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性危機
正文
資本主義再生產周期進程中發生的帶有地方性、特殊性、局部性的生產過剩危機。馬克思和恩格斯根據對他們所處時代發生的經濟危機的分析,認為有些危機並非周期性危機。馬克思稱這些危機為“局部”危機。他說:“資產階級生產的一切矛盾,在普遍的世界市場危機中集中地暴露出來,而在局部的(按內容和範圍來說是局部的)危機中只是分散地、孤立地、片面地暴露出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第610頁)。“這種局部性危機往往是周期性總危機的先兆”(同前,第33卷,第609頁)。恩格斯則稱這些危機為“中間危機”,他說:“必須注意中間危機,它們有些是比較帶地方性的、而有些是比較帶特殊性的”(同前,第35卷,第259頁)。“中間的危機只具有次要的性質”(同前,第22卷,第373頁)。後來,國內外經濟學者把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說的“局部危機”、“中間危機”,概括稱之為中間性危機,把它跟周期性危機區別開來。
根據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論述,結合對當代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發展情況的分析,可以認定中間性危機和周期性危機在性質上都屬於生產過剩的危機,都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激化的產物,兩者並無質的不同,只是在廣度和深度上有所區別:①周期性危機是資本主義一切矛盾的總爆發,它的影響遍及全國以及國民經濟各個部門;而中間性危機則局限於某一個或幾個部門和某些地區,不象周期性危機那樣深刻,生產下降幅度較小,持續時間較短,因而被稱為“地方性”的局部危機。②周期性危機是有規則地反覆出現的,是一個經濟周期的結束和下一個經濟周期的開始;而中間性危機則是非周期性出現的,往往是周期性危機的“先兆”或“餘波”,是周期復甦或高漲階段展開過程中的間歇。中間性危機還往往帶有特殊性,即由某種特殊事件如天災、戰爭等某種重大事件所引起,因而被稱為“特殊性”的局部危機。③固定資本的更新和擴大是資本主義再生產周期的物質基礎,因而在周期性危機之前,必然有固定資本投資的大幅度增長,在危機階段又必然有固定資本投資的大幅度下降;而中間性危機不是周期的起點或結束,往往是周期的“中間環節”,它的發生並不同固定資本投資的大量增減相聯繫。由此可見,中間性危機是一種帶有地方性、特殊性、局部性的生產過剩危機,是周期性經濟危機的一種補充形式。
國內外經濟學界對中間性危機這一概念的解釋還不一致,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危機和周期的若干變形,在理論認識上還有分歧。對美國1953~1954年、1960~1961年以及1969~1970年等幾次經濟危機,是否是中間性危機還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肯定這幾次危機是中間性危機,也有人不同意這一觀點。還有人認為恩格斯使用“中間危機”一詞,僅僅是用以指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發生的某種具體危機,而不是為了提出一個普遍的概念。
戰後資本主義國家的再生產過程是在國際和國內條件都已發生了重大變化的情況下進行的。各種複雜因素交錯發生作用的結果,使經濟周期和危機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如各次危機的嚴重程度都較30年代有所減輕,這不僅表現為生產下降幅度較小和持續時間較短,而且危機過後的蕭條階段較短,蕭條和復甦階段不易劃分。從70年代以後的幾次危機看,世界經濟危機的同步性有所改變,各國經濟危機和周期的情況很不一致,有的國家較多地保持著通常經濟危機和周期的格局,有些國家則除發生較大的經濟危機外,即使在高漲階段,也穿插著一些輕微的、短暫的生產下降。通貨膨脹和經濟危機的交織並發,往往使危機過後的“高漲”不能持久,很快又發生下一次危機。因此,不能完全按19世紀的模式來看待中間性危機,對這一問題還需要進行具體分析和深入研究。