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反朝陽

九反朝陽,時至清朝年間朝陽地區連續爆發的十幾次規模較大的民眾武裝起義。

清朝末期,中華民族災難日益深重,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朝陽人民,不堪屈辱,不畏強暴,堅定地走上了推翻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三座大山的鬥爭道路。從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至清王朝滅亡(1911年)的70多年間,朝陽地區連續爆發了十幾次規模較大的民眾武裝起義,從而在歷史上留下了“九反朝陽”之說。其中起義規模較大的有3次。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二月,朝陽縣李鳳奎率部分挖金工人和破產農民起義攻入縣城,並以城東鳳凰山為根據地,連破熱河重鎮凌源赤峰,震驚清廷。後被清軍鎮壓,李鳳奎被殺。光緒十七年(1891年),熱河災荒,民眾窮困不堪,金丹道教首領楊悅春率教徒和民眾起義,“旬月之間,由數千聚至數萬”,清廷調集4萬官兵鎮壓,起義鬥爭堅持兩個多月後失敗。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在義和團運動影響下,朝陽縣鏵子溝鄧萊峰為反抗外國傳教士的侵略壓迫,組織了聯莊會並成立“抗洋會社”民眾武裝,與外國侵略者和腐敗的清政府軍隊進行浴血奮戰,最後寧死不屈英勇就義。這些反封建統治反帝國主義侵略的鬥爭,在東北以至中國近代史上都留下了壯烈篇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