎮的“短腿”,並鄉建鎮後,該鎮以五金市場為重點,大力發展民營企業。現在貫穿市場馬路兩側的皆是門面,店內貨物齊全,花樣繁多,沿線1公里,擺滿了農副產品及小百貨。五金專業批發市場面積2970平方米,設有2100個攤位,擺著民用刀、剪、頂針、錘子、斧、鑿、刨、鋸、千斤頂等上千種五金產品,攤位上規模,門面上檔次,管理上水平,無不凝聚著鎮黨政一班人的心血。九龍嶺鎮以毛家栗山五金市場為中心,輻射了周圍的均田、和平、合興、畔山、柳塘、羅古等13個小五金加工專業村,發展小五金加工專業戶800戶。九龍新江農業生態園
為進一步促進我鎮農業生產的發展,把我鎮的農業生產從農業在大鎮向農業強鎮推進,在鎮黨委政府的全面支持下,建立了一批新型的農業生態園,其中以“九龍新江農業生態園”尤為突出。九龍新江生態農業園是一個以民營資本為主體的農業生產模式,該生態園是在農業生產的實踐中與當地的實際情況相結合而創建的生態農業模式,它兼顧了農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充分利用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各自的優勢,使其結構和功能達到極效最佳化的狀態,從而形成了一項獨具九龍特色的生態農業系統。
九龍農業生態園的創建人是九龍嶺鎮新江村的一位叫宋迪剛的農民。多年的農業生產經驗和現代農業發展的趨勢及當地政府的高度支持,讓他在家鄉建起這片以農業生產和觀光旅遊相結合的農業生態園,該園的主要特色有以下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