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香概述
串香,也叫串蒸或翻烤。在中國幾千年的釀酒史上,董酒開宗立派,首創串香工藝,堪稱串香工藝的鼻祖。董酒以大米為原料加入90多種純天然本草製取小曲,以小麥為原料加入40餘種純天然本草製取大曲。大、小曲作為糖化發酵劑分別製成香醅和酒醅、採用雙醅串香蒸餾而成基酒。後來越來越多的白酒企業,也紛紛效仿董酒,採用串香法以提高酒質、香氣以及產量。因此,董酒被業內稱為串香工藝鼻祖,並且該工藝被董酒沿用至今。
串香特點
在生產中採取雙醅串香工藝,將香醅、酒醅的蒸餾與發酵有機地組合起來,較好地解決了傳統蒸餾方法中香味物質利用率低的問題。生產套用表明:配醅串香工藝能在穩定出酒率的基礎上,提高優質品率13.1%,主體香味物質提高20%左右。
白酒工藝類型
現代將白酒分為固態法白酒、液態法白酒和固液串蒸白酒三類。
固態法白酒:是指以糧谷為原料,採用固態(或半固態)糖化、發酵、蒸餾,經陳釀、勾調而成的,未添加食用酒精及非白酒發酵產生的呈香呈味物質,具有本品固有風格特徵的白酒。
液態法白酒:以含澱粉、糖類物質為原料,採用液態糖化、發酵、蒸餾所得的基酒(或食用酒精)。可用香醅串香或用食品添加劑調味調香,勾調而成的白酒。
固液串蒸:所謂固液法生產,就是在糧食釀造的酒中,加入酒精勾兌。上世紀90年代末,白酒勾兌技術被許可,這樣白酒行業的量可以無限制地放大。而勾兌酒和純糧釀造酒相比,雖然口感等可能相差有限,但是在勾兌過程中,加入一些化學產品,未必對人體有利。
串香歷史
過去,白酒生產全部以糧食為原料,經粉碎後加入曲藥(大多用小麥和麩皮製作)作為糖化劑,在泥池或陶缸中自然發酵一定時間,經高溫蒸餾後得到白酒,即純糧固態發酵白酒。
20世紀60年代,中國糧食供應緊張,白酒供應嚴重不足,為節約釀酒用糧,白酒行業開始探索代用原料生產白酒,主要選用甘蔗和甜菜渣、薯乾(木薯、番薯、馬鈴薯)、玉米等製造出酒精,然後將酒精和酒糟混蒸,吸入發酵白酒的香氣和滋味(串香工藝),再加入增香調味物質,模擬傳統糧食釀酒的口感,擴大白酒產量,基本保障了市場供應。
20世紀80年代以後,以食用酒精為基本原料進行勾兌白酒的技術日益成熟,許多白酒企業為節約成本,降低消耗,減少污染,紛紛加強對食用酒精勾兌白酒產品的研發與推廣。這些產品主要分為純液態法白酒,即以食用酒精加入香精、香料,模擬糧食固態發酵白酒(與俄羅斯伏特加酒相似)和固液結合法生產白酒。
白酒行業將這兩種產品,統稱為新工藝白酒,將純糧固態發酵產品稱為傳統工藝白酒。
白酒中呈香味的物質極其複雜,五糧液、茅台、董酒、劍南春、瀘州老窖等傳統固態發酵白酒產品中,已知的香味物質有上千種,而新工藝白酒中的香味物質很少,其量比關係也很簡單,致使新工藝白酒的香氣、滋味、口感和風格,遠遠無法達到傳統的純糧固態發酵產品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