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關於丹道刻經會成立的具體時間,沒有詳細記載,根據1937年5月16日的《揚善半月刊》第4卷第22期(總第94期)上所登載的“丹道刻經會啟事”雲“本會於是月八日(團按:即1937年5月8日)第一次聚餐,計到黃監周、華文敏、陳攖寧、劉仁航、高觀如、方公溥、奚纘黃、高堯夫、吳敏齋、張廣澤、沈霖森、孫鏡陽、張嘉壽、謝拔群、袁祖金、潘復初、曹昌祺、王文達、張竹銘、汪伯英、許如生等同玄。當經討論第一次先將《道竅談·三車秘旨合刊》一書付印,當場承認附印者,已近千部”云云,可以看作此日即丹道刻經會正式成立之日。丹道刻經會刻印的範圍有道源類、道經類、內丹類、外丹類、修養類、法術類、護道類、勸誡類、雜著類、融通類十種。刻印的方法有木版印、銅鋅版印、影印、石印、鉛字排印、油印等。刻印的手續,則是先經過管理團審查原本或原稿,然後議定刻印的方法及估價,最後再徵求附印。
工作分工
丹道刻經會各項工作都有具體的分工,主任:吳靜虛;副主任:張竹銘;文書:鄧雨蒼、許德得、廖滌凡、謝拔群;交際:潘復初、沈霖生、張廣澤、孫鏡陽、張慧岩、陳滋彰;調查:楊少臣、周敏得、曹昌祺、蔡德淨;會計:殷羽;庶務:任杏蓀、王文達;校對:汪伯英、石志和;發行:許如生。並聘請道學顧問多名,有:石鎮之、林品三、吳彝珠、洪太庵、胡漸逵、馬一浮、孫抱慈、高堯夫、高觀如、張化聲、梁南鍼、常遵先、陳攖寧、溫雲台、彭遜之、華文敏、黃監周、黃懺華、劉仁航、劉宗漢、劉繼賢、謝強公、魏國卿、顧拱辰、歐陽德三等。[26]丹道刻經會的地址,則設於上海城區虹橋南艾家弄六十六號。發展情況
丹道刻經會成立後,出版的丹經只有三種:第一種即《道竅談·三車秘旨合刊》,屬內丹類,於1937年7月正式出版,“丹道刻經會第一次徵求附印道書簡則”介紹此書內容雲“系專講性命雙修、神氣合一之法。尚清淨而不廢陰陽,談陰陽而不離清淨,南北互融,天人一貫之大道。言簡意賅,為西派李涵虛先生之傑作,向無單行本刊行。茲經陳攖寧道長詳細校刊後,方始付印,俾可流通”:第二種乃《琴火重光》,屬外丹類,亦由陳攖寧刪訂,大概於1938年下半年出版;第三種即《靈源大道歌白話註解》,是根據陳攖寧1938年在仙學院講課時的講義而編,約於1939年1月出版。還有兩本書雖計畫出版,但由於戰事未能刻印:第一種,《金剛經鐵鋑錎句解》,屬融通類,1937年7月16日《揚善半月刊》第5卷第2期(總第89期)“丹道刻經會第二次徵求附印道書簡則”雲“本書系清王澤注居士句解、徐慎居士增解、屠垠居士直注,融通三教,以道儒兩家之學理為之引證,而又於《金剛經》本文之不易通解者,逐章逐句下添加文字,使語氣聯繫,便於習誦,易於明白,誠為歷來注《金剛》者又別開一生面也。世之讀《金剛》者,不可不備此書”,1939年3月1日《仙道月報》第3期雲“《金剛經鐵鋑錎句解》一書,前曾徵求附印,後因滬戰發生,原發起人離滬未能繼續進行”,後最終亦未能出版;另一種即海印子所著之《玄談集》,1939年8月1日《仙道月報》第8期“丹道刻經會徵求附印《玄談集》啟事”雲“《玄談集》一書,全部共九卷,約十餘萬字,為浙西海印子巨著,內容材料頗豐富,且三教全通,學理甚為透徹。今著者極願將該書流通行世,藉以廣結善緣”,最後也是由於戰事等各種原因,未能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